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曾经说过:“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因此,作为孩子精神的引导者,不要打击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毁掉孩子的一切,而是要懂得鼓励和夸奖,掌握最佳的批评孩子的方式,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1.不可随意打击孩子
曾经有人这样比喻:那些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而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要经受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可见,一个孩子虽然得不到鼓励,但是他还是一棵秧苗,还有开花和结果的希望,然而,被打击的孩子,却成了一棵无人关注的枯草,最终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研究表明,经常受打击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胆小和犹豫不决的性格,严重的会导致孩子患上自闭症,甚至还会出现自暴自弃的行为。所以,打击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而且还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成为孩子一生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将一个天才孩子打击成一个平庸之人。
案例回顾——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塞德兹教授认为:“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当然,放纵孩子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但起码能让孩子自由自在。打击却不一样,它能毁掉孩子。”
而他的同伴哈塞先生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对孩子的打击,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或许还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呢。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一股野气,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打击,恐怕他们会翻上天去。”
这两个人各有各的理由,塞德兹先生为了向他的同伴哈塞先生说明打击对孩子的危害性有多么严重,讲述了这样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吉姆是塞德兹教授同事罗塞尔教授的大儿子,从刚刚懂事起,这个孩子就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超常才华。
然而,这个孩子的不幸,却正是由他的才华引起的。吉姆不但才气过人,而且性格也特别的好,他开朗、乐观,总是能够找到自己的快乐,也能够把自己的快乐和别人分享,好像无论什么困难和挫折都不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似的。
然而,正是由于这一点,引起了父亲对他的极度不满。因为吉姆的父亲罗塞尔教授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打交道,也不爱在别人面前炫耀和表现自己的人。正如他经常对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个人应该谦虚稳重,不要总是那么自以为是。”
但,罗塞尔教授的儿子——吉姆,却正好和父亲相反。毕竞他还是个孩子,还没有父亲那么稳重的性情,他的表现和父亲截然不同。
“吉姆,你又在瞎闹什么?”一天,罗塞尔教授对着正在高声欢呼的儿子吉姆吼道。
“爸爸,我竞然这么快就读完了一本书。而且这本书比以前的都要难。”吉姆有点高兴,又有点自豪地向父亲夸耀,他希望能得到父亲的肯定和鼓励。
“读完一本书本来就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啊,你用得着那么兴奋吗?真是的!”罗塞尔教授淡淡地说道,言语中有些火气。
“可是爸爸。这本书实在是太令我有成就感了。没想到这么难懂的书,竞然这么快就被我给读完了,我觉得自己真是有些天赋呢。你说,我如果再加倍努力一些,将来是不是更加厉害啊?”吉姆兴奋地向父亲问道,他希望得到父亲肯定的回答,他更期望父亲能够给他一些热情的鼓励。
然而,罗塞尔教授并没有这么做……
或许是由于吉姆的性格与他不同,或许是吉姆的行为确实对他造成了困扰,罗塞尔教授突然发怒道:“你嚷嚷什么?你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会读书吗?我看你根本就是异想天开的孩子。你在等待我的肯定吗?告诉你,我永远都不会鼓励你、表扬你,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值得我肯定的地方,你的骄傲自大令我讨厌。”
“爸爸,我是不是做错什么了?”受到了责骂的吉姆委屈地问道。
“当然,你并没有做错什么。但是,我就是不喜欢你的骄傲自大,以后不要在这里嚷嚷了,你的声音简直让人烦透了。”罗塞尔教授继续训斥儿子,“你不要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天才。我告诉你,你什么都不是。我以后再也不想听到你那自大的话语了。你简直就是一个笨蛋,你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罗塞尔教授刚一说完,就把门“砰”地一声关上了,留下了在那儿发呆的吉姆。
门外的吉姆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他本想和父亲一起来分享自己的快乐,还想向父亲请教一些他不明白的问题。可是现在,他突然发现父亲是这样地讨厌自己,是如此地不喜欢他这样做。突然之间,吉姆乐观、自信的心态消失得无影无踪。一种极坏的感觉涌上了他的心头。他觉得,自己原来是一个很糟糕的孩子。
从那以后,吉姆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他也再没有很兴奋地去看完一本完整的书。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最终,这个原本极有才华的孩子竞一事无成。
专家解析——
这是心理学家、教育家塞德兹教授讲述的发生在同事罗塞尔教授儿子身上的故事,这位同样是研究心理学的专家,虽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忽视了自己儿子的心理问题,导致大儿子吉姆后来产生了心理问题;这位教育家知道如何引导别人教育孩子,却对自己的孩子教育失败。这些问题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和疑惑,这个本应非常熟悉儿童心理和教育的专家,怎么会采取如此荒唐的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当然,吉姆的悲剧也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打击只能使孩子变成懦夫,变成一个无能的人。也许有的父母会说,孩子不敲打不行,你没听人家说:“孩子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正如塞德兹教授的同伴哈塞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对孩子的打击,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或许还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呢!有些孩子似乎天生就有一股野气,如果不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打击,恐怕他们会翻上天去。”
其实,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误,是教育者自己的问题。孩子毕竟是孩子,淘气、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只要父母能够因势利导,采取合理的教育,就一定能够教育好的,只是有些父母没有足够的耐心罢了。父母如果对孩子经常打击,将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使孩子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这样对孩子的人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父母要想让孩子取得一定的成绩,甚至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学会鼓励孩子,唤起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专家支招——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郑渊洁曾经这样说:“想让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最好的方法就是滋养他的自尊,而如果想把自己的孩子毁掉,那就经常用打击式的口吻训斥孩子‘我这是为你好“看人家某某,从不让父母操心“你真是一个笨蛋,简直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涂不到墙上的泥,总之是不可救药’。”
于是,这样的孩子将会在父母的训斥声中丧失自尊和自信,最终走上被毁灭的道路。因此,要想孩子取得过人的成绩,不但不能随意打击孩子,还应唤起孩子的自尊心,保护孩子的自信心。那么,如何唤起孩子的自尊心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呢?我们为广大父母支上几招。
支招一:接受孩子的各种感情表现,绝不要轻易否定。
孩子的感情是丰富而脆弱的,如果父母不能很好地处理,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后果。正如案例中心理学家罗塞尔教授的大儿子吉姆一样,他们有了一点点成就就喜欢炫耀,以期得到父母和其他人的表扬和鼓励,他们更喜欢别人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父母,应该仔细观察,认真处理。
比如,孩子会为了自己一点点的成绩,到处去宣扬,对于别人来说,孩子的这种行为可能有些惹人厌烦,但是,作为父母,一定要真诚地、及时地给孩子以夸奖和鼓励。另外,孩子可能会为一些成人认为无足轻重的事而伤心,父母应给予同情和支持。因为成人经历的事情多,很多事不会放在心上,或者见怪不怪,而孩子心地纯洁,对事物感受新鲜细腻。看到小朋友摔了一跤,可能会担心得睡不着觉,做父母的千万别说:“这是人家的事,又不是你,睡你的觉吧。”看了电影、电视,孩子会为他所喜欢的人物担心、伤心甚至流泪,父母这时如果嘲笑孩子:“这有什么好哭的,那是在演戏,全是假的,傻孩子。”那只会使孩子更伤心。可见,接受孩子的各种感情表现,是父母鼓励孩子的前提。
支招二:鼓励孩子的优点比批评孩子的缺点更有效。
对于父母来说,对孩子好的表现要及时给予肯定,对孩子错误的地方,应尽量给予正面的引导,避免否定、嘲弄的言语或表情,让孩子知道他在你心里是个好孩子。案例中的罗塞尔教授之所以会把他的大儿子从一个天才培养成一个庸才,就在于他以偏执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批评孩子。
支招三:保护孩子的自信,是孩子成功的保证。
德国伟大的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他强调了自信对人所起的作用。自信是孩子学习和生活成功的精神支柱。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就会将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也会相信成功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例如,自信的孩子认为:“既然别人能做,我就能做。”而自卑的孩子却说:
“别人能做得那么好,我却永远也做不成。”因此,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日本教育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当做优秀班级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班级当做问题班级来教。
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相差很远的两个班级,在实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竟然相差无几。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持信心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的班级),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增,而原来的优秀班级的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挫伤了学习积极性,致使学习态度转变,影响了学习成绩。
因此,作为父母,要有意识地避免用任何语言或行为怀疑孩子的能力,甚至向孩子表明他是个失败者。罗塞尔教授的做法就是犯了这一大忌,由于他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不满,不在意孩子的想法,肆意地对孩子进行批评和打击,最后使孩子对自己产生一个错觉:我是个很糟糕的孩子。结果,一个极有才华的孩子,最终变得一事无成。
2.别让比较“伤"了孩子
犹太教育家切尼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不但会让孩子反感,而且还会导致他丧失自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应该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成为别的孩子的复制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听到这些诘责的话语:
“为什么别人都能考那么多,你却不行啊?”
“你看对面那家的小芳才7岁,弹钢琴多厉害,都得大奖了;你的同桌苏楠楠,上次考试又得了全班第一;你叔叔家的小堂弟,全市作文竞赛得了一等奖。你呢?天天回来就知道看电视,看电视能当饭吃啊,真是没出息!”
“都是男孩子,你和你哥哥怎么差那么多呢!”
“你看你都12岁了,到现在还不会骑自行车,我像你这么大,都会载人了。”
这些就是父母常用的比较,他们习惯于拿别人的优点来比孩子的缺点,虽然他们是出于好心,希望通过比较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此来激励孩子,促使孩子向别人看齐。
事实上,父母的这些做法是错误的,他们不知道很多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这样的比较非但起不了任何正面的促进作用,相反,还可能会让孩子陷入一种自信心的失落状态。自信心的失落,其实是对孩子最具毁灭性的打击。
案例回顾——
教育学家塞德兹教授的好友哈塞先生想让他们两家的孩子来一次竞争,于是,私底下就让两个孩子进行各方面的比赛。
结果,除了在体力上小塞德兹不如哈塞先生的儿子格兰特尔,其他各方面小塞德兹都胜过了格兰特尔。
这种比赛的结果是让哈塞先生的儿子格兰特尔失去了自信,因为哈塞先生总是指责儿子不如别人。
哈塞先生的儿子小格兰特尔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悲观之中,这种悲观是因其父亲哈塞先生比较的结果造成的。
本来哈塞先生是想通过比较来促进孩子的进步,没想到,正是这种比较,导致了儿子小格兰特尔悲观情绪的产生,不但功课没有原来好了,就连之前他的特长也有了明显的倒退。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伤害,就是小格兰特尔的脸上再也没有了自信和笑容,他变得沉默了、自卑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太笨了,除了体力比别人强之外,其他的真是太糟糕了。于是,小格兰特尔整天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很少像以前那样,自信地和他人交流和合作。
看到孩子出现这个情况,哈塞先生不得不请教塞德兹教授。塞德兹教授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孩子了解事情的真相,正视现实。于是,塞德兹教授告诉小格兰特尔,他的学习成绩之所以不理想是因为他不用功记忆单词,不愿意动脑筋思考数学题等。而这些困难都是他自己能够解决的,既然他也有比小塞德兹强的地方,那么这就证明他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相信,小格兰特尔一定能恢复自信,而且能够取得很大进步的。
另外,塞德兹教授还告诉小格兰特尔:一个人的进步不是朝夕就能够做到,之所以赶不上,那是因为努力不够,如果他能够尽心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肯定能够取得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