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听到了这消息,大为震动,他看到韩信智勇双全,有很高的军事才干,就派武涉去劝说韩信脱离刘邦,归顺项羽。
武涉劝韩信说:“汉王刘邦贪得无厌,不吞并整个天下他决不罢休。如今您自认为与汉王是深交,为他立下汗马功劳,但您功高盖主,刘邦终究是不会放过您的。您之所以还能活到今天,那是因为项王还在,还轮不到收拾您。当前,汉王和楚王的成败关键在您。如果您西附汉王,刘邦就是胜利者;如果您东附楚王,项羽就能成功。如果今天项王被灭,明天就轮到您了。您是一个明智之人,为什么不选择归顺项羽,背叛汉王,三分天下称王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呀!”
韩信辞谢说:“我从前在项王部下,官位不过是郎中,职务不过是执戟的卫士。我给项王进言他不听,献策他不用,我不得已才投奔汉王。如今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拜我为上将军,让我统帅数万军队;他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我穿,分自己的食物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有今天的光荣与成就。汉王如此亲近和信任我,我是不能背叛他的啊!所以我至死也不会改变主意。请替我辞谢项王的好意。”
武涉见劝说无效,只好失望地离去。
◎故事感悟
韩信是忠义两全的。正因为他对刘邦怀有知遇之恩,所以韩信为刘邦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所以他才毅然决然地拒绝了项羽的笼络。这正是以知遇之恩报以天下啊!
◎史海撷英
井陉之战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进行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文苑拾萃
韩淮阴侯庙
(明)袁崇焕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东方朔报恩汉武帝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格言
东方朔(公元前161—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一说山东省惠民县何坊乡钦风街)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汉书·东方朔传》)。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璧》、《试子诗》等,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汉武帝时,东方朔为太中大夫。他性格诙谐滑稽,爱好喝酒。古代隐士多避世于深山之中,而他却自称是避世于朝廷的隐士。
据说,君山上有美酒数斗,如能喝到,可以不死为神仙。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了栾巴带童男童女数十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到了仙酒,就带回来给武帝喝。武帝未喝之前,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武帝大怒,下令推东方朔出去斩首。东方朔就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武帝想了一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笑着把他放了。
东方朔铭记汉武帝的恩情大义,决定找机会报答君主的贤明。
那时,隆虑公主有一个儿子,人称昭平君。昭平君娶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是武帝的乘龙快婿。
昭平君依仗自己是皇亲国戚,骄横狂放,为所欲为。他的母亲隆虑公主很替他担心,她在病重之际,拿出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预赎死罪,汉武帝答应了。
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果然犯了杀人之罪,论法当斩。为了慎重起见,掌管司法的廷尉将此判决上报汉武帝,请他恩准。
当时,朝廷里的大臣都为昭平君讲情说:“他母亲生前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了他吧!”
汉武帝说:“我的妹妹隆虑公主老来得子,生了昭平君,视为掌上明珠。她去世之前,千叮咛万嘱咐,把昭平君托付给我,让我照顾他。”说着,汉武帝泪流满面,长叹不止,过了很久,汉武帝语气坚毅地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必须遵守。如果因为妹妹的请求而破坏先帝的法令,我有什么脸面去拜祭列祖列宗呢!再说,不处罚昭平君,也有负于天下万民的殷切期望啊!”于是,武帝批准了廷尉的判决,处死了昭平君。
武帝极度伤心,左右大臣也都十分悲痛,整个朝廷都沉溺于哀伤的气氛中。
能言善辩的大臣东方朔上前给武帝祝寿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管理政事时,奖赏不论仇敌,罚罪不分骨肉。《尚书·洪范》中说:‘不偏私不阿附,帝王之道平坦通顺。’对于‘奖赏不论仇敌,罚罪不分骨肉’这两点,古代五帝伏羲(太皋)、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等人都很重视,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也都难以处理好这些关系。如今陛下能够做到这两点,使四海之内的平民百姓各自都得到适当的安置,这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幸运!我东方朔向您敬献一杯酒,并再次向您顶礼膜拜,祝您万寿无疆!”
事后,汉武帝对东方朔说:“先生说了那番话,合乎时宜吗?”
东方朔回答道:“解除忧愁的最好方法是喝酒。我之所以向陛下敬酒祝寿,正是为了赞扬您的刚正不阿,并以此节制您的悲哀!”
一席话,又说得汉武帝高兴起来。
后来,东方朔居然时来运转,汉武帝不仅对他在殿中的放荡行为没有进行惩罚,反而又任命他为中郎官,并赐帛百匹给他。
◎故事感悟
东方朔心怀汉武帝的恩情,也用实际行动为汉武帝排忧解难,算是对他的报答。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是值得自己骄傲的,而更能让他有资本骄傲的是,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上,如知恩图报。
◎史海撷英
东方朔自荐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方正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武帝读了两个月才读完。在自我推荐书中,他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13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15岁学击剑,16岁学《诗》、《书》,读了22万字。19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的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22万字,总共44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22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能称得上是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武帝读了东方朔自许自夸的推荐书,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
◎文苑拾萃
七谏·初放
(汉)东方朔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言语讷譅兮,又无强辅。
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
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
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
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
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
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
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
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
死日将至兮,兴麋鹿同坑。
块兮鞠,当道宿,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
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
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
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
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
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
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
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
秉公执法报私恩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李毓秀《弟子规》
张陵,字辅汉,道教徒称之为张道陵、张天师、正一真人、祖天师等,东汉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据《后汉书·刘焉传》说张陵于汉顺帝时在四川鹤鸣山学道,造作符书,以惑百姓。《三国志·张鲁传》的记载与之相同。后来明代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撰《汉天师世家》说张陵生于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夜,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人间者一百二十三年。
汉朝的时候,国家选任官员实行察举征辟的制度,即由地方官员考察推举的方式来选拔官员。东汉时,河南有一个官员叫梁不疑,通过考察发现了一个人才,此人名叫张陵,于是就推荐张陵做了官。
许多年过去了,张陵不断升迁,当上了尚书。在这个时候,朝廷里出现了一个权臣,叫梁冀。梁冀凭着自己是皇帝的亲戚,独揽大权,非常骄横。
有一天,是群臣朝见皇帝的日子,梁冀也来参加朝拜。按照当时的规定,大臣朝见皇帝是不能携带武器的,而梁冀对这些规定却置若罔闻,佩带宝剑直接进去见皇帝。张陵见后,马上命令侍卫夺下梁冀的宝剑,并要把梁冀轰出门去。
梁冀只好跪下道歉,但张陵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向皇帝做了汇报,使梁冀受到了进一步的处罚。那些平日不严格按规定办事的人一看连梁冀这样的权臣都受到了处分,顿时都有所收敛了。
此事传到梁不疑的耳中,梁不疑很不高兴。
原来,受到处分的梁冀就是梁不疑的哥哥。梁不疑认为,是自己当初保举张陵做了官,自己是张陵的恩人,张陵应该感恩图报才是。可如今他却处罚起自己的哥哥来,真是恩将仇报。他生气地对张陵说:“我当初真不该保举你。保举你,是我自找倒霉呀!”
张陵听后,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承蒙您当年赏识我,保举我做了官,这种恩情我是不会忘记的。但是,我今天秉公执法,正是为了报答您对我的恩情啊!”
张陵的话把梁不疑说得满脸羞愧,无地自容。
◎故事感悟
正是因为要报答恩情,所以张陵才秉公执法。张陵的作风是高尚的、公正的。这才是真正的知恩图报显道义啊!
◎史海撷英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时,张陵修道于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五斗米道。教门中尊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言》为经典,自称太上老君,授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制作道书24篇,建立24治区,各治立道官祭酒,以统治道民。道民有犯小过者以悔过自新为奉道之主旨,并用符水咒法为道民治病。传有弟子王长、赵升等。子孙世袭天师道号,历代帝君皆加有封号。
太史慈报恩化危机
◎再造之恩,恨无所报。——蒲松龄《聊斋志异·西湖主》
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太史慈是东汉末年的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太史慈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于赤壁之战前病逝,死时才41岁。
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使朝廷摇摇欲坠,各郡守也招架不住。当时身为北海相的孔融在都昌被黄巾起义军的管亥部队围困,形势很危急。有一个家住东莱的青年壮士,名叫太史慈,因为孔融曾经接济过他的老母亲,他想去搭救孔融,以报答从前的恩情。
在一天夜里,太史慈偷偷穿过包围的队伍,秘密进入都昌城。他见到孔融说:“请给我一支兵马,我替你杀出一条路,救你出去!”
孔融对太史慈并不信任,没有答应他,说:“还是等待援军吧,那样稳妥一些!”
三天过去了,并没有人来援救孔融,孔融十分焦急。他想派人去给平原相刘备报信,让他赶快来救援,怎奈城池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个人也跑不出去,大家非常忧虑。这时太史慈又来请求,说:“这件事交给我吧,我保证能把信送到!”
“不行呀,敌人围得严严实实,大伙都说出不去,虽说你是壮士,很勇敢,但是也无法出城啊!”
“即使是这样,我也要为你把信送出城。过去大人救济过我母亲,是母亲叫我来为你解难,我一定有办法救你出去的,别迟疑了!”
太史慈说得恳切、诚实,孔融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太史慈披挂上马,身后只带两名骑手。城门敞开,太史慈跃马杀出,城外军兵一时惊骇,不知如何对付。太史慈在沟堑内搭弓射箭,射中两个军卒,然后拍马进城。第三天、第四天还是这样,城外围军已经习以为常,不加警惕。可是第五天早上,城门一开,太史慈飞马奔出,直冲围军而去。围军急忙躲闪,太史慈已越过重围,朝大路飞驰而去了。
太史慈到了平原郡,见到平原相刘备,急告说:“今北海相孔大人被围,孤立无援,危亡就在早晚,请平原相马上派兵解救。我今天是从兵刃中突围出来,以万死而自托于君,是为君存活于此,务必请君救人于危难……”
刘备听了太史慈的话,很受感动,马上答应派三千精兵跟随太史慈去援救孔融。刘备说:“孔融这位大名鼎鼎的北海相还知道世上有个刘备?真是看得起我呀,我怎能坐视不救呢?”太史慈领兵一到都昌城下,管亥的围军就退走了。孔融得救了,他兴奋地拉住太史慈,感慨地说:“卿真是我的年少挚友啊!”
太史慈辞别孔融,回到家乡。他的老母亲欢喜地把他迎入家门,叹息地说:“我的儿子终于替我报答了孔融的往日恩德呀!”
◎故事感悟
太史慈对母亲非常孝顺,在得知孔融的危机后非常顺从母亲的意愿去帮孔融解难,于危难之中施展过人的计谋,终于杀出重围,顺利找到刘备求救,可谓忠义侠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