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率:为人表率
9429100000021

第21章 国事为先(4)

李卫几任地方督抚,特别注重捕盗安民。他对地方盗匪的打击坚决果断,毫不手软,并以善于缉盗而闻名。他或令捕快乔装混入盗窝,或命归诚盗贼暗通情报,每每奏效,甚至对二三十年的积案也一一摘发。雍正六年(1728年)五月,当捕到在钱塘江水面行凶杀人犯后,李卫亲自审讯,终于破得积年旧案,使康熙以来数起重大凶杀案得以结案。雍正帝十分赞赏,称:“如斯远年旧案,悉能发摘,殊属可嘉之至。……各省封疆大吏咸肯若是实心任事,一一整理,何虑盗之不息,而民有不安耶?”

李卫还注意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在浙江时,不仅修筑了本省海宁、海盐、萧山、钱塘、仁和几县的海塘,同时会同江南总督及江苏巡抚增筑了江苏松江(今属上海)的海塘,改原土塘为石塘。浙江台州、温州之间有玉环岛,地方辽阔,土地肥沃,以往督抚鉴于“防范难周,屡禁开垦”。李卫派人勘查,见其田可耕,且已有田三万余亩,尚可开五六万亩,于是上疏雍正帝,建议在此增设玉环厅,移民开垦。雍正帝当即批准,并夸奖说:“兴自然之利,美事也;安无籍之民,善政也。能如是,方不愧封疆之寄。”浙江百姓对李卫的功绩一直怀念在心。

雍正十二年(1734),李卫已调任直隶总督,因公务需要,与户部尚书海望同勘海塘至浙江,远近村民以为李卫重来任官,“额手迎者蚁屯数十里,欢声应天”,可见其得人心之深。

李卫性格暴躁,待人亦不宽厚,但他对工作却从不懈怠。他在浙江任上,曾因过于劳累而吐血,当时雍正帝提醒他要“量力而为,不可勉强”。雍正七年(1729年)八月,李卫因母亲病故返乡。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不忘浙江的工作,曾一日之内连上五个奏折,谈及有关清理养廉银、捕捉盐枭,以及修筑海塘等事,使雍正帝甚为感动,批道:“卿之体国忠诚,自蒙上天、圣祖照鉴也,勉之。”李卫非科举出身,“不甚识字”,而地方大员要经常向皇帝疏奏言事,汇报情况,这对李卫来说确实有很大困难,但他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现在刊行的《朱批谕旨》收录了雍正朝文武官员222人的奏折,而李卫的奏折从数量上看,几乎占了全书的十五分之一。尽管他的奏折会有人代笔,但毕竟要他口述,并最后经他认可签字。仅此一点,即可看出他对处理政务的态度。

◎故事感悟

李卫“忠勤体国”的工作态度征服了雍正帝的心,他也因此而多次受到雍正帝的赞扬:“尔为人刚直,居心蒞事,忠诚勤敏”,“尔乃国家伟器”,并且与鄂尔泰、田文镜一起被树为督抚之楷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李卫的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尽管一个人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只要他以国事为先,勤政爱民,仍然可以得到世人的肯定。

◎史海撷英

李卫大字不识

由于李卫的官是捐来的,并不是科举出身,所以他大字不识几个。师爷等人起草公文奏章都要读给他听,有不合意的地方,他就口述修改,而且往往能切中问题要害,对此大家佩服得五体投地,总以为如有神助。李卫的过人机智由此可见一斑。

李卫在公干之余喜好听人说书,每遇到忠贤遭到不平,李卫就会呜咽、愤恨,甚至拔剑而起。

虽然识字不多,但李卫对文人、对文化事业还是非常看重的。历史上记载,他曾出钱修过浙江通志,建过书院,给在读士子以丰厚的膏火钱。在雍正年间,因浙江人发生多起文字狱,雍正一怒之下停止浙江士人参加科举考试以作惩处,后来在李卫的努力下,雍正七年恢复了科考。第二年殿试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因此,文人对李卫的印象都很好。

◎文苑拾萃

《悦心集》

《悦心集》是雍正帝将自己做皇帝前在藩邸读书时抄录的各种人物(官吏、隐士、释道、名士、庶人)所写的短文、诗赋、格言或社会上流传的趣事、谐语、歌诀等汇编而成的南书。粗略统计,约收入130多位有名姓者(或与之有关)的作品245篇(首、段),另有40多篇作者不详。作者时代为东汉末年至明代。此书适合置于案头,随时观览,可浣涤烦嚣,令人心旷神怡,不仅是慰藉心灵的良药,更是明了人生的良方。

桂超万尽心民事

◎云漫漫兮白日寒,天荆地棘行路难。——刘永锡

桂超万(1784—1863年),字丹盟,安徽贵池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署阳湖知县,累至福建按察使,卒于官。桂超万著有《敦裕堂古文》四卷,《养浩斋诗稿》九卷,续稿五卷,《宦游纪略》六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清朝后期,有一位以“尽心民事”而著称的地方官,他就是桂超万。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两年后始署江苏阳湖县(今属常州市)知县。这时他已是50岁的人了。然而,桂超万不负使命,一上任即竭力办理地方政务。他针对该县讼师借端敲诈,以致冤狱不断的情况,严惩讼师,并及时处理了一起冤案,惩办了真凶。他还下令革除地方一切宿弊。桂超万上任仅月余,阳湖吏治就有了明显变化。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对桂超万的工作十分赞赏,在看了他的工作日记及理讼记录后评价说:“在任四十日,便行出许多善政。判语可入《资治新书》,洵能以经术为治术者。”遂正式补授荆溪县(今江苏宜兴)知县。

桂超万自50岁入仕,至80岁卒于任,30年内,先后任官江苏、直隶、福建,历任知县、知府、粮储道、河务同知、按察使等职。他不论在何地任何职,都能以国事为先,尽职尽责。作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也参加过对农民起义的镇压,但是在封建官吏中能够像他那样尽心民事的人还是不多见的。他办理政务,“不假幕吏”,即使到晚年“积劳成疾,犹伏案治事,无间昼夜”。

桂超万任地方父母官时,做了许多利民之事,其在栾县任职时就很突出。当时的栾县盗匪成患,而且多藏身于各县交界处。桂超万以安民为己任,“捕盗不分畛域,每于邻邑交界处破贼巢,盗风息”。境内安定之后,他又利用农隙之际,召集民夫疏浚洨河、金水河、城河,并通沟洫,使“水潦无患”。他还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劝农植树、养畜、修井、粪田,并推广种植薯芋之法以备荒。按照清朝的役法规定,例以田亩多少派役。而以往衿绅之户“多不应,而专责之民”,地方官也只得听之任之。桂超万下令,衿户照在官人数优免不得超过30亩,从而减轻了平民百姓的负担。另外,桂超万还平整了道路,出资修复了龙岗书院,于四乡设义学,用以化导乡民。

桂超万对处理讼诉案件一向十分认真,他从不将审案事委于他人,总是认真调查,亲加审讯。为避免引供、诱供而造成冤狱,他“创朱问墨供法,详审得情,案无留牍”,使时人称颂。他在任扬州知府时,惩治了害民的衙蠹、讼师,凡有“讼于府者,一讯即结”。他在任苏州知府时,也是有案“必亲讯,无留滞”。后因调署道台,案卷堆积如山,待其回任后,“穷源清厘,至岁除,犹听断弗辍”。

桂超万在任北运河务同知时,又一心扑在河工上。他不仅注意疏通河道,还利用时间带领属员沿河补植柳树,以固堤岸,从而保证了运河的畅通无阻。

桂超万任官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后,外国的入侵使海防十分危机。当时,朝廷的有识之士都主张加强海防以御敌,桂超万也将这国家大事系于心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鸦片战争已爆发,南方战事紧急,北方各海口均戒严。当时,桂超万任直隶丰润县知县。丰润有涧河等两河可通海。桂超万“甫下车,即驰往设备”。他召募乡勇,操练技艺,演习阵法,并且亲自督练。他还将渔民中善以枪打鸭者组织起来,以备水战。

◎故事感悟

由于桂超万能以国事为先,勤于政务,因此他几次离任,又都被重新起用。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对他的评价是“持躬廉谨,尽心民事,惠政及人,舆情爱戴”。应该说,这就是桂超万名载史册的主要原因。

◎史海撷英

道光通宝

道光通宝钱径一般2.2~2.7厘米,重2.5~3.6克。钱文“道光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自右而左直读,钱背是记有宝局名的满文。“道光通宝”形制特点基本与嘉庆钱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阿克苏、库车因缺少黄铜而开始铸折五当十升值平钱,这是清代虚值大钱的滥觞。“道光通宝”只少数钱背有星月纹以及记地、记年、记值的汉字,但却不多见。在制作上,“道光通宝”粗疏,除户、工二部宝泉、宝源二局所铸形态稍整外,各省所出的质地都很劣,加以私铸劣钱充斥,因而大小不一,轻重悬殊。除新疆红钱两种外,几乎没什么稀罕之品。

◎文苑拾萃

纺车行

(清)桂超万

江南多木棉,轻暖胜齐纨。慈母勤夜纺,孤镫悬阑干。皑皑洁白华,照见冰雪肝。线断使复续,车毁使复完。车影似明月,一轮何团团。月轮四更落,车轮仍盘桓。线影如银河,九折回波澜。波澜无已时,得成布一端。裁布制儿衣,卖布供儿餐。儿食日二簋,母食日一箪。儿身著新袄,母身芦衣残。时纺时课读,画荻呼儿看。计偕儿北行,拜别具儒冠。门外牵儿裾,十指尽成瘢。不畏操作苦,翻畏关山难。母心如飞毂,母手如转丸。病亟床蓐冷,还虑儿身单。命取车上线,缝衣寄长安。衣线长在身,缝者骨已寒。仿佛梦魂中,轧轧声未阑。秋林听络纬,飞鸣犹悲酸。酸风吹泪雨,此泪何时乾。

林达泉尽职尽责

◎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韩非子》

林达泉(1830—1878年),字海岩,广东大埔人,清末一位比较有名的循吏,咸丰十一年举人,江苏巡抚丁日昌辟佐幕府。

林达泉生活在清朝末年,内忧外患使他决心为国分忧。他渴望国富民强,以御外侮。早在任江苏巡抚丁日昌幕僚时他便即留心经济,每论古今舆图、武备及海外各国形势,“历历如指掌,日昌雅重之”。自任官之后,他更是时时以国事为重,“勤于吏事”。他曾任官多地,无论在何处,凡“利民之政,知无不为”,可谓尽职尽责。

林达泉初署江苏崇明(今属上海市)知县时,一上任便兴利除弊。崇明四面环海,地方疲敝。他积极组织修筑城垣,疏浚河渠,修建桥梁,又筹办书院,设同仁、育婴堂,努力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他还下大力气革除害民之陋规,清理积狱,以除百姓之苦。“县俗善讼”,前任者多“不治事”,以致“案牍坌集,积盈架档”。林达泉接手时,书吏曾直言相告,并以此试探他的态度。第二天,他便开堂审案,并让百姓入观。他的认真态度以及精细的审案过程使书吏大为惊叹,认为“老吏弗如”。不数日,“词讼杀减,民志率服”。由于林达泉尽职尽责,崇明的情况很快有了好转,百姓安居。有人问他何以有如此政绩,他回答说:“吾无他术,一坦诚相与耳。”他正是以这种精神赢得了百姓的信赖。待其调任他县时,“父老遮道攀留”。后来,有一位兵部侍郎巡阅水师途经崇明,见一老者饿倒街头,便给他食物。老者哭诉道:“若使林县主久任于此,吾邑岂有饿夫哉?”可见崇明百姓对林达泉的怀念。

水利历来是封建政府关心的大事,而林达泉之治绩,“尤以水利暴称于人”。他在江阴任上,鉴于邑内河道“岁久淤废”,便率先捐款集资,组织开浚了内、外城河,同时又挑疏了东横河,得灌田十余万亩。海州直隶州地处江苏北部,东面临海,境内一些地方常被海水淹没,林达泉上任后,即亲临沿海地带勘查水利工程,并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加以修筑。同时,又在州内开浚甲子河,挑玉带河数百丈,修复桥路,增筑堤防,“民咸称便”。他还根据当地的土质情况,劝民种棉,并设局教民纺绩,又广种桐柏杂树于山麓。百姓颂其善政,比之“召伯甘棠”。

光绪初年,台湾新设台北府,治理台湾是当时的一件大事。由于这里各民族杂居,且有中外交涉事宜,需要派一位有能力的人来任职。当时的船政大臣沈葆桢以林达泉“器识闳远,洁己爱民”奏请调署。吏部按惯例认为不宜隔省调署,不同意,而皇帝却特颁旨准试署。林达泉不负朝廷重托,一到福建即上治台诸策。及抵台北,即筹划兴建城垣,减征税收,整顿防营,设法招民垦荒,一切均“因地制宜,有条不紊”。但是,就在他准备一展宏图时,却因积劳成疾而离任,不久便辞世,以致壮志未酬。

◎故事感悟

林达泉任官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他以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朝野一致的赞扬。黎庶昌所作《墓志铭》对他的评价是“可无憾辞”、“无愧鬼神”,应该说是恰当的。

◎史海撷英

林达泉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