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一个成绩优秀的高三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品行也好,母亲对他非常放心,除了一些必要的了解,母亲很少干涉他的学习和生活。最近,高峰性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易冲动,脾气变得暴躁,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做作业时精神恍惚,心情不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老师曾多次打电话提醒母亲,如果孩子再这样继续下去,别说考重点大学,就是一所普通大学都很危险。
母亲为儿子的成绩下滑而担心,但更为儿子那日渐消瘦的身体而心疼,为了了解儿子的情况,母亲提出周末陪儿子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母亲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看着母亲那花白的头发,那稍微有点发福的身体,高峰哭了,他觉得自己太自私了,他只知道,失恋是自己一个人的苦痛,却不知道,自己的苦痛也牵动着母亲。母亲任由儿子发泄着,哭泣着。她只是轻轻地拍着儿子的肩膀,给儿子一种默默的理解和支持。于是,高峰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了母亲,并向母亲保证,他愿意忘记那段恋情,为冲刺高考而努力拼搏……
2.这样“鼓励",孩子更自卑
自从赏识教育被提出以后,很多父母都非常注重鼓励和表扬孩子,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然而,也有很多父母发现,虽然他们对孩子鼓励了、支持了、表扬了,但是孩子的行为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变,甚至有点越夸奖越自卑,越鼓励越倒退。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父母不正确的鼓励造成的。
案例回顾——
6岁的小丽中午放学回家,兴冲冲地告诉妈妈,今天班里进行画画比赛,老师表扬了她,还表扬了小雪……
妈妈正忙着做饭,没时间问那么多,就随即应付性地表扬孩子说:“嗯,宝贝儿,你是最棒的!”
小丽听完妈妈的夸奖,非常高兴,她想:“妈妈没有夸小雪也是最棒的,那就是小雪也没有她画的好,所以自己才是最棒的……”
过了几天,小丽放学回家,没精打采,既不说话,也不吃饭。
妈妈很吃惊,也很紧张,心想:“这孩子怎么了,是不是哪儿不舒服?”
饭后,妈妈问小丽怎么回事,小丽“哇”地一下就哭了,说:“妈妈你骗我,今天老师没表扬我,表扬了小雪,还有其他的同学。所以,小雪才是最棒的,我不是。”听了小丽的话,妈妈很惊愕……
专家解析——
案例中的母亲由于肚碌没有听完孩子的诉说,就直接对孩子说她是最棒的,听到妈妈这样夸奖自己,小雪当然很开心。但是,如果这位妈妈能够听完孩子的诉说,就会了解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不但有自己的女儿小丽,还有小雪。如果说自己的女儿小丽是最棒的,那么小雪也是最棒的。
但是,这位妈妈并没有听完女儿的诉说,就盲目地下定义,说:“你是最棒的!”最后导致女儿对妈妈的结论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得出了一个结论:“小雪才是最棒的,我不是!”于是,孩子的自卑心理产生了。
可见,父母盲目的、不正确的表扬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导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一些心理学专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地表扬或鼓励孩子会导致孩子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令孩子不自信,甚至更加自卑。因此,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地对孩子有好处。
专家支招——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父母认真对待,否则,一不小心就很可能会被破坏,甚至会被打碎。那么,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鼓励,才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呢?在这里我们列举了几种听起来像是鼓励的话语,但实际上,这都是一些对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极为不利的言语。这些言语对于孩子来说不但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会对孩子造成越“鼓励”越自卑的不良后果。因此,我们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广大父母的重视,也希望作为一种正确的、有效的教子方法,提供给那些已经出现错误鼓励行为的父母们。
支招一:不要盲目鼓励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做任何事情讲的都是喜恶分明,例如,孩子喜欢吃鸡蛋,那他就经常吃鸡蛋,父母给他换水果他就不吃;孩子经常和某个小朋友玩,突然说以后不和他玩了,父母带他去找这个小朋友玩就是不行。
针对孩子的这些表现,对于一些“开明的”父母来说,他们会认为孩子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改正这些缺点。于是这些父母就运用“大家长”的威力,要求孩子把鸡蛋换成苹果,每天照样带着孩子去找那个小朋友。
父母这样做的最终结果,非但不能对孩子起到一定的鼓励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某些能力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柳风和星星等几个小朋友玩了很久,突然,孩子回到家,就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和星星玩了,我讨厌他。”妈妈听了很生气,严厉地批评孩子说:“那怎么能行啊,人家星星可是个好孩子!”
本来妈妈这么说,只是不希望孩子过分地去指责他人,否定他人,想培养孩子宽阔的胸襟,希望孩子能和其他孩子愉快地相处。也许这位妈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这样一个情境下告诉孩子要和他人好好相处,不能讨厌别人,很显然是不对的。妈妈这样做会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给孩子设定了一个概念:“星星是好孩子,你讨厌他。既然你讨厌好孩子,那么你就不是个好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坏孩子”,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另一种就是轻易地否定了孩子的判断能力,使孩子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更严重的是将会影响到孩子今后对人、对事的判断能力,不利于孩子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事例中的柳风突然不喜欢和星星玩,肯定有他的理由,比如星星推他了,或者星星不给他分享其他东西了。这时候,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弄明白孩子不和他人玩耍的原因。如果父母陪孩子聊聊天,很真诚地询问孩子:“你为什么不和星星玩呢?星星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呢?”让孩子说明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父母再根据这一信息来引导孩子,那么孩子心里的极端想法就会逐渐改变。因此,像这样的鼓励方式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鼓励的目的。
支招二:不要随意夸奖孩子的缺陷。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我们在这里篡改一下就是“打人不打脸,夸人别夸短”,即使对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孩子腿有残疾,我们非要今奖他说“你真棒,就这样还能跑这么快!”我们知道这是在真心地鼓励孩子,赞美孩子,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也许让孩子理解就是:“你是瘸子,还逞能跑那么快干嘛,真是不要命了!”这样不但起不到鼓励孩子的积极作用,反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岁的乐乐被爸爸从幼儿园接出来了,一路上乐乐也不说话。回到家,乐乐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拿着洋娃娃一直看着。妈妈很是纳闷,很奇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妈妈坐到沙发上,摸着女儿的头,温柔地问道:“乐乐,怎么啦,今天不高兴吗?”乐乐眼睛里噙着泪水,很委屈地告诉妈妈:“小朋友们都笑我有大板牙。”妈妈知道女儿长了那么一颗大牙很不好看,但是为了不让女儿伤心,妈妈就连忙夸孩子说:“乐乐不哭,谁说乐乐的牙不好看了,妈妈就喜欢乐乐的大牙。”听到妈妈的夸奖,乐乐的眼泪并没有消失,反而是接连不断地往外冒着……
事例中乐乐的妈妈,本来是想宽慰孩子,希望孩子能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结果反倒使孩子哭了起来。其实乐乐妈妈夸奖孩子,等于告诉孩子:“你所担心的事情是真的,你的大板牙确实是不好看,但无论你长什么样,妈妈一样爱你。”这样让孩子确定了自己确实有一颗很难看的大板牙,其他小朋友笑的也没有错。这不但不能让孩子摆脱不良的情绪,反而会增加孩子的自卑心理。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从2岁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4岁以后,就学会与他人比较长相和衣服了。有的孩子在学校见其他小朋友的衣服漂亮,回家就会让妈妈买件一样漂亮的衣服,如果妈妈不满足自己的要求,就会不穿之前的衣服,或者不去上学,严重的会形成孩子的自卑心理。
其实,父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了解孩子的想法,先弄清孩子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同孩子讨论,看看能不能给他一些帮助。比如事例中的乐乐,父母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虽然乐乐的牙齿长得不好看,没有别的孩子漂亮,但她的学习成绩比其他孩子好。这样,不但可以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绪,还能够增加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支招三:不要为了对孩子进行正面鼓励,就对孩子说一些绝对的字眼。
有的父母为了对孩子进行正面鼓励,就不惜破坏父母自身的形象,对孩子随意撒谎,或者对孩子说一些绝对的字眼。
彤彤放学回家,一放下书包就找到爸爸,很郑重地对爸爸说:“爸爸,今天我们老师说了,抽烟有害健康。”
爸爸正忙着打文件,停下手看了看彤彤,笑了笑说:“嗯,爸爸知道了,爸爸会注意的。彤彤还有其他事吗?”
“那爸爸抽烟吗?”彤彤没有走开的意思,站在爸爸旁边,坚持地问。
“爸爸不抽烟啊,彤彤在家里没有见过爸爸抽烟吧?”爸爸为了能够尽快摆脱孩子的追问,就没有把事实说出来。其实爸爸不在家里抽烟,但是到了外面是要抽的,比如和朋友聚会,或者与人谈生意,总免不了抽烟喝酒的。
孩子半信半疑,还是坚持地问:“真的吗?可是,老师说每个孩子的爸爸都会抽的。”
“我向你保证,我从来没有对你撒过谎。”爸爸信誓旦旦地说,并且把手举起来,做了一个向天发誓的动作。
其实,彤彤的爸爸是撒了谎的,但是,为了赢得女儿的信任,竟然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从来都没有对孩子撒过谎。彤彤爸爸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孩子发现爸爸抽烟以后,就会明白爸爸总是对自己撒谎,于是,孩子从此将不再信任父母。
在这种情况下,彤彤爸爸可以这样说:“孩子,爸爸很少抽烟,也尽可能地对你诚实。”这样,即使孩子发现爸爸是在善意地撒谎的时候,也会听取爸爸的解释,甚至仍旧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信任。会抽的。”
“我向你保证,我从来没有对你撒过谎。”爸爸信誓旦旦地说,并且把手举起来,做了一个向天发誓的动作。
其实,彤彤的爸爸是撒了谎的,但是,为了赢得女儿的信任,竟然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从来都没有对孩子撒过谎。彤彤爸爸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孩子发现爸爸抽烟以后,就会明白爸爸总是对自己撒谎,于是,孩子从此将不再信任父母。
在这种情况下,彤彤爸爸可以这样说:“孩子,爸爸很少抽烟,也尽可能地对你诚实。”这样,即使孩子发现爸爸是在善意地撒谎的时候,也会听取爸爸的解释,甚至仍旧对自己的父母充满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