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率:为人表率
9429100000022

第22章 国事为先(5)

有一天,林达泉升堂视事,忽有一位中年妇女状告其儿媳寡妇不守妇道,与人私通,要求将之充官,卖给别人为奴。次日,林达泉即票传那寡妇审问,不料那寡媳连呼冤枉,并申明真相,反告婆婆与和尚通奸。林达泉一时难辨是非,嘱那寡媳速具诉状上禀。林达泉思忖,若要办清此案,必须微服出访,掌握真实材料,方能分清是非。在原告邻里侦查获悉:原告婆媳均寡居,婆与和尚有私,媳百碍其事,婆视为眼中钉。又因和尚频频出入寡妇人家,邻里私下议论纷纷,婆怕奸情暴露,便恶人先告状,诬媳与人通奸。他掌握了真实情况后,已有断案妙策,便在府衙前贴出告示,定于某月某日在知府大堂审鼓与和尚,并允许群众观审。群众感到奇怪:和尚会说话,可审;鼓不会说话,太守怎么个审法呢?料想定有好戏可看。

开审之日,观审群众拥挤不堪,林达泉升堂后,先命衙役抬一大鼓置于堂下,又命衙役拘和尚及两原告跪于鼓旁。他宣告审案开始,当堂宣读婆媳互诉状,叫衙役拿一柄鼓棰,命老妇先敲鼓一下,再敲和尚头一下,连敲三遍。老妇第一棰把鼓得敲震天价响,敲和尚头时,因她与和尚有私,不忍重打,遂重起轻落。轮到媳妇时,她把满腔怨恨都发泄到和尚头上,只见她先轻敲了一下鼓,随即把鼓棰狠狠地敲在和尚头上,打得和尚大喊饶命。打完三遍,和尚头上起了三个大包。林达泉随即发话判断与和尚通奸是婆而不是媳。理由是婆与和尚有私,所以不忍重打;媳是含冤受屈,所以重敲和尚。并当堂宣判:和尚为佛门弟子,不守清规,重责50大板,交由住持严惩;婆为老不尊,不守妇道,反诬告好人,充官卖给别人为奴;媳宣告无罪,还其清白,释放回家,并予表彰。百姓听后,连呼包青天再世。一场婆媳官司就此了结。

◎文苑拾萃

林达泉挽曾国藩联

《曾国藩哀荣录》录有林达泉挽联:“其功业卓乎李郭之杰,其文章总乎韩欧之长,名世钟灵,一代栋梁宗岳麓;用天下财家不丰与资,进天下才子不显于秩,至人忘己,千秋俎豆配姚江。”李郭指唐大将李光弼和郭子仪;韩欧指文学家韩愈和欧阳修;姚江指王守仁。

雍正帝惟日孜孜

◎小人食于力,君子食于道。——《慎子》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满族,清圣祖玄烨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母为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雍正帝是清入关后的第三代皇帝,在有清一代,他可谓是勤政之典范。

雍正帝在位只有13年,但就在这13年中,他除旧布新,大胆改革,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鉴于康熙末年吏治颓废,贪污成风,雍正帝首先下大力气整顿吏治。登基伊始,他便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严厉惩治贪官污吏;进而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力图从制度上防止官员贪污;同时严格要求各级官吏,严禁朋党,从而使吏治大为改观。

针对康熙末年的种种社会问题,雍正帝以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停顿地进行了一项项的改革。他推行“摊丁入地”的政策,把丁银纳入田亩中统一征收,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在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下令“豁贱为良”,使数百年沦为贱民的人从国家法令上得以改业从良,从而使生产力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放。他还采取种种重农措施,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如组织垦荒、设营田水利府、兴修水利、推广耩田法、授老农顶带、提倡社仓等等。

他积极推行边疆地区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努力经营青海和西藏,并在西南数省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不仅促进了边区各省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对于巩固祖国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他推行密折制,建立军机处,加强了皇权,有利于对地方的控制。

他实行了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秘密立储方法,通过暗定继承人,避免了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争夺储位的斗争,减少了政治混乱,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所有这一切,使得雍正朝政治比较清明,国力较为强盛,他自己也因此而成为一个杰出的帝王,一个“好皇帝”。

雍正帝能够进行如此多方面的改革,这与他勤于理政是分不开的。雍正帝从政,日日勤慎,戒备怠惰,坚持不懈。用他自己的话说:“惟日孜孜,勤求治理,以为敷政宁人之本。”

雍正帝处理朝政,自早至晚没有停息,大体上是白天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批览奏章,经常至深夜。即使在吃饭和休息的时候,他也“孜孜以勤慎自勉”,不敢贪图轻松安逸。他的这种工作作风年年如此,寒暑无间。经雍正帝亲手批阅的奏章,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就有2.2万余件,这还不是全部。雍正帝自己写的谕旨及对大臣奏章的批示现已选刊者即不下数十万言,其未刊者尚不知凡几。这确实是两个惊人的数字。雍正元年正月初一,雍正帝连续颁发十一道训谕,对总督、巡抚、督学、提督、总兵、布政司、按察司、道员、副将、参将、游击、知府、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文武官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十一道谕旨,洋洋万言,若非勤政之君,实难办到。

雍正帝之勤政又与他以治天下为己任是分不开的。在位期间,他一直以“万机待理”的责任感而勤奋工作。他自己曾明确讲过,他之所以“夙夜祇惧,不遑寝食,天下几务,无分巨细,务期综理详明”,并非“以此博取令名”,而是“钦承列祖开创鸿基,休仰皇考付托至意,为社稷之重,勤劳罔懈耳”。就是说,他是感到治理大清江山的责任重大,故而勤于政务,不敢稍有懈怠。正是因为雍正帝以社稷为重,以国事为先,他才能够以朝乾夕惕自勉,惟日孜孜。雍正六年(1728年)夏,他写了《夏日勤政殿观新月作》七律一首:

勉思解愠鼓虞琴,殿壁书悬大宝箴。

独览万几凭溽暑,难抛一寸是光阴。

丝纶日注临轩语,禾黍常期击壤吟。

恰好碧天新吐月,半轮为启戒盈心。

雍正帝因早年夏天中暑,遂形成畏暑心理。这一年酷热之际,意欲休息,但一想到前贤的箴言、帝王的责任,便不敢浪费一点时光,进而勉励自己警戒骄盈,努力从事政务。

第二年,雍正帝又作《暮春有感》七律一首:

虚窗帘卷曙光新,柳絮榆钱又暮春。

听政每忘花月好,对时惟望雨旸匀。

宵衣旰食非干誉,夕惕朝乾自体仁。

凤纪分颁虽七度,民风深愧未能淳。

他深感登基七年,民风未淳,自己身为一国之君,责任未尽,因此朝夕戒惧,不敢怠惰。尽管大自然的变化很大,然而无暇也无心去欣赏春色的美好花木的繁盛。

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曾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即雍正帝)者”,“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这一评价对雍正帝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故事感悟

雍正帝“惟日孜孜”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封建帝王中堪称楷模,即使是一些有作为的帝王也实难与之相比,更不必说那些昏庸荒淫的君主了。

◎史海撷英

八 旗

清朝的八旗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蒙古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

满洲八旗共有正黄、镶黄、正白、正蓝、镶白、正红、镶红、镶蓝八个部分。请注意上面的顺序,并不是随意写的,而是满洲八旗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另外一种排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这在老沈阳城区的八旗驻防图上非常清楚,地位高的北方是正白、正蓝旗,西方是正黄、镶白旗,东方是正红、镶红旗,南方是镶黄、镶蓝旗。

这种排法和满洲八旗的形成有关,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一旗部队(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部队(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红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曾经很强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成为贝勒或王)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这个数字全是满族牛录,以下同),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他以凶猛著称,皇太极曾以莽古尔泰杀死自己的母亲来说明他的残暴;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他被皇太极杀掉后旗主改为舒尔哈齐的儿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自己统帅的红旗也分为两旗:正黄(45个牛录)和镶黄旗(20个牛录),开始努尔哈赤自己亲统两黄旗,晚年将亲统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个牛录,其余自己统帅作为亲军。他有个明确的指示:阿济格是镶黄旗旗主,多铎是正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谷文昌将荒岛变宝岛

◎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东汉民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