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故乡
电影号称是人类各种艺术中唯一一种知道确切发明日期的。那么电影究竟是由何人在何地于何时发明的呢?这得看你问的是哪一国的人了。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乃至德国人都声称电影是他们本国人发明的,并都言之凿凿。这个问题之所以忽然变得复杂起来,是因为电影的发明经过了许多人长时间的摸索,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雏形,问题的答案也就取决于对雏形的认定。为了简单起见,现在一般把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Lumiere)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首次向公众放映电影《工人离开卢米埃尔工厂》这一天,当做电影的生日。但是,电影的实际年龄,就像一位电影女明星的实际年龄一样,要比她自己愿意承认的老得多。
我们现在既然谈的是美国的电影,不妨就站在美国人这一边。按美国人的说法,加州不仅是现代电影的大本营,还是电影的故乡呢。1872年,铁路大王、加州州长斯坦福(Leland Stanford)跟人打赌说,在马飞跑时,有一瞬间四脚同时离开地面。就为了这件琐细小事,铁路大王掷下了两万五千美元的赌注,这笔钱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然后他找著名的摄影师穆布里奇(Eadward Muybridge)来为自己作证。穆布里奇原是英国人,随着淘金大潮移民到了加州,因拍摄了许多加州的野外风光而名声大噪。穆布里奇受斯坦福之雇开始研究马的运动,却不幸卷入了一桩谋杀案:他把他妻子的情人给杀了。穆布里奇最终以精神暂时失常为由被判无罪,研究工作却被耽搁了。直到1877年,在经过许多次不成功的尝试后,穆布里奇才找到了解决办法:在赛马跑道的旁边一字排开放上12架照相机,又在跑道的中间横空拉上丝线,丝线的一端连着照相机的快门。当马跑过来时,踢断了丝线,也同时拉动了快门,记录下了马的瞬间运动。这些照片证明了,的的确确,马在飞跑时会四脚离开地面,铁路大王的钱袋里又多了两万五千美元。但是这些照片的用途并不只是用来打赌。穆布里奇进一步发现,如果把这一系列马奔跑的照片连在一起绕在一个转动的轮子上用幻灯放映,就可以重现马飞跑的情景。在1879年,他发明了一台用于放映这些“活动画片”的机器,此后又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拍摄了一系列记录各种动物以及人的运动的照片。也许我们可以把这些活动画片视为电影的雏形,但是穆布里奇是用了许多台(而不是一台)照相机来记录一系列的动作的,每一个画格就需要一台照相机,还算不上是真正的电影。
穆布里奇的这些研究很受当时科学界的重视,他也带着这些照片周游世界巡回演讲。法国人马莱(Etienne-Jules Marey)听说了穆布里奇的研究后,根据左轮手枪的原理,发明了“摄影枪”,可以一次拍摄十二张照片。另一位法国人普林斯(Louis Aime Augustin Le Prince)据说于1888年在英国发明了可以连续拍照的摄像机,但当他动身前往巴黎准备向有关官员展示该项发明时,却在旅途中神秘地失踪了,成了摄影史上的一件悬案。但是我们还是把视野局限在美国吧。如果要在美国寻找电影的故乡,还是应该把目光从西部转移到东部——新泽西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
1888年穆布里奇巡回演讲到了新泽西,见到了爱迪生。爱迪生在当时已是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已注册了近百项专利,其中他最为得意的发明,是留声机。获悉了穆布里奇的研究后,爱迪生就想:何不在留声机的基础上再发明个“留影机”?果然,到了1891年,爱迪生实验室就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摄影机。爱迪生把这项专利注册在自己的名下,并声称自己是摄影机的唯一发明者,许多历史学家也一直把爱迪生视为摄影机的发明人。直到1961年,有历史学家去查了爱迪生实验室的档案,才发现真正从事这项研究的是在爱迪生实验室工作的英国移民狄克逊(William Kennedy Laurie Dickson)。这时候的爱迪生实际上已成为商人,并不亲自动手搞研究,他的作用,就像现代科学实验室的导师一样,是确定研究方向、提供资金和探听消息。后面这一点也很重要。爱迪生最初的设想,是发明一个类似留声机的机器,把影像记录在转盘上。研究了一年,一无所获。1889年,爱迪生到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见到了马莱。当时的照相机普遍用感光玻璃做底片,不适于连续拍摄。几年前美国的柯达公司发明了感光纸,马莱马上把这种感光纸卷起来用在“摄影枪”上面代替感光玻璃。爱迪生了解到马莱的这项发明后,回去就抛弃了用转盘记录影像的设想,而改用柯达公司最新推出的胶片。狄克逊把胶片裁成35毫米宽,又在两旁打上齿孔,世上第一卷胶卷就这么诞生了,并且成为以后的工业标准。爱迪生制定的另一个标准却没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把拍摄速度定为每秒40个画格,认为只有这样的速度才能产生最自然的动作(以后大家一般只用每秒18到22画格,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之后,则固定为每秒24画格)。在当时的条件下,以如此高速运转,使得每卷胶卷的长度受到限制,确切地说,每卷只能有50英尺(1英尺=0.3048米)长,否则就会容易绞带。50英尺长的胶片只能拍摄大约二十秒钟。
摄影机发明了,电影也有了,怎么让观众看到呢?或者说,怎么通过它来赚钱?爱迪生再次想到了留声机。当初他推销留声机时,是把它放在娱乐场里,让听众挨个戴上耳机听,每听一次交一次钱。因此,尽管当时幻灯放映已相当普遍,尽管当时其他人都在研究如何把电影投映到屏幕上供多人观看,尽管狄克逊本人也想要研究放映机,爱迪生却认为,电影应该每次只允许一个人观看,每看一次交一次钱,只有这样才能赚钱。按爱迪生的要求,狄克逊很快就制作出了“活动视镜”(Kinetoscope),电影被关进了一个密封的箱子中,观众要把眼睛贴在一个小孔上朝箱里观看——自然,每次只能一人。
1894年4月14日,10台活动视镜排成两排在纽约市百老汇首次营业,每台放一部电影,每部电影持续大约二十秒。观众交25美分,可看5部电影。这一天,爱迪生赚了120美元,也就是说,首批电影观众差不多有五百人。
这些活动视镜也开始出售,每台标价350美元,按当时的物价,实在贵得吓人。虽然爱迪生漫天要价,人们却难以抵制电影的诱惑,这项新鲜玩意儿马上传播开去,芝加哥、旧金山……美国的各大城市紧随纽约之后也都开了活动视镜营业处。活动视镜很快地也出现在欧洲各大城市的街头。欧洲的发明家们考察了爱迪生的机器,觉得不错,但也认为可以做得更好。这些人当中即包括卢米埃尔兄弟。全球性的竞争开始了,美国人在竞争中很快地被抛到了后头。
群雄并起
欧洲的发明家们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挑战爱迪生,是因为爱迪生没有在欧洲注册摄影机和活动视镜的专利。他在美国注册专利时,专利局的官员问他是否愿意多交150美元,把专利权扩展到法国和英国,他断然拒绝,认为不值。等到他发现电影可以带来巨额利润,法国和英国的发明家成为他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已经太晚了。
我们得感谢爱迪生犯了这个商业错误,否则以他对电影前景的短视,电影这个新生儿的成长将大受阻碍。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的欧洲发明家们,对爱迪生的机器主要做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把以电力驱动、笨重不堪的爱迪生摄影机改造成了手摇的便携式摄影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拍摄;二是抛弃了活动视镜,代之以放映机。卢米埃尔摄影机就同时可以当做放映机使用。大银幕放映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小家碧玉式的活动视镜,爱迪生机器提供的只是新鲜感,卢米埃尔的发明引起的却是震撼,连爱迪生也给震了,也转而研究放映机。但是这时候狄克逊已跟爱迪生闹翻了,跳槽去了另一家电影公司,爱迪生找不到人来干这事了。碰巧,有一发明家发明了一台放映机,想要借爱迪生的名声推销。爱迪生求之不得,给这台放映机贴上了“爱迪生”标签,于1896年4月23日在纽约一家音乐厅首次展出。这次放映的电影中,包括一部从英国进口的海滨风景。当海浪迎面冲打过来时,前排的观众都吓得跳了起来。而类似的情景,早在半年前就在巴黎的大咖啡馆发生过了。
这台所谓爱迪生放映机的质量比不上卢米埃尔的电影机,爱迪生公司出品的电影也无法与卢米埃尔公司的电影相比。爱迪生摄影机只适于固定在室内拍摄,也就只能拍一些室内表演。最初只是拍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他们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弗雷德·奥特打喷嚏》(Fred Ott"s Sneeze),就只是爱迪生公司里的一名工人表演打喷嚏的特写,此外还有跑啊、跳啊、打啊,诸如此类。以后又请了戏剧演员到摄影机前做短暂的表演。在爱迪生的眼中,摄影机就像是剧场中一名坐在最好的座位上的观众,这些演员的表演也跟在舞台上一样的刻意、做作。一开始大家对电影还觉得很新鲜,不管放的是什么内容,只要能动,就可以看得津津有味。但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观众们对电影内容的要求也变得苛刻了,这类几十秒钟的“动作片”很快就失去了魅力。相反的,卢米埃尔兄弟及其手下,却带着摄影机上山下乡、漂洋过海,去捕捉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时事新闻和日常生活,即使是有意安排的表演,也强调自然、平实,以假乱真。清新、生动的卢米埃尔电影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如果观众看到的是异国情调,他们觉得新奇;如果看到的是家乡景象,他们觉得亲切。这种重现自然、生活的魅力,是不会过时的。卢米埃尔兄弟同时也派出人马四处推销他们的电影,在首次公映之后的一年之内,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已遍布世界各地。卢米埃尔电影正式登陆美国,是在爱迪生放映机展出之后的两个月。1896年6月29日纽约的首映式,在观众们狂热的“卢米埃尔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的欢呼声中结束。
也许可以这样说,刻意、做作的爱迪生电影开创的是电影艺术的技巧主义流派,而自然、生动的卢米埃尔电影开创的则是写实主义流派。直到今日,美国电影的主流仍然是技巧主义的,而欧洲电影的主流则是写实主义的。就娱乐观众而言,现在的美国电影是远胜于欧洲电影了,但在当时,美国电影却在欧洲电影的打击下一败涂地。即使是技巧性的电影,美国电影也无法跟法国魔术师梅里爱(Georges Melies)首创的特技电影相比。自然,钱是不能让外国人来赚的。美国电影界人士大力呼吁政府要保护美国电影市场,呼吁美国观众要本着爱国心看美国电影。终于,美国海关以未获许可为由没收了卢米埃尔公司的机器设备,工作人员跳上轮船逃回了法国。在进军美国一年之后,卢米埃尔公司退出了美国市场。
欧美电影界的交流并没有因此结束,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欧洲电影界致力于发明、创造,美国电影界则热衷于剽窃、模仿。美国电影界人士不仅偷欧洲电影的技术,也偷欧洲电影的内容;不仅偷欧洲同行的,也偷本国同行的。一部电影一受欢迎,马上就出现了许多盗版。为了防止盗版,美国的各大电影公司往往在画面背景上打上公司的标志,这种做法,只是更凸显出美国电影的虚假。爱迪生的主要精力,则转移到保护自己的专利上,持续不断地控告其他美国电影公司侵犯他的专利。这场专利战整整持续了十年,到1908年,各大电影公司终于同意停战、合并,组成了电影专利公司,全面垄断美国的电影市场。
美国的电影市场就在这十年之间迅速膨胀。在1905年以前,美国的电影只是在游乐场穿插在杂耍节目之中放映,并没有固定的放映地点。1905年在匹兹堡首次出现了专门放映电影的小电影院,称为“五分钱剧院”(Nickelodeon)。之所以被称为五分钱剧院,是因为门票只需五美分。到1908年电影专利公司成立的时候,全美国已有了几千家五分钱剧院。到1910年,五分钱剧院的生意达到了顶峰,年收入达到了九千一百万美元,每周平均有两千六百万人光顾。这些观众中,绝大部分是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新移民。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可能一句英语也不会讲,看电影也就成了他们的一项主要娱乐,因为这时候的电影是无声的。对于上层、中层阶级来说,五分钱剧院乃是下等人的娱乐场所:简陋、拥挤、肮脏,绝不光顾。迟至1913年,在教堂周围仍不允许有电影院营业。放映的电影浅薄、低俗,也难以争取到有艺术品位的观众(这些“五分钱”的电影每场持续一个小时。这时候的电影每一部只用一盘胶片,每一盘胶片只能放大约十分钟,这样,每场电影至少需要放六部不同的片子,一般是探险片、喜剧片、情节剧、警匪片、新闻片的大杂烩)。他们仍然只去听歌剧、看戏剧,电影只不过是下等人的娱乐。要把电影从低俗的娱乐转变成高雅的艺术,需要有扭转乾坤的巨人。这样的巨人,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而且就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