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教的故事
9262600000017

第17章 辉煌篇章誉中华(3)

那烂陀寺中的庵没罗园是当初释迦牟尼剃度的所在,寺中也一直存留着佛陀的毛发和牙齿等舍利,因此,庵没罗园也是全印度佛教信仰者朝拜的中心。经过一代代国王的兴建,如今的那烂陀寺已是全印度最大的寺庙,寺中有僧侣四千余众,其中九名为最有学问的“三藏法师”。玄奘来自东方大国,加之西行成功,早在印度成为传奇,而在印度的这些日子,玄奘所到之处讲经说法,更是成为印度社会人人皆知的人物。那烂陀寺以最高的规格迎接玄奘的到来,寺中的最高长老“正法藏”戒贤长老派出四十人的队伍迎候在通往那烂陀寺的大道旁,那烂陀寺的山门旁僧俗人等一千余人手持鲜花等候在那里,迎头一人手捧戒定真香,在燎绕檀香烟雾里,玄奘走进了他早就向往的那烂陀寺。

戒贤长老时年一百零六岁,然鹤发童颜,声如洪钟。玄奘先行礼毕,禀告长老说,弟子从东土大唐而来,前来贵国,欲学《瑜伽师地论》。戒贤听罢,忽然泪如雨下,一边就说,三年前老衲曾有一梦,一金身人飞报我说,有一东土大唐僧人正欲前来求学,已在途中,三年之后即到那烂陀寺。请问法师,你自离开长安,已经几年?

玄奘说,我自贞观四年从长安出发,途中经过我国秦州、兰州,再抵达边境凉州,迄今正好三年。

戒贤三年前的梦,那烂陀寺人尽知,如今东土圣僧终于到来,全寺的人都觉得新奇,从而对玄奘更是敬佩之至。当下戒贤向全寺宣布,那烂陀寺原定十名“三藏法师”却只有九位,现在玄奘法师来了,那烂陀寺十位“三藏法师”也就全了。

玄奘在那烂陀寺受到最高的礼遇,生活待遇几乎就与戒贤同等。利用这优厚的条件,玄奘加紧学习《瑜伽师地论》,同时兼学婆罗门书以及印度地方历史、地理、生物等知识。戒贤长老也时常为大众讲解《瑜伽师地论》,每到讲解的日子,那烂陀寺总是人山人海,旁听者将一座那烂陀寺围得水泄不通。

印度的社会是一个大小乘并举的社会,而大乘学派中的般若空宗与瑜伽有宗作为大乘学派的两大分支,在理论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一天,戒贤长老接到印度最高宗教领袖戒日王的通知,让那烂陀寺与南印度小乘论师们进行一次学术论辩。原因是小乘学派们写出了一部《破大乘论》,欲与大乘学派一比高低。戒贤长老派出四位论师作为应战的一方,其中即有玄奘。玄奘连夜写出《制恶见论》一千八百颂,对小乘学派们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驳斥。戒日王在读到玄奘此论后大为感叹,立即将《制恶见论》拿给小乘论师们看,小乘论师们读罢一个个噤若寒蝉。

戒日王说,日光既出,则萤烛夺明,天雷震响,而锤凿绝响。

此后,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盛大的无遮大会,参加此次大会的有天竺十八个国王以及婆罗门代表,再加上外道义解各派僧俗人等一万余人,推举玄奘作为大会的论主,以此弘宣大乘的教义。玄奘将自己所写的《制恶见论》和《会宗论》在大会上进行阐释。大会一共进行了半个多月,竟然没有一人对玄奘义论提出一字反驳意见,甚至会后,一向对大乘怀有偏见的小乘论师们也把玄奘尊称为“解脱天”。此时的玄奘已经声闻全印度。很多年后,印度的一些寺庙里仍收藏着玄奘穿过的衣物和鞋袜等。一些人把收藏着玄奘的片纸只字作为几代人的骄傲。

冬去春来,玄奘在印度已度过十几年的异国生涯,随着一个个日子的逝去,玄奘思乡的情绪也愈加浓烈。戒日王看出玄奘归心似箭,便也说,人命如露,非旦则夕,为使大法弘化,即可还也。

玄奘在印度的这些年,正是李世民在长安大展宏图的日子。唐太宗从隋朝的迅速灭亡中汲取了教训,并接受了魏征“偃文息武”的意见,意识到要想建立永久的大唐盛世,必须先建立一个开放性的唐代社会。玄奘欲返的消息传到长安,唐太宗十分高兴,说希望能与他早日相见。同时太宗命令于阗王备足鞍马,前往迎接玄奘的归来。

贞观十七年(公元645年),离别故国十七年的玄奘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十七年后的长安,已经与他当初孤雁单骑离开长安时不能同日而语了。正出征东辽的太宗命留守长安的宰相梁国公、房玄龄等朝廷要员代表他出城迎接玄奘的归来。听说玄奘西域归来,长安百姓摩肩接踵地拥堵在长安的街道上,都想一睹这位为法忘躯的法师尊容。铺满鲜花的长安街头展览着玄奘从西域带回来的一部分实物,其中佛舍利一百五十粒,金檀佛像七尊,经论五百二十夹、六百余部。

几日后.玄奘前赴洛阳与太宗见面。太宗对玄奘的才华及风度大加赞赏,太宗提出,希望玄奘能弃佛从政,玄奘说,我冒九死一生,往返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亲历了一百多国,终于迎回大乘法宝,人命无常,我正要利用余生,将这些经典认真翻译出来。

太宗为玄奘的出行感动,即命宰相房玄龄等人为玄奘提供一切费用,设立译经场,以实现玄奘译经的宏愿。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玄奘主持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后人把鸠摩罗什的译著称为“古译”,把鸩摩罗什以后的译著称为“旧译”,而玄奘的译著则被人称为“新译”。与古译和新译不同的是,玄奘的译著在考校上更加严谨,也更多地保持了原著的特色,所以评价说,玄奘的新译也更有价值。除去以上经卷,玄奘还把自己在西域沿途各国的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这十二卷著作对后人研究印度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高宗即位后,对玄奘同样十分推崇。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前去洛阳,敕玄奘陪同。四月,高宗前往明德宫避暑,仍敕玄奘作陪。玄奘不敢懈怠自己的译业,随行随译,日夜操劳。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初九,玄奘自知死期临近,让人将所有译著名录读给他听。在侍者的朗读声中,玄奘露出欣慰的微笑。

§§§第六节不爱江山爱袈裟

——善无畏的神秘世界

一场宫廷内部的权力之争,让年轻的国王善无畏身心俱焚。

那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善无畏的一位兄弟企图以武力夺取他的王位,于是,一场王家卫队与叛军之间的交战便必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叛军很快就被制服了,战争也很快宣布结束了,然而年轻的国王善无畏却并没有从胜利中获得安慰,相反,一种从未有过的困倦让善无畏只想钻进一座山林,好好地休整自己疲惫的身心。

善无畏是中印度乌茶国佛手王的儿子,也是释迦牟尼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代。其先祖因国难而从本国出走,后来就做了乌茶国王。善无畏的父亲佛手王生前十分喜爱他的长子善无畏,经常带着他出门打猎,并以种种方法考验儿子处事的能力。善无畏十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统领兵马,而到了他十三岁这一年,父亲终于一病不起。按照乌茶国的惯例,长子善无畏继承了父亲的王位,做了新一代乌荼王。当时他并不知道,觊觎这王位的还大有人在,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他的某一个兄弟。一次又一次暗中的密谋,终于导致了一场背信弃义的叛乱。

手足同心的兄弟成了人心相背的敌人,现在,等待那个叛乱者的,只能是被诛杀的命运。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乌茶国传来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国王善无畏向国人宣布,他将把王位让给那个企图叛乱的兄弟,当惊讶的母亲问他,孩子你呢?他轻轻地说了两个字,出家。母亲流泪了。母亲说,那王位原本是你的啊,你不杀他倒也罢了,怎么把王位也给了他呢?善无畏说,本是同根生的兄弟,却因为这场战争而手足相残,现在我把王位让给他,是为了不至于亲情断绝。母亲见善无畏让位决心无可更改,便把一颗价值连城的传国宝珠暗中给了这仁慈的儿子。

放弃了王位的善无畏来到南海之滨的殊胜寺,开始修习法华三昧,不几年,他又与一群同伴乘着商船游历了诸国,拜见了不少名师,获得了不少知识。一次,他乘坐的商船在海上遭遇到海盗,善无畏暗诵密咒,危难之际,忽然又来了另一群海盗,两股海盗相互残杀,善无是他们乘坐的商船乘机逃脱。

不久,善无畏来到中印度的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曾是佛陀剃度所在地,寺中至今仍收藏着佛陀的毛发舍利,因此,那烂陀寺也是全印度佛教的中心。善无畏到了那烂陀寺,立即就把母亲传给他的那颗晶莹耀眼的传国宝珠系在了佛像的颈脖上,以作为他献身佛陀的决心以及对那烂陀寺的布施,那尊佛像顿时就大放光彩,那烂陀寺也因此而白昼如月,黑夜如日。寺中的住持达摩掬多精通禅密,据说他当时已是八百多岁的老人,而他的相貌却如同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善无畏于是就拜在达摩掬多的门下,跟随他学习禅密的功夫。达摩掬多不仅亲自为善无畏灌顶,并把总持瑜珈的三密和各种印契都一一传给了他。善无畏遇到了这样的高僧,功夫有了很大的长进,不久就成了这寺里的“三藏法师”。当年玄奘就曾是这寺中的“三藏法师”之一,那是那烂陀寺赐给一个有成就的僧人最高的桂冠。又过了几年,达摩掬多嘱咐他说,你应该到东土大唐去,大乘佛法将在那里大兴。

遵照达摩掬多的吩咐,善无畏经过无数的颠簸和劳顿,终于在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踏上中国的土地。据说唐玄宗曾在一次梦中见到一位圣僧,后来玄宗让人按照他梦中所见,绘制一幅圣僧的画像悬挂在宫内。当他终于与善无畏见面的时候,惊讶地发现,善无畏与那幅画像竞如此相象。善无畏受到朝廷的热情接待,并被敕住在兴福寺南塔院。这时,他已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了。开元五年,善无畏完成了他毕生的著作《无畏三藏禅要》,接着,他又开始着手翻译他从西竺带来的一批经卷,其中的《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是中国最早的密藏之一。与此同时,善无畏开始按照密藏中的描绘,着手浇铸密藏中的金铜灵塔以及曼荼罗佛像。

有一次善无畏决定在兴福寺铸铜造塔。

因为当夜刮着大风,需要熔化的铜汁又太多,寺僧们都担心夜半刮风引起火灾。善无畏说,担心是多余的,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半夜里,当铸铜熔解的时候,大风突然而止,漫天大雪席卷着长安,映照着炉中通红的铜汁,呈现出一派壮观景象,僧众们无不称叹不已。

这一年夏天长安奇旱,玄宗知道善无畏有禅密功夫,就让高力士急召善无畏进宫求雨。善无畏说,旱或雨,都是天数,天命不可违。由于天旱得太久,长安居民急盼下雨,玄宗说,即使不下雨,来点儿疾风也是好的。善无畏推托不过,只得让人拿来一只大碗,又在碗中盛满清水。不一会儿,人们看见那只水碗里腾空而起一条蛟龙,刹那间长安街头暴雨倾盆。

开元十二年,善无畏奉诏来到洛阳奉先寺主持译经。在此期间,善无畏又与一行法师等一起译出了《大毗卢遮那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等一大批密典。

开元二十年,善无畏思念故园,请敕归国,但玄宗未予诏准。开元二十三年十月,善无畏奄然长逝,享年九十九岁。僧徒们将他的遗体安放在龙门西山广化寺的庭院里供人礼拜,很多年过去了,他的遗体仍然保持着不坏的颜色。

§§§第七节师徒相承华严大兴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六月的一天夜里,京城长安的上空一颗巨星瞬间陨灭,第二天,长安街头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代宗师、华严宗的创立者法顺于京师南郊义善寺无疾而终。据说当时在他坐化的那一刻,一对大乌飞抵他的屋顶一声声悲恸啼鸣。人们说,这是法顺生前饲养的一对乌鸦。

遵照他生前的嘱咐,僧徒们将法顺的遗体放入一方岩穴里,一个月后人们前去看他,只见他肉色鲜明,似刚刚入睡,整个岩穴布满奇香。

关于法顺的传闻还不止这些,据说隋末唐初的一个夏天,法顺和一群道友来到骊山深处结厦安居。此处山林幽静,溪水常流,人迹罕至,正是栖息和修学的好地方。没想到住处附近有一只大蟒,时常窜进僧人们栖住的茅蓬。同来的道友吓得再也不敢住在这里,而法顺却独自留在那茅蓬里研习《华严经》。那只大蟒仍是每日都来,每当法顺诵念《华严经》的时候,那蟒便盘成饼状,上半截身子摇摇晃晃,似乎听得津津津有味。一个月后,他的道友们不见他的消息,以为他被那蟒吃了,便结伴前来察看,正好看到他与大蟒和谐相处的一幕,道友们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

法顺一生奉持《华严经》,研习华严,他的著作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现》等。他这些阐释华严的著作,使得中国佛教华严宗在他这一代奠定了基础,人们有理由将他奉为华严宗的创立者和一代宗师。

法顺逝后,华严宗在他的弟子智俨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关于他们师徒二人两代相承。共同奉持华严的故事,后来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

据说还在智俨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家里来了一位僧人。那是他父亲的朋友,后来知道,这僧人就是法顺。法顺一见他,就喜欢上了这个孩子,认为他将来必是禀承华严一宗的法器,于是,法顺请求智俨的父亲赵景将这个孩子让他带走。孩子的母亲还有些不舍,但父亲赵景却一口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