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讨论之所以容易导致冒险偏移,原因在于:
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决策错误,责任也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个人身上,责任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
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很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因此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倾向于冒险。
反过来,谨慎偏移则更多地出现在官方决策当中。这是因为:
第一,自我保护心态。
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则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决策。
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
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决策会趋向于更加保守,毕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则可能更加冒险,因为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有什么损失。
心理智慧:
当群体有一种集体愿望,想保持一种共同的群体观的时候,特别容易陷入群体极化的现象。
群体成员必须清楚:看异议,往往能-改善群体决策的质量,尽管它从表面上看可能影响群体的感受。
73.社会感染定律
个体在感人场景的感染下,容易表现出情感和行为上的失控。
定律解析:
在公共场所,常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看到别人起立,自己也会起立;看人家鼓掌,我们也会鼓掌;甚至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打起哈欠。
美国学者爱德华·A·罗斯指出,这是刺激与反应一系列递进强化的过程:群众在受到暗示后,就会发生相互影响;在相互影响下,一些荒唐的暗示又进一步鼓动群众,引发某种骚动;而骚动本身再次坚定了群众对暗示的信任。在这样的循环下,群众就越来越趋向‘于狂热。
这种个体在感人场景感染下,表现出情感和行为上不同程度失控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社会感染”定律。
生活启示: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情景:观众们在一个剧场里安静地观看表演,突然间浓烟滚滚,大家发现着火了!所有的人都惊呆了,有的人猛地冲向太平门,然后所有的人马上都跟着向出口挤去。结果人多门小,反而都被堵在了门口。
这就是社会感染的一个突出例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群众中的社会感染与心理暗示。当刺激发生时,一个人的反应是因为受了他人的刺激,而这个人的反应又构成对另外一些人的刺激,并且这些刺激会变得一次比一次强。
这种现象在股市中也很常见。研究股市投机心理的专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群羊理论”,解释了股民们随着大势,非理性地买卖证券,造成股市暴涨或暴跌的现象。
股市大涨,容易引起人们的极度兴奋。股民甲和乙看到丙和丁在大量买进股票,情绪更加亢奋,继续不断买进。而甲和乙的这些反应又成为对丙和丁的强有力刺激,使丙和丁买得更多,丙和丁的反应反过来又刺激了甲和乙……就这样,彼此循环刺激,使股价涨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最后引发崩盘。
引起群众争相仿效的社会感染,一般有两种:一是情绪传染,个体自控能力下降,表现出各类过激行为;二是行为传染,动作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当参与者具有共同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时,社会传染最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球场的大环境中,作为松散的无组织的社会共同体,同仇敌忾的球迷会不约而同地跟随他人行动。
当人们对比赛的进程、比赛的结果或者比赛中的球员、裁判有意见时,不满的情绪被煽起,并迅速扩散,只要有一个人向赛场扔东西,其他球迷也会扔东西,一下子掷抛物会像暴雨般地向下飞去。
同样,那些冲动的暴力行为也会迅速引起共鸣,从而引发球场骚乱。
在“社会感染,个体感到丧失了个人身份,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表现出与内在的标准(主要是道德守则)不一致,以及正常情况下绝不会发生的行为。
这其中的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匿名效应”,即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名字,才会这样大胆。
心理智慧:
在社会感染的情况下,人们经常会做出不理性的事情来。因此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周围人群行为的刺激和感染,要永远保持清醒的理智和独立的判断力。
74.奥尔森定律
当责任不分明时。个体在团体中容易出现不卖力的情况。
定律解析:
过去,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譬如,住在同一座楼里的邻居会提供公共通道的照明灯;同一社区的人会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持有同一公司股票的人会齐心协力扶持该股票的价格;消费者会组织起来与售卖伪劣产品的商家斗争;同一国家的国民会支援本国货币的坚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但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门瑟·奥尔森却发现,这个看似合理的假设,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集体行动的结果,很多合乎集体利益的集体行动并没有发生。相反,个人自发的自利行为,往往导致对集体不利,甚至产生极其有害的结果。
他发现:一个集团成员越多,以相同的比例,正确地分摊关于集体物品的收益与成本的可能性就越小,搭便车的可能性越大,因而离预期中的最优化水平就越远;而集团规模越大,参与关于开展集体行动,进行讨价还价的人数就越多,从而讨价还价的成本也越大。因此,大集团要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这个定律叫做“奥尔森定律”。
生活启示:
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的集体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比如,由于罢工的胜利,工人获得加薪,对所有工人都有好处。但那些参加罢工的工人,却承担了所有风险和成本。
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收益结构,导致了搭便车行为的产生。“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就是搭便车者行为的祖师爷。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进了宫廷乐队。虽然他实际上没有参加乐队合奏这个“集体行动”,但他表演时毫不费力地装模作样,仍使他分享了国王的奖赏这个“集体行动”的成果。
又如,三个和尚的故事中,只有一个和尚时,自己付出多少挑水的成本(力气),就会得到多少挑水的收益(可喝的水),成本与收益是完全均衡的。因此,不需要任何人强制,和尚渴了,就会去挑水喝。
在有了两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还可以协商,协商的成本也比较小,如果一起去抬水喝,两个人付出的成本(力气)和得到的收益(可喝的水),也能够基本均衡。于是一起抬水喝的合作,可以产生,也能够坚持下去。
而在三个和尚的情况下,大家协商的成本就比较大,难免碰上一个就是想蹭水喝的,结果喝水的事情就难办了。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想蹭水喝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水喝了。
心理智慧:
经济学家认为,在和尚多了的情况下,就必须通过“公共选择”来保证大家都有水喝。
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众人的事情众人办。当“众人”数量不多,只是一个小团体时,大家可以一起协商出一个解决办法,然后遵照执行即可。如果有人不遵守,惩罚起来也方便,可以使其回到正路。可是当“众人”的数量太多时,就不可能使大家凑在一起商量,或者大家凑在一起商量的成本太巨大,根本没有可行性,这时就得采取委托代理人的方式来予以解决(比如选人大代表立法)。
众入选举出来代理人,并赋予代理人一定的权力,代理人按照众人的福利最大化的原则,制订规则,运用众人赋予的权力,来强制众人共同遵守。
具体到和尚们喝水的问题上,和尚们可以协商好:今天你挑水,明天我挑水,后天他挑水。或者规定每天都是我挑水,你做饭,他砍柴。又或决定干脆大家掏钱,雇佣别人挑水。采取其中任何一种公共选择,都可以有效避免没水喝的情况发生。
75.破窗效应
如果遭到小的破坏,没有去及时制止和修补,就容易遭到更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