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不为集体利益打算的行为,都是自杀的行为,它对社会有害。——格言
孙叔敖(约前630—前593),楚国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海子湖边被楚怀王举用,以贤能闻名于世。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的条文立为军法,对楚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
樊姬,是楚庄王的夫人。楚庄王登上王位之后,喜欢打猎,樊姬不断规劝楚庄王,可是楚庄王依然故我,于是樊姬就不吃禽兽肉。楚庄王由此改正了过错,处理政事十分勤勉。
楚庄王上朝,有时散朝很晚。樊姬迎接他,问:“为什么散朝这么晚?也许饥饿疲倦了吧?”楚庄王说:“跟贤人在一起,就不知道饥饿疲倦了。”樊姬问:“大王所说的贤人是谁啊?”楚庄王说:“是虞丘。”樊姬听了,掩着嘴笑起来。楚庄王问:“你笑什么呢?”樊姬说:“虞丘算是贤臣了,但不能说是忠臣。”楚庄王问:“为什么这样说呢?”樊姬说:“我伺候大王11年了,派人到郑国、卫国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比我贤良的有2人,跟我并列的有7人,我难道不想独占大王的爱宠吗?但我不能固守私情蒙蔽国事,想让大王多见到一些人,了解别人的才能。我听说虞丘担任楚国丞相10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斥退不贤的人,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路。知道贤人而不推荐,这是不忠;不知道哪些人是贤人,这是不智。我笑这些,不也是适宜的吗?”楚庄王听后很高兴。第二天,楚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了虞丘,虞丘离开座位,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让出自己的房子,派人去迎接孙叔敖,把他推荐给楚庄王。
孙叔敖出身贫寒,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据说,他从小就十分懂事,处处为他人着想。一天,他在野地里见到了一条双头蛇,按当时的迷信说法,见到了双头蛇的人就会死掉。他虽然害怕,但又想到若不除去它,又会害死许多人,就打死了这条蛇。回去后,他把这一切都告诉了母亲,哭着说自己要死了。母亲说:“你心肠这么好,一定不会死。”长大后,孙叔敖因为才能出众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
楚庄王听了虞丘的推荐,相信他不会选错人,但舍不得让虞丘辞官,就挽留他,说:“先生辅佐寡人,使我能够号令诸侯,为天下所拥戴,我的命令在极僻远的地方都得到遵从。如果不是先生,哪能有这番景象?您还是别走了。”虞丘回答道:“长期占着官职吃白食,是贪心;不举荐贤能之士,是妒忌;不让位子给合适的人,是不公正,这样就是不忠。我还是决定辞职。”楚庄王只好依照他的意愿,让孙叔敖做令尹。孙叔敖担任令尹后,治理楚国三年,楚庄王得以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楚庄王赐给虞丘封地,让他在那里安享晚年,并封他“国老”的称号。
过了不久,虞丘有位家人因为觉得自己有功于国家,就胡作非为,犯了法,孙叔敖命人将这人抓住处死。虞丘知道了,不但不生气,还十分高兴地去见楚庄王,说:“我说过孙叔敖可以主持国政的。他奉公守法而不结党营私,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庄王说:“这都是先生您的功劳啊!”
故事感悟
虞丘善于发现贤才,并肯于让位给贤能之士,这种谦恭礼让的风范值得千古颂扬,也是当代人应该学习的。我们也应该努力把自己锤炼成淡泊名利、谦恭礼让的人。
史海撷英
令 尹
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也是除国君外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令尹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令尹主要由楚国贵族当中的贤能人士来担任,且多为芈姓(熊氏、若敖氏、薳氏、屈氏、昭氏、景氏、彭氏)之族,也有少数外姓之人为令尹(吴起、黄歇、李园),但不多见。
文苑拾萃
春秋战国门·樊姬
(唐)周昙
侧影频移未退朝,
喜逢贤相日从高。
当时不有樊姬问,
令尹何由进叔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