书城亲子家教77个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9249700000023

第23章 鼓励与孩子禁止的艺术(5)

2.“冷冻”处理——当孩子犯了错误却任性娇气时,父母有意识地“冷冻”气氛:表现出冷淡的神情,冷眼盯视,甚至连冷淡的话也不说。这种“冷冻”式的“心理制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能使孩子的哭闹变得无效,发脾气受到冷遇,促使其心理紧张并开始“收敛”,为父母下一步施教创造条件。

比如一个孩子做惯了妈妈的“小尾巴”,妈妈外出又不能带他时,他就又哭又闹,甚至在地上打滚。从前,妈妈回身去爱怜他,他只会越闹越凶。这一回,妈妈说:“再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

说完后,对他不予理睬。孩子见哭闹无效,真的惹妈妈生气了,就会害怕妈妈不喜欢,而停止哭闹。

3.引而不发——就是在孩子做错事后,本来应当批评,但却盯着孩子一言不发。这种引而不发、导而不牵的方式,可以促使孩子“内心的道德法庭”对自己进行审判。

有位父亲发现儿子缺课去玩电子游戏,就到游戏机房找他,严肃地盯着他,一言不发。儿子马上背起书包上学去了。一连两天,父亲都闷声不响,儿子则心事重重。第二天,儿子放学回家,对父亲说:

“你什么时候骂我一顿啊?”父亲说:“你这几天不去玩电子游戏就行了。”说得儿子低下头自我批评:“爸爸,我错了,以后保证不缺课了。”

4.自然后果惩罚——这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来的教育方法,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后,父母不给予另外的批评和惩罚,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造成的后果。这样可以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引起悔恨并加以改正。当然,这种后果必须是不很严重,孩子能够承受得了的。

心理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五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社交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之一,内容包括:人人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人人需要归属于一个集团或群体,需要与他人交往,不孤独和不被抛弃,等等。由于人的这种需要,如果人处于孤立的境地,与他人隔绝,便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安感、孤独感、被遗弃感和恐惧感。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过一次实验,表明参加试验者很难承受与他人隔绝的境遇,即使有美味佳肴和丰厚的酬金。

这还让我们想起《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脱离人类社会时精神上的痛苦。

所谓家庭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制裁效应”,通常是指:父母对不能实现其期望目标和犯有过失的孩子,临时取消对他们的注意、关爱、赞扬、鼓励等,使其暂时失去心理上的满足,引起其内心矛盾斗争,激发他们正确行为的动机,并抑制其错误行为的动机。

由于人类社交的基本需要,这种惩罚往往比体罚或变相体罚、物质刺激等不良教育手段更加有效。

因为体罚或变相体罚,是以高压手段强制孩子服从,这种封建主义的棍棒教育是以孩子长期心理创伤换得暂时的教育效果,却会在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上造成缺陷;而物质刺激会误导孩子,是以价值观念为代价取得的短期行为,会在孩子的思想意识上投下可怕的阴影。

相比之下,心理制裁则没有上述两种方法的弊端,而且不容易引起逆反,是一种比较理智的教育手段。

60.低声批评更有力量——低声效应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使用较低的声音要比使用较高的声音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家教启示:

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情景:面对高声哭闹的孩子,母亲越是歇斯底里地高声怒骂,孩子越要以高嗓门哭闹,绝不会放低声音。实际上,孩子的嗓门是被母亲的“高分贝”“吊”上去的。这种母与子的交战,只能以双方中某一方的筋疲力尽而告终。

“低声效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就是:“有理不在声高”。当我们批评孩子时,用比较低的声音,往往比用比较高的声音效果更好,而且越是批评、呵斥的话题,就越应该用低于平日的声调来讲。

有一个3岁的小男孩在别人家的床上又蹦又跳,这时妈妈走近他,用轻得几乎让人听不见的声音在小男孩耳边说:“你觉得不经允许就随便在人家床上乱蹦,可以吗?”

母亲的声音十分轻柔,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但小男孩却像听到了严厉的批评,马上停止了乱蹦。因为母亲的批评声音低而轻柔,达到了很好的低声效应。

家庭教育中,降低声调、压低声音的讲话方式具有以下这些好处:

1.低声讲话使人感觉是“理性”的表述,而不是感情的喷泻。

低声讲话可以让对方感到你是理智的,促使对方也保持理智。如果你面对的是正在大声哭闹的孩子,那么只有你不被孩子的情绪所感染,才能理智、冷静地分析孩子哭闹的原因,进而把孩子从情绪波动中引导到理智的状态。

2.低声讲话可以突出强调这是你们两人间的谈话而不涉及他人。

一般洪亮的声音,是用来讲给公众听的,比如用于演说中;而小声讲话则意味着是针对个人私下里讲的话,容易形成“促膝谈心”的良好气氛。这对正在挨批评的孩子来说,是一种适宜的气氛。

3.低声不同于平日说话的语调,可以暗示对方:你在此时是以异乎于寻常的郑重态度来进行讲话,从而促使他认真听。

4.从物理学的意义上讲,你用低声讲话,对方就必须集中精神才能听清,即使他在主观上并没打算认真听,但由于条件反射的听觉动作,还是会不自觉地捕捉你谈话的内容。

总之,低平的声音、沉稳的语调,能够诱使对方倾听你的谈话,至少可以防止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与孩子高声恶语的升级,从而使双方都处于冷静自制的状态中,而为进一步说服创造条件。相反,铺天盖地、声嘶力竭地教训孩子,往往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心理知识: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布兰德先生,曾经研究过与谈话者讲述某一事项时的最佳谈话方式。他的调查结果表明:沉稳型的讲课方式和雄辩型、演说型的讲课方式相比,前者能够让学生对讲义达到更大程度的理解。

这似乎说明:低声的谈话方式,能比高声的谈话方式达到更好的说服效果。这在心理学上叫做“低声效应”。

此外,人和人对话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就是一个人的低声容易导致对方说话低声,一个人的高声也容易导致对方说话高声。

《圣经》上有这样一句话:“沉稳的回答能够平抑疯狂的愤怒。”

美国的凯尼让大学语言研究班曾与美国海军合作,研究在军事行动中一项指令的下达应该以多大声音发出最合适。实验者们通过电话、舰船上的传声管,向接收者发出各种分贝的声音,结果表明:发送者的声音越高,接收者回答的声音越高;发送者的声音越低,接收者回答的声音越低。

这个规律提醒我们,当交谈双方情绪处于紧张和敌对时,一方的低声也有助于降低对方的音量,从而缓解双方的对立状态。

61.心理震撼会留下强烈印象——当头棒喝效应

对于执迷不悟的孩子,使用突然的强刺激,容易促使其猛醒,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家教启示:

在教育中,当头棒喝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可替代的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中的“棒喝”是指给孩子比较大的心理震慑,或者通过惊人的事实、纪律处分、严肃批评等,对沉溺于错误的孩子以一种突然的提醒或处罚、惩戒。就是要以其“突然性”和“强烈性”,来促使其醒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