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简:用度从简
9427200000037

第37章 元德秀终身未具五味餐

智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修。——《淮南子·人间训》

元德秀(696—754年),字紫芝。祖居洛阳。是唐代诗人元结的宗兄和老师。元家世代廉洁,虽然元德秀的父亲曾任延州刺史,临终时除了一张祖传的古琴之外,竟是家徒四壁、两袖清风。

元德秀,字紫芝,开元二十一年进士。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深受当时人敬重。

他任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尉时,施政仁惠,居官清廉。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黜陟使将其事迹上报朝廷,因而被调回京升任龙武军录事参军。

元德秀父母早亡,没能在父母健在时娶亲,以后他一直不肯结婚,族人以不可断绝后嗣为理由,规劝他结婚。他却说:我哥哥已有了儿子,可以祭祀先人,我何必再娶妻呢?他对侄子很是钟爱。可是当侄子长大成人,将要婚娶时,他却因家中贫困,无法送聘问之礼。由于京官俸禄低,而地方官的俸禄较高,于是他请求外放,被任命为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令。

虽然他出任鲁山县令的主要目的是想积攒一笔钱为侄子娶亲,但他并不因此而搜刮百姓,廉洁奉公,始终如一。而且他任县令期间得到的俸禄,除自用外,都拿出来接济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当时一些官员在任期间大肆搜刮,卸任后靠搜刮来的财物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元德秀任期届满时,两袖清风,笥中只剩一匹缣。卸任后,他驾着简陋无文饰的车子,带着简单的行李离去。

他喜爱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山水,于是就在那里住了下来。他的住宅十分简陋,院无围墙,门无锁钥,家中无仆人侍女。当荒年时,有些日子竟断了炊烟,而他仍然“弹琴读书,怡然自得”。

天宝十三载(754年)他去世后,家中一贫如洗,只有枕、鞋、箪、瓢等日常用品。友人乔潭出资为其办理了丧事。他的族弟元结痛哭流涕,十分悲伤。有人问元结:你这样痛哭,过分哀伤,这合乎礼仪吗?元结回答说:你只知我这样痛哭哀伤,超过了礼仪的规定,却不知这是情之所至。元大夫一生清廉俭朴,“人情所耽溺、喜爱、可恶者,大夫无之”,一生“未尝识女色、视锦绣,未尝求足、苟辞、佚色,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尺之舍、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而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侫、绮纨粱肉之徒耳”。

元德秀死后,他的朋友李华为他上谥号“文行先生”。人们敬仰他的高尚品德,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字,以他做官的地名鲁山为名,称之为元鲁山。

故事感悟

元德秀可谓两袖清风的典范,不仅作风清廉,生活上也十分节俭,卸任后仅存简单的行李,从中可以看出元德秀是多么简朴!

史海撷英

七品琴师

元德秀在鲁山筑琴台与民同乐时,唐代音乐在“首创梨园”的风流天子唐玄宗大力倡导下,正处在辉煌的顶峰。元德秀也有幸亲率民间歌手,参加了唐玄宗在东都洛阳举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地区文艺调演”。

大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为庆贺边塞大捷,唐玄宗亲临东都洛阳,诏令300里内的刺史县令,率能歌善舞之伶人,俱赴东都五风楼前献艺,优胜者将得重赏。四方刺史、县令接诏后,慌忙精选美女,赶制车辆服装。怀州刺史更独出心裁,不仅让数百名歌女俱着绫罗锦绣,戴环佩珠翠,连拉车的黄牛都披红挂彩,扮作犀象虎豹之状。

唯有元德秀,像“鸡立鹤群”一样亲携古琴,仅带民间歌女数人到洛阳献艺,演唱元德秀反映民间疾苦、哀叹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的《于蒍》歌。唐玄宗大概是听腻了歌功颂德之音,猛然换换口味,顿觉耳目清新,对鲁山所献村歌连声夸奖,并对身边的宰相说:“天下官吏,若都像怀州刺史一样挥金如土,百姓将难免涂炭之灾。”于是玄宗重赏元德秀,并将怀州刺史削职为民。

文苑拾萃

梨 园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