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刚·刚强不屈
9424400000037

第37章 文天祥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兵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伯颜将贾似道13万大军消灭,南宋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

此时宋恭帝在位,年仅4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文天祥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勤王”队伍近万人,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而在成千上万大小地方官中,带兵勤王的只不过他和张世杰、陆秀夫三人而已,这个政权腐朽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

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或已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哪有这个勇气?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谢太后可派之人只剩下一个文天祥。文天祥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投降,他考虑是“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他甚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敌营的虚实,以谋“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正当他指斥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时,他的义兵则在同时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的朝廷和无耻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

1276年二月初九,文天祥被押送去大都(今北京),行至京口(今镇江)时,在义士的帮助下逃脱了虎口。据他在《指南录后序》所记,至少有十六次幸免于死,经过千辛万苦,于四月初八逃到了温州。此时他听说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于是立即上表劝进。不久,文天祥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七月,文天祥便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起兵收复失地。1277年三月,文天祥统兵进军江西,收复南部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皆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人民的反侵略意志,使元统治者大为惊慌。元朝统治者忙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击文天祥。文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遂致大败,部将数人牺牲,文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尝在紧急中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文天祥才得乘间逃脱。赵随即被杀。这是文天祥在一年多时间内所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挫折。

但是文天祥并没有灰心丧气,他下定决心抗元到底。1278年11月,文天祥收拾残军,加以扩充,移兵广东潮阳,不幸于12月20日兵败五坡岭。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身所带的冰片,以求一死,免遭污辱。但他并未死,而是在昏迷中被俘了。这是他遭遇的最后一次严重挫折。从此以后,文天祥便再也不能统领义军在战场上与元军拼杀了。

文天祥被俘后,打定主意,只求一死而不求苟生。还在伯颜将他扣押北营时,他便明白地告诉对手:“宋状元……所欠一死报国耳,宋存与存,宋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何怖我?”

1279年10月,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文天祥长揖就坐,不把他放在眼里,阿合马却要他下跪,文天祥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以胜利者自居,傲慢地说:“你何以至此?”文天祥嘲讽地说:“南朝若早用我为相,你去不了南方,我也不会到你这里来,你有什么可神气的。”阿合马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孛罗一来就摆威风,要文跪下,遭到文拒绝,左右便用武力强使文天祥作跪拜状,文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天祥今日……至于此,幸早施行。”

临刑前夕,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妄图使文天祥投降,但遭文天祥严厉拒绝。忽必烈只好问他,那你究竟要什么呢?文天祥回答说:“愿以一死足矣!”文天祥这种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使得敌人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实际上等于宣布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和他自己所赞颂的“正气”的胜利,也等于宣布侵略者的失败,是一切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失败。

在国家民族危亡紧急时刻,文天祥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做最高的利益,对投降派和奸佞之徒从不留情。1259年,元军渡江围鄂州,皇帝宠幸的内侍董宋臣怂恿宋帝迁都,文天祥勇敢地上疏,乞斩董宋臣。1275年,朝廷追封投降元军大将吕文德为和义郡王,又提拔他的侄子吕师孟为后部尚书,投降气氛一时弥漫京城,文天祥又上书乞斩吕师孟,以稳军心。文天祥被俘后,留梦炎一班降贼都曾硬着头皮来劝降,文一律唾骂之置,就连先已投敌的宋恭帝前来劝降时,也被置之不理。文天祥明确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并不对帝王愚忠,而是无条件地忠于国家和民族。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义。他死后留下了大量诗文,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

故事感悟

生命可贵,但文天祥的刚强不屈却可以超越生死。在他看来,个人的生命在投敌叛国的两者取舍中是可以舍弃的,所以在被俘后始终不动摇、不屈服,最后以死报国,正气浩然。他崇高的民族气节,也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与敬仰。

史海撷英

文天祥状元及第

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会试放榜,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强带着病躯赶到考场。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清醒了。看到题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宋理宗到集英殿钦定名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是年文天祥才21岁。

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天祥的字。

文苑拾萃

正气歌

文天祥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

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

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

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

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

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

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

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

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