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率:为人表率
9429100000012

第12章 推陈出新(1)

孔子开诸子百家局面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易经》

孔丘(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的上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来的《史记》之中。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教育作为人类传递文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原始社会里尚无文字,但是,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燧人氏教民“钻燧取火,以化腥臊”,以及神农氏教民稼穑务农,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等的传说,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候人们的教育生活。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学校兴起,教育事业开始发达起来。《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孟子·滕文公上》也记述说,夏朝管教育的机构叫校,商叫序,而周叫庠。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政府都已经设有专门负责教育的学校却是肯定的。

那时候的教育,就其性质来说是奴隶主贵族的教育,是为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服务的。就学之人,则为贵族子弟。就教育的形式讲,则是“学在官府”的官学教育。一切学校都隶属于政府,所有的教师也莫不是“官”,而且世代相承,垄断了文化。

这种“学在官府”教育全由贵族官吏们垄断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学术、教育思想的活跃,限制了受教育者的阶层、人数,并且不利于学术知识的广泛交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私人的著述、学派便更是无从产生了。

到了春秋时候,我国的奴隶制度已经衰落,奴隶社会即将走到尽头。那时,铁器、牛耕出现了;原来的国有土地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税亩制,按亩抽税,标志着私田被国家正式承认,随之,地主阶级也产生出来。经济基础的变革反映到了上层建筑,周天子不再能够控制诸侯,诸侯则常常面临被大夫篡位的危险,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老局面已被打破,开始出现了“自诸侯出”乃至“自大夫出”或“陪臣执国命”的情况。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度已呈现出了土崩瓦解的衰象。

与这些情况相适应的是,文化上的“学在官府”局面再也难以维持下去,不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就是“学校不修”;社会上则出现了一股学术下移的热潮。据史书记载,那时候,有郑国邓析办私学的事。他自编《竹刑》专一教人打官司“学讼”;有郑国伯丰子办的私学;还有鲁国少正卯办的私学。据说,少正卯还与孔子争夺学生,几乎搞垮孔子。但是必须看到,那个时候影响最大、成就最显著的还是孔子的私学。

孔子在他大约在30岁时开始创办私学,教授生徒。有时授业于曲阜城北的学舍,更多的则是在他出游时由弟子们相随,边周游列国,边传授文化。他的教学内容是所谓“六艺”(《诗》、《书》、《礼》、《易》、《乐》和《春秋》);教学对象则远远不限于贵族子弟,而是扩展到了平民百姓,“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一捆干肉)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此,孔子所教过的学生有3000人,而精通六艺的有72人,在当时可谓盛极一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终于形成了一个一直被史家称做“显学”的儒家学派。

孔子顺应时势,励行改革,创办私学,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他带了一个头。以后,私学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到了战国时期,显赫一时,影响甚大的就有属于儒家学派的孟子私学、荀子私学,墨家学派的墨子私学,道家学派的稷下黄老私学和庄子私学,以及法家学派的私学,等等。于是,在我国历史上便呈现出了一个学术空前繁荣昌盛的“百家争鸣”时期。

◎故事感悟

孔子顺应时势,创办私学,使得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儒学思想也在我国根深蒂固。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有人敢于开创私学的先河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史海撷英

大司寇

大司寇是西周时期的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大、小司寇下设专门的司法属吏。此外,基层设有士师、乡士、遂士等负责处理具体司法事宜。大司寇的职责,负责建立和颁行治理天下的三法,以辅佐王惩罚(违法的)诸侯国,禁止四方各国(的叛逆):一是惩罚(违法的)新建立之国用轻法,二是惩罚(违法的)旧国用中法,三是惩罚乱国用重法。用五种刑法纠察民众:一是针对野地之民的刑法,以鼓励务农而纠察是否勤劳;二是针对军队的刑法,以鼓励服从军令而纠察是否有离队的;三是针对六乡之民的刑法,以鼓励德行而纠察是否有不孝的;四是针对官府的刑法,以鼓励贤能而纠察是否失职;五是针对国都之民的刑法,以鼓励谨慎而纠察是否恭敬。

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刑部尚书,中国古代官职,相当于今日的司法部长。刑部尚书的官职最早出现于隋,明清两代沿袭此制。

在清时,由于统治者是来自山海关外的满族人,所以为了维护满族的统治地位,清初各部主官均为满人。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皇帝在六部改设两位主官,满汉各一。刑部也由此首次迎来两位尚书,称“刑部满尚书”和“刑部汉尚书”。名义上,二者在行使职权时不分级别高低,完全平等,然而由于满人在整个社会处于统治地位,所以部内权力基本上掌握在满尚书手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改刑部为法部,刑部尚书之职正式从中国历史上消失。

◎文苑拾萃

三十而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女行善,当为人表率,以正世风,虽有流言,不足畏也。——鲁迅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前87年),汉族,生于长安,幼名彘(意思是野猪),是汉朝的第六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其母王娡,在刘彻被册立太子后成为皇后。

西汉武帝刘彻,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景帝的第十子。刘彻在位半个多世纪(公元前140—前87年),戡定边患,开拓疆域,大安天下,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君主。然而,汉武帝在位期间“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等诸多改革,便是这位雄才大略帝王的卓著功业。其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政方针,不仅对当世起到了统一思想意识、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作用,也对后世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汉初以来,在黄老无为政治思想的指导下,学术思想《六经》异传,百家并流。儒、墨、名、法、道、阴阳诸家之中,虽以黄老之道最为兴盛,但朝廷对其他各家也一视同仁,各立学官,黄老不独为尊。应该说,这种放任的态度,是适合了汉初经济残破、统治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的形势的。但是,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这种状况就不合时宜了。汉武帝即位后,好大喜功,欲建一番宏伟事业。他明白,欲成大事,须先统一官民的思想,这样才能上下一心,无往不利。他怀着“任大而守重”的使命感,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十月,诏举贤良方正100余人,到朝廷受策问。策问中,大名鼎鼎的儒家代表董仲舒以深厚的儒学功力和渊博的知识,对汉武帝所下三《制》,连上三《策》,即《天人三策》,一一回答了汉武帝的制题。董仲舒圆满地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论证了“君权神授”的“天人感应”之说,为汉武帝描绘了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君民洽乐的社会均衡图和统治方策,并建议汉武帝以儒学实现学术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欣然接受了董仲舒的论证和建议,开始全面推行思想意识中的改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授意丞相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汉武帝立即批准了卫绾的建议。一种全新的儒家一统局面,代替了多家并立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风习。

但是,一项改革如果仅有条文制度上的变动是不够的,思想意识上的改革尤其如此。为了切实除旧布新,还必须有具体的改革措施与之相配合。在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在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设立了专攻儒术的太学,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又置《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以五经博士为经师,“掌教弟子”。凡治儒家五经之外的学者,一概丧失了担任学官的资格。儒家之外的百家被从学官中罢退。

元朔年间(公元前128),汉武帝又进一步令丞相公孙弘完善五经博士及太学制度,建立了完整的太学生入学、待遇、教授、选试、任官等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进一步制度化。与此同时,郡国学校、学官也逐渐设立,汉武帝“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儒学弟子卒业后,多被任为各级官吏。于是,“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治儒学蔚然成风。

◎故事感悟

且不论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的得与失,仅仅看当时封建社会帝王的想法是天人合一、阴阳调和、君民同乐,完完全全与儒学思想一致。这也为后世我们的传统思想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史海撷英

巫蛊之祸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汉代巫蛊术十分盛行。所谓巫蛊,就是人们制作木头人,在上面刻上冤家的姓名,然后再放到地下或者放在房子里,日夜诅咒。据说,这样诅咒下去,就可以让对方遭殃,自己得福。这种巫蛊术也传进了皇宫,那些怨恨皇帝、皇后和其他人的美人、宫女也纷纷埋藏木头人,偷偷地诅咒起来。

汉武帝对这一套很迷信。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觉,忽然梦见几千个手持棍棒的木头人朝他打来,把他吓醒了。他以为有人在诅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

江充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家伙,他找了不少心腹,到处发掘木头人,并且还用烧红了的铁器钳人、烙人,强迫人们招供。不管是谁,只要被江充扣上“诅咒皇帝”的罪名,就不能活命。没过多少日子,他就诛杀了好几万人。

在这场惨案中,丞相公孙贺一家,还有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等人都被汉武帝斩杀了。江充见汉武帝居然可以对自己的亲生女儿下毒手,就更加放心大胆地干起来。他让巫师对汉武帝说:“皇宫里有人诅咒皇上,蛊气很重。若不把那些木头人挖出来,皇上的病就好不了。”

于是,汉武帝就委派江充带着一大批人到皇宫里来挖掘木头人。他们先从与汉武帝疏远的后宫开始,一直搜查到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住室,屋里屋外都掘遍了,也都没找到一块木头。

为了陷害太子刘据,江充趁别人不注意,把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拿出来,大肆宣扬说:“在太子宫里挖掘出来的木头人最多,还发现了太子书写的帛书,上面写着诅咒皇上的话。我们应该马上奏明皇上,办他的死罪。”

刘据见江充故意陷害自己,立即亲自到甘泉宫去奏明皇上,希望能得到皇上的赦免。而江充害怕刘据向汉武帝揭穿自己的阴谋,赶紧派人拦住刘据的车马,说什么也不放他走。刘据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让一个心腹装扮成汉武帝派来的使者,把江充等人监押起来。

刘据指着江充骂道:“你这个奸臣,现在还想挑拨我们父子的关系吗?”说完,刘据就借口江充谋反,命武士将他斩首示众。

太子刘据为预防不测,急忙派人通报给卫皇后,调集军队来保卫皇宫。而这时,宦官苏文等人逃了出去,报告汉武帝说是太子刘据起兵造反。汉武帝信以为真,马上下了一道诏书,下令捉拿太子。

事到临头,刘据只好打开武库,把京城里的囚犯武装起来,抵抗前来镇压“造反”的军队。并想调集胡人军团与北军,结果胡人军团被汉武帝调集镇压太子叛乱,北军监护使者任安受了太子的印后闭门不出。太子还向城里的文武百官宣布:“皇上在甘泉宫养病,有奸臣起来作乱。”这样一来,弄得城里的官民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在造反,就更加混乱起来。

双方在城里混战了四五天,死伤了好几万人,大街上到处都是尸体和血污。结果刘据被打败,只好赶紧带着他的两个儿子奔往南门,守门官田仁放太子逃出长安,最后刘据跑到湖县(今河南灵宝西)的一个老百姓家里躲藏起来。

不久,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县令李寿知道了太子的下落,就带领人马来捉拿他。刘据无处逃跑,只好在门上拴了一条绳子,上吊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和那一家的主人也被李寿手下的张富昌等人杀死了。此时在宫中的卫皇后也已自尽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