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耳科的一系列检查,小雅的听力并没有什么问题。看孩子不合群,也不跟随自己的父母,有的医生建议小雅的父母带孩子去心理医生那儿看看。
心理医生根据小雅父母的叙述,又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最终得出结论:孩子由于长时间不与他人交往,出现了较严重的自闭心理。
原来小雅从小被爷爷奶奶带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她总是被别人欺负。后来,小雅就不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总是自己一个人抱着妈妈买的洋娃娃玩。到了3岁半,小雅的父母认为孩子该上幼儿园了,就把孩子接到身边。
但是,小雅的表现让父母非常失望。例如,每天吃饭的时候,小雅总是“先下手为强”,把好端端的一桌菜抓得乱糟糟的;玩的时候喜欢在地上爬,衣服还没穿一个小时就搞得脏兮兮的;妈妈给买的小图画书,她一页一页地撕下来,小脚在上面踩来踩去;出去总是不和别的孩子玩,常常被别的孩子欺负;家里来了客人,小雅总是表现得很胆怯,每次都是躲在卫生间里不敢出来,即使是被拉出来了,也不向客人表示问候。刚开始,小雅的父母只是说说孩子,见孩子没什么反应,就大声责骂孩子,然而,孩子还是没有任何的反应,于是,小雅的妈妈就开始学会了打孩子,甚至把孩子关进房间,不让孩子出去,免得又遭到别人的欺负,让客人看笑话……
4个多月过去了,小雅在父母的禁闭和打骂中不知不觉生活了120多天,孩子更不喜欢说话了,甚至都有些怕和别人接触,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玩弄着她的洋娃娃。
针对小雅的情况,心理医生建议,应先引导和鼓励孩子尝试着和父母一起做游戏,比如当孩子堆的积木有一定高度的时候,父母可以对孩子说“你真棒!”“真了不起!”然后鼓励孩子和父母交流,进而鼓励孩子和他人进行交往。
3个月过去了,小雅有了很大的进步,她能够和父母一起很好地游戏了。虽然语言交流还不是那么顺畅,但是,起码愿意和父母及他人交往了。
专家解析——
小雅的遭遇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实,像小雅这样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这些孩子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往往会感到很不自在,因为周围的环境和人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也没有安全感。孩子对于外来的一切感到不知所措,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才好,如案例中的小雅。
小雅在爷爷奶奶家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到了父母那儿是一时改不了的。对此,小雅的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思维的规律,对孩子循循善诱,逐渐改变,而不能一口就想吃个大胖子。他们的粗暴做法不但改变不了孩子的习惯,反而会对孩子形成不良的影响,导致孩子的恐惧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儿童心理学专家建议:当一些父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千万不要采取强制或训斥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孩子进行耐心地引导和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慢慢改变,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专家支招——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拥有良好的交往能力,不但有利于孩子的智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曾经提出,人际交往能力是人的一种基本智能,是指人能够通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和感觉,并运用语言、动作、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他人交流信息以及进行感情沟通的一种能力。幼儿是人际交往智能成长的关键时期,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孩子这一阶段交往能力的培养,比如父母可以多与孩子交流、做游戏等,这样有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很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际关系代表着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很容易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比如,那些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以下不良状态:孤僻退缩、害羞认生、拘谨胆小,或者有的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与他人共同协作,对他人进行任性攻击,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不良的后果。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鼓励孩子与他人进行交往呢?我们可以为您支几招。
支招一:鼓励孩子的进步,对其进行积极地暗示。
心理学家莫顿曾经提出了“预言自动实现”的原则,即他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实现预言的倾向。同时,爱默生也认为:在我们心灵的眼睛面前长期而稳定地放着一幅自我肖像,我们会与它越来越接近。所以,如果孩子把自己想象成胜利者,将带来无法估量的成就。当感到信心不足时,孩子应该对自己进行积极地自我暗示,把“别紧张,我也行”“我一定能成功”之类的话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
我们知道,一个人产生自卑的根源之一,就是他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些事情。比如,如果让一个残疾人必须跟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赛跑,他一定不希望进行这场比赛。一个普通人也不会愿意跟职业拳击手对决。因为在比赛之前,已经有一种不能获胜的感觉使他丧失了比赛的勇气和信心。正是由于成人不断地轻视,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柔弱,从而压抑了孩子行动的欲望。
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增强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的进步,这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研究证明,一旦孩子在鼓励的状态下,表现出某种进步,哪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也会被父母肯定,孩子就会树立起很强的自信心,那么,孩子也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比如,如果父母能够经常鼓励和赞许孩子,总是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
“你真行!”孩子就会在心里重复着一个很强烈的信号,“我是最好的,我一定能够做好!”于是,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就是自己行为的主人,对完成任何事情都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这样,孩子就会不畏艰难,勇敢地去尝试一切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会充满激情地去面对未来的每一天。相反,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说:“你不能做那件事,即使只是尝试一下对你也毫无意义。”“你这个傻瓜,你在做什么呢?你难道不知道你不能做那件事吗?”这样的语言不仅打断了他行为的连续性,而且还是对孩子的一种鄙视。那么,父母的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进步,还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孩子的人生发展。
支招二:鼓励孩子去做,提出适当的要求。
研究表明,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孩子一般都表现为不自信,可以说是一种自卑心理。孩子之所以变得自卑,甚至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当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父母不是对孩子进行及时地鼓励,而是专门找孩子的弱点去训斥,这样使孩子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对自我的否定:我的脑筋不好使;这个事情我干不好;别人就是不大喜欢我等,这些想法都直接导致了孩子的自卑心理。
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能够更好地和他人进行人际交往,首先要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不能苛求孩子。当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时,父母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父母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支招三:自我肯定,父母要不断强化孩子的这种思想。
在不善交往、甚至自卑的孩子的心目中,他们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这就非常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不断地强化。强化孩子自我肯定的方法很多。如父母可以为孩子专门设置一个“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至少一次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让他讲述是怎么取得这个“功劳”的。当然,所谓的“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很大的成绩,任何一点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的努力,都有资格记载人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感到自豪的事,就有资格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做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我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来吧,让我再做一次努力吧!”
当然,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父母一定要清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的方法。换句话说,自我肯定应该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和具体事情,更要提出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
要知道,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要是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一个没有自知之明、自负甚至唯我独尊的小霸王,结果就完全适得其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