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群:爱群利群
9432400000008

第8章 无敌于天下(2)

当时,活动在黄河以南还有赵固、上官巳、李矩、郭默等几支较大的坞堡势力。他们的力量不相上下,常相争战,互不联合。祖逖进驻雍丘后,立即派出使者深入到他们之间,晓以利害,做了大量说服劝解工作。这些坞主十分感动,很快便停止了争斗,情愿接受祖逖节制。除此之外,散布在黄河南岸的还有许多势力弱小的坞堡组织。过去由于他们常常受到石勒的打击,不能自持,曾表示降附石勒。许多坞主的儿子被迫送到襄国作人质。祖逖兵入豫州、兖州后,这些人顾虑重重不敢接近晋军。祖逖知道后,就明确宣布:凡儿子在襄国者,“皆听两属”。就是说,准其在附属晋军的同时,表面上仍附石勒。有时,祖逖故意派出小支游军,佯击这些坞堡组织,向石勒表明他们没有归顺晋军。这些坞主既免除了儿子在襄国被害的担心,又得到了祖逖的扶植,万分感激。所以只要石勒一有异谋,他们就急忙向祖逖报告,使晋军时刻掌握着石勒的动向,战略上总居主动,常获胜仗。对于战场上捕获的石勒降卒,祖逖还采用优待的办法。一次,他的巡逻兵在营外俘获一个石勒辖区的人,祖逖亲令加以款待,晓以大义,放其回返。此人回去后积极宣传祖逖的恩德,不久率乡里五百家降逖。尔后“勒镇戍归附者甚多”。

祖逖在率兵北伐期间,生活俭朴,团结部下,“其有微功,赏不逾日”。他还和士卒一起不失农时,参加生产,出外打柴,以解决军需不足的困难,振兴中原经济。对于那些死于战乱的百姓遗骨,他总是命令部下妥加收葬,并且为之焚香祭奠。中原父老对祖逖的行为感激涕零,称他为再生父母。当时民间流行着一首歌谣: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

以此来盛赞祖逖的恩德。可见,祖逖把自己的军事行动和百姓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是深得民心的。

祖逖在河南各州郡的影响及其势力的迅速发展,使石勒望而生畏。这时,石勒正与东晋幽州刺史战于厌次(山东无棣县境),无力南顾。他特别惧怕祖逖北上抄其后路。为避免两面作战,他千方百计地讨好祖逖。元帝大兴三年(320年)七八月间,石勒派人“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又亲自致书祖逖,“求通使及互市”。甚至逖军逃往襄国的降卒,石勒都不敢接纳,反而斩之将首级献与祖逖。还趁机讨好祖逖说:“叛臣逃吏,吾之深仇,将军之恶,犹吾恶也。”

石勒主动和好的政策,给了祖逖休兵养民整军备战的机会。对于石勒“互市”的要求,祖逖表面上不作答复,暗里却大力发展黄河南北的民间贸易。这样一来,在祖逖控制的黄河以南,收利十倍于前,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为军事上大举北进打下了良好基础。所以,后人在评价祖逖这一行动时指出:祖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可谓善谋”,还说这种准其互市的做法是“两军相距,赡财用、杜奸人之善术,用兵者不可不知也”。

祖逖配合军事行动的种种政治措施,具有很大感召力。短短三四年的时间,东起兖州各郡,西至司州的河南、荣阳等郡县,即函谷关以东的整个黄河南岸地区基本被平复了。

◎故事感悟

祖逖懂得民心的重要,他团结军民,优待降将,所以产生了很大的感召力,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平复了整个黄河南岸地区。

◎史海撷英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皇族争权夺利的祸乱。晋初的统治者根据他们篡夺曹魏政权的经验,而大封宗室,并授封国以军政大权。这些诸侯王国逐渐形成晋朝内部强大的割据势力。公元291年(永熙二年),晋惠帝司马衷即位,贾后南风为了与辅政的外戚杨骏争权,便勾结楚王司马玮杀骏,以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不久,贾后又使玮杀亮,再以杀亮之罪杀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起兵入宫杀贾后,司马伦还废惠帝称帝。成都王司马颖又起兵反伦,复惠帝位,囧为大司马掌朝政。长沙王司马义又起兵杀冏。河间王司马颙又起兵杀义,废成都王司马颖。东海王司马越又起兵反颙,颙使颖领兵拒越,结果颖、颙都兵败被杀。公元306年(永兴三年)惠帝死,怀帝司马炽即位,司马越辅政,八王之乱始告结束。

长达16年的统治阶级内部混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从而爆发了各族人民的大起义,致使腐朽的西晋灭亡。

◎文苑拾萃

闻鸡起舞

晋朝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时,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流民大营

◎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

李特(?—303),字玄休,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十六国时期成汉武帝李雄之父,性格雄武沉毅。父李慕。与兄弟李庠、李流率流民徙居巴蜀。301年因益州刺史罗尚的压迫起义,罗尚率三万官军偷袭义军绵竹大营,被李特将计就计杀得大败。攻克广汉后,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心。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其弟李流继统余众,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义军败而复振,不久亦病故。宴平元年,公元306年,成都王李雄称帝,追谥李特景皇帝,庙号始祖。

西晋的腐朽统治和混战给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加上接连不断的天灾,许多地方的农民没有粮吃,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成群结队到别的地方逃荒。这种逃荒的农民叫做“流民”。

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略阳(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天水等六郡十几万流民逃荒到蜀地。有一个氐族人李特和他兄弟李庠、李流,也跟着流民一起逃荒。一路上,流民中间有挨饿的、生病的,李特兄弟常常接济他们,照顾他们。流民都很感激、敬重李特兄弟。

蜀地离中原地区比较远,百姓生活比较安定。流民进了蜀地后,就分散在各地,靠给富户人家打长工过活。

然而益州刺史罗尚却要把这批流民赶回关中去,他们还在要道上设立关卡,准备抢夺流民的财物。

流民们听到官府要逼他们离开蜀地,想到家乡正在闹饥荒,回去也没法过日子,人人都发愁叫苦。

流民们就向李特诉苦,李特几次向官府请求放宽遣送流民的限期。流民听到这个消息,感戴李特,纷纷投奔他。

李特在绵竹地方设了一个大营,收容流民。不到两个月,流民越聚越多,约有两万人。他的弟弟李流也设营收容了几千流民。

李特收容流民之后,派使者阎彧去见罗尚,再次请求缓期遣送流民。

阎彧来到罗尚的刺史府,看到那里正在修筑营寨,调动人马,知道他们不怀好意。他见了罗尚,说明了来意。罗尚对阎彧说:“我已经准许流民缓期遣送了,你回去告诉他们吧!”

阎彧直爽地对他说:“罗公听了别人的坏话,看样子恐怕不会饶过他们。不过我倒要劝您,不要小看了老百姓。百姓看起来是软弱的,您若逼得他们无路可走,众怒难犯,只怕对您没有好处。”

罗尚假惺惺地说:“我不会骗你,你就这样去说吧!”

阎彧回到绵竹,把罗尚那里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李特,并且对李特说:“罗尚虽然这样说,但是我们不能相信他,要预先防备。”

李特也怀疑罗尚的话不可靠,立刻把流民组织起来,准备好武器,布置阵势,准备抵抗晋兵的进攻。

到了晚上,罗尚果然派部将带了步兵、骑兵三万人,偷袭绵竹大营。

晋军进入李特的营地,李特故意镇静自若躺在大营里。晋将自以为得计,一声号令,叫兵士猛攻李特大营。

三万晋军刚进了营地,只听得四面八方响起了一阵震耳的锣鼓声。大营里预先埋伏好的流民手拿长矛大刀,一起杀了出来。这批流民勇猛无比。一个抵十个,十个抵百个。晋军没有料到流民早有准备,心里一慌,已经没有斗志,被流民杀得丢盔弃甲,四处逃窜。两三个晋将逃脱不了,被流民们杀了。

流民们杀散晋军,知道晋朝统治者不会罢休,就请求李特替他们做主,领导他们抗击官府。

李特和六郡流民首领一商量,大家推李特为镇北大将军,李流为镇东将军,几个流民首领都被推举为将领。他们整顿兵马,军威大振。过了几天,就攻下了附近的广汉,赶走了那里的太守。

李特进了广汉,学汉高祖刘邦的样子,宣布约法三章,打开了官府的粮仓,救济当地的贫苦百姓。流民组成的军队在李特的领导下,纪律严明。蜀地的百姓平时受尽晋朝官府的压迫,现在来了李特,生活倒安定起来,怎么能不高兴。民间编了一个歌谣说:“李特尚可,罗尚杀我。”

罗尚表面上派使者向李特求和,暗地里勾结当地豪强势力,围攻李特。李特在奋勇抵抗之后,战败牺牲。后来,他的儿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到了公元304年,李雄自立为成都王。过了两年,又自称皇帝,国号成。后来到李雄侄儿李寿在位时,改国号为汉。所以历史上又称“成汉”。

◎故事感悟

人们团结起来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任何朝代都是如此。当老百姓被逼无奈之时,他们总会团结在一起,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战。

◎史海撷英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东晋击败前秦苻坚的著名战役。公元383年(晋太元八年),前秦苻坚强征汉、羌、氐、鲜卑等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大军,大举南下,企图大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前锋直抵安徽寿阳,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谢玄领兵八万迎战。部将刘牢之在洛涧(今安徽怀远)击破秦军前哨,坐镇寿阳的苻坚,登城见晋军军容严整,又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晋军进抵淝水东岸,遣使秦营要求秦军后撤,待晋军渡河登岸后决战,苻坚指挥军队稍退,想乘晋军半渡之机消灭之。而被强征的各族士兵不愿作战,鲜卑和羌族的将领都希望苻坚战败,以便重新割据。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借秦军后撤之机,大喊秦军已败,于是秦军大溃,相互践踏致死者,不计其数。晋军乘机追杀,秦军在逃亡中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的追兵。结果晋军大胜,秦军大败。前秦政权迅速瓦解,北方又重新陷于分裂割据状态。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也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一成语的来历。

◎文苑拾萃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流传过程中,《世说新语》出现了多个书名,如《世说》、《世说新书》、《新语》、《世说新语》等。此书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世说新语》善用比较、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主要记叙了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地看到了魏晋的风貌。

周德威识大局释前嫌

◎吾之于斯人也,犹兄弟也;其同处于天地间也,犹同寝于帐之内也。彼我同乐,彼我同戚,此天地生人之道,君子尽性之实功也。——唐甄《潜书·良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