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出国回国三次到过阿姆斯特丹,但是只是停留,还没真正去过。如果一个地方离你很近,总想着随时能去,到最后往往就一拖再拖,住在荷兰这么久连阿姆斯特丹都没去过,那可就成笑话了。
阿姆斯特丹离我住的城市只有一小时车程。随便找个周六,早晨我们悠悠闲闲地就到了阿姆斯特丹。首先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中央火车站,好像首都的车站应该再大些哦,但是它的确不算大,红砖结构的建筑。但是荷兰人都认真地纠正我,是橙色的建筑。想起来了,橙色是国色嘛,重新说,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车站就是橙色加金边的建筑,背对大海,面对运河,有点像教堂,又有点像博物馆,反正不像火车站。在这个城市,只要找到中央火车站就找到了北,火车站正对的是整个城市的主干道,只要以这条路为主线就可以找到任何你要去的地方。关于火车站有一个小故事,日本人爱取经这大家都知道,日本人除了学先进经验以外,最擅长的就是照搬,唐朝时他们不就照搬了一个长安过去吗?那他们把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车站同样也搬走根本不奇怪。在日本东京就有一个和中央火车站一模一样的火车站。提起东京这个火车站,荷兰人骄傲得要命,每每要说:它是从我们国家搬去的。日本人也骄傲得要命,他们说:你们看,我们搬得一点儿也没走样儿!想想也是,不怕照搬,就怕搬走样儿,能原样儿搬走也算是学习了先进经验,至少算个从善如流,总比搬成四不像强。
阿姆斯特丹是一座被90条河道分割成160多个岛屿,却又被1281座桥连结在一起的洼地上的城市,这不是我数的,是所有荷兰人牢记于心的。大半个城市都建在柱子上面,这是荷兰人的骄傲,千百年来荷兰人围海造田,与大自然搏斗,在人类史上也算不朽的篇章。阿姆斯特丹比海平面低了4米,照我想那就等着海水往里灌吧,这分明是一口锅嘛,而且荷兰境内很多河流竟然比地平面高,这不是内外交困是什么?可是坚强的荷兰人学会了用风车引流,用智慧为自己创造家园,的确非常可敬。Amster是条河的名字,从13世纪起,河岸附近的平地上开始有人居住,并筑起了堤坝(荷兰语的Dam),于是一条河与一片堤坝,就发展成了世界最大的港口城市。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物资汇集在这里,世界各地的人也聚集在这里。这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城市,整个城市以中央火车站为中心成一个大半圆形,一环一环地扩散出去。
这次可没有导游,全部靠自助,好在可以一游再游,心情比较放松,先买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后来成为我们的最爱。它有点像实景图,所有标志性建筑、雕塑都是原样儿画上去的,非常好认,不用费半天劲去拼地名儿。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给你意外惊喜。
火车站旁边就是海,港口停着游船,都挂着高高的帆。我觉得很新鲜,像玩具一样。没走几步就是运河,我特地看了看河水情况,水还算清洁。在桥边的河面也有少量垃圾,竟然还有一个破旧的长沙发漂在河里。我幸灾乐祸地说,你们也有不文明的行为被我看到了哦。我来自中国的水城,又游荡在欧洲的水城,这也算机缘凑巧吧。
阿姆斯特丹的路虽多,桥虽多,但实际上走起来很容易,属于很好认路的城市。我在国内就分不清东西南北,到了国外就更加犯迷糊,连我这种水平的都觉得路好认,可见是真的好认。顺着火车站走上了一条大街,直接就进入繁华地段了,我更加坚定了不租自行车的决心,因为路边有很多小巷子,还有很多可爱无比的小店,走路多方便啊,想在哪儿停下就停下,自行车反而麻烦,还得锁车。走在阿姆斯特丹的街上,感觉不太像首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现代,也不算华丽,却渗透出一种特别自由、宽容的味道,像交错的河道一样随意和温和。
才走了没几步,眼睛还没看过来呢,就看到有一队旅行团停在路边,导游正在解说什么。我赶快停下来凑过去听听,生怕漏过什么好风景,可是他们指的方向没什么东西啊,也就是寻常的路边店铺。这边先生拉拉我的衣袖,指着一个招牌让我看,我最先看到的是“SEX”字样,这个我很认识啊,原来这就是著名的“性博物馆”。我下意识地打量一下周围有没有人在看我,虽然知道阿姆斯特丹是一个性开放的先锋城市,但感觉好像也不能这么直白,因为这个博物馆就这么随随便便、自然而然地在大街上,若不十分留意,根本就注意不到它,外表也和周围的店铺没什么区别,真是印证了性在这个城市就像穿衣吃饭那样普通。
进去以后,笑声一片,博物馆里有许多电动玩偶,会出其不意地跟游客开玩笑,不是掀开衣服就是脱下裤子。在性博物馆里竟然很难让人产生和性有关的联想,这倒是很意外,来自各国各地的游客表情都那么纯洁自然,没有丝毫羞赧,大家心照不宣,一点儿也不掩饰自己的好奇,还有的人大大方方地和雕塑合影。哈哈,这个时候“性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博物馆里展出了大量图片和实物,从远古的生殖图腾到现代的性工具,很多展品十分精美,让人感觉性是人类很美好很自然的事。也许中国人一直把这个话题列为禁区,不能放在桌面上说,结果反而把性变成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有几个古代的性爱雕塑看上去竟然令人感觉很神圣,很美好,无意之中发现这个博物馆倒是计划外的收获。
按照我们原来的计划,我们第一个就是去“安妮小屋”受教育。从地图上看这段距离可不近,我们沿着运河,穿过一座座桥,河水轻轻荡漾着。人们带着慵懒和满足在街角的露天咖啡座上享受着阳光,在欧洲各国这种情景随处可见。我都待了这么久了,还是会想,他们真的都不用工作吗?不用挣钱养家吗?阿姆斯特丹的房屋很有特色,即著名的山形墙建筑,怎么形容呢?就是所有的房屋让你感觉只是一面装饰墙,后面也许是空的。这些建筑依水而建,人居水上,水入城中,人水相依,景若天成。许多房屋顶上都有一个伸出来的铁钩子,这是做什么用的呢?原来古时候有一条法律,房子的门越大收的税就越多,所以大家都尽量把门做得很小,门小的麻烦就是大一点的家具进不去,所以大家又把窗户做得很大,家具啊、沙发啊什么的都从窗户里吊进去。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应该也是荷兰人窗饰文化的起源吧,有那么大的窗台,怎么能不尽情装扮呢。沿岸的建筑大多是以前留下来的,这一点让人不服不行。欧洲的建筑的确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先不说巴黎几百年前的建筑到今天仍然是瑰宝,连普通小镇上的建筑都那么典雅自然。除了建筑艺术造诣深以外,城市规划功不可没,几百年前就有这么好的审美观,就能设计出这么别致和谐的城市建筑风格。
地图给我们的惊喜出现了,一路上东看西看还真不觉得,一抬头,这不是大坝广场吗?还没怎么走呢,眼看就快到了,原来地图上画的感觉很远,实际却很近。我们跟捡了个大便宜似的,原本准备长途跋涉的劲儿一下多出来好多,顿时感觉精力过剩,东蹿西跳的。广场周围都是老建筑,广场地面是坑坑洼洼的石块地,最大的特色是满广场的鸽子,你得担心别踩到它们,它们才不让你呢,大模大样地踱着步,聊着天,偶尔吃两口,跩得不一般。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圆柱形纪念碑,圆柱形上有三组浮雕,一组是一名妇女捧着个婴儿,另一组是一个健壮威武的裸体男性,还有一组是戴着脚镣扭曲了形体的男子。据说此为受难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荷兰败于德国的记录。不忘历史,才能正视将来。广场上的乞丐可下了一番苦工夫,不仅投资不小,而且很有创意,穿着青铜盔甲,脸上涂了厚厚的油彩,用骑士的佩剑比比画画做着表演,背景是大皇宫,让人产生时光倒错的感觉了。有一个全身都涂了鲜艳的蓝色,他们不断摆着造型,诱惑游客过去合影。这个办法不错,就算乞讨也得有点尊严,顺便也装点市容,总比下工夫把自己假扮成残疾的视觉效果要好一点。我现在有经验了,想和他们合影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脚边盛硬币的盆子用各种古钱币贴得密密麻麻的,不注意看还以为是道具呢。欧洲小气鬼和亚洲小气鬼们心照不宣,都远远地露出笑脸,就是不肯靠近。广场边上还停放着几辆中世纪模样的马车,马车夫打扮得跟新郎官儿似的,穿着长长的黑袍子,头戴礼帽,胸前或者帽檐上别着一朵大红花。有一个马车夫红红的脸膛,忠厚的模样儿还真像一个羞涩的新郎官儿呢。
走在阿姆斯特丹,得一步一蹦地走,非这样不能体现心情的轻松和愉快。路边有各种各样的小店,非常可爱,有朋友说你在国外看看人家的小店经营有什么心得,帮忙取取经。我观察后得出,欧洲的小店都走特色路线,特别讲情调和味道。这个估计在中国行不通,太有品位就往往曲高和寡。所以人家的小店可以作为乐趣和艺术来经营,而在国内保本儿挣钱是第一位的。走过一座座桥,趴在桥上看看风景,顺便也让桥下的人看看我。河中不时有载满游客的船缓缓驶过,我不舍得去坐船,因为走在街上感觉太好了,像雨后的草原,到处都是清香。游船不能像这样实在地体会,不能随时钻到某个小店里,过一会儿再神奇地现身,拉着急得到处找我的先生继续走。我一发现地图很好用就有恃无恐,大街小巷到处钻,看到好多好玩的东西,其中看到一堵墙,上面贴满了广告还有宣传画儿,一层摞一层,厚厚的,乱七八糟,别有情趣。还有一个露天男厕,要多露有多露,四面全是空的,只能挡住一点,呵呵,就是关键的一点,竟然在街中心,不时有男士大大方方地去方便,可真方便。我专门拍了一张照片,一边拍,一边恶狠狠地想:谁让你们去俺们国家专拍蹲坑厕所呢,我也拍,羞死你们!
安妮小屋很快就到了,沿街的普通三层小楼,外面排着长长的参观队伍。好不容易排到门前,我发现前面的人都把印刷品或者地图顶在脑袋上,模样很可笑,太阳又不大,是为了遮阳吗?正在不解,前面一个女士跳起来,我才发现原来屋顶上停了许多鸽子,正在往下扔“炸弹”,刚才那个女士不幸中招儿了。我赶快如法炮制地也把地图顶上,游船经过我们时,船上的游客都跳出来拍照,估计得想一会儿才知道这帮人为什么当街出怪样儿。
安妮·弗兰克是一位犹太少女,原来居住在德国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阿姆斯特丹。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的日记中所记载的大都是外面发生的事情。她描述了犹太人如何被德国纳粹残酷迫害和屠杀,写到了避难时期生活的困窘,多次描写阿姆斯特丹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慌,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中的日常生活又充满了恐惧。13岁的犹太女孩安妮对盖世太保的恐惧、对躲藏生活的绝望和对世界天真的幻想,一点一滴地汇集成一幅真实而悲惨的历史画卷。时至今日,安妮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标签”,她象征着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受害者,甚至她已经成为宗教迫害和暴政统治下受害者的象征。
进去以后,我们才知道参观的是一间空屋子,故居一般都会尽量保持原样,但是安妮小屋却空空如也。我是参观队伍中的那个不和谐因子,从进去就开始内心独白,内容全是唱反调的。我先是在心里说,她家房子不小啊,还挺大,比现在好多人住的都大,居然还是独幢三层小楼;然后看到墙上挂的她家人的旧照片,穿得也挺好的;即使在小屋里躲着还仍然听音乐、画画、学跳舞,这就和我的想象出入很大了,觉得她不够悲惨。我也不知道我这是怎么了,好像心比别人硬,血比别人冷。这一切让我看起来就有点淡淡的,只是感叹了一下被迫害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减,信心不灭。看到她家“简陋”的卫生间时,我却在想现在好多人家的卫生间还没这个好呢。当踏上窄窄的木楼梯时,我才隐隐约约有一点伤感和同情,花季少女被关在这里面,天天给想象中的朋友写信真的挺残忍的。所有的游客都停留在一个展品前摇头叹息,我也去仔细看了看,是《安妮日记》内容节选,说的是从今天起她家没有奶油了,只能用黄油抹面包,只能吃土豆。不和谐的声音在心底又冒出来了:没奶油了就很惨吗?在中国某个时期好多人连土豆都没得吃,还黄油呢。被屠杀的恐惧和最后的悲惨结局我们可能和安妮的命运不相上下,但物质生活的贫困她肯定是比不了的。由于我这个唱反调儿的从一进门就开始偏离主线,所以我认为这个小屋对中国人教育意义不大,反正没教育到我。二战时中国也是受害者,随便找个老百姓日子都比他们惨得多,这只能教育欧洲人,他们才会对没奶油产生共鸣。
出来以后我直说浪费时间,前后花了快两个小时,也许事先把《安妮日记》通读一遍感受会不同些。我们找了一个街边的小咖啡店进去,里面温情脉脉。老人们坐在窗边,品着咖啡,精致的服饰和优雅的笑容,真让我珍惜美好的此时此刻。安妮的教育意义不是没有,就是来得迟了些。刚把午餐吃完我就有点坐不住了,这是我的毛病。我其实不会休闲,在太阳底下喝咖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形式,却不是享受阳光、享受生活的过程。我总是心不静,看来休闲也需要背景,内心浮躁的人连休闲都需要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