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伯一箭中鹿退追兵
◎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司马迁
楚庄王(?—前591),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应该称为熊旅而不是芈旅),谥号庄。楚庄王是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庄王自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在《左传》当中,记载着楚国大将乐伯在仅剩一支箭的情况下智退追兵、返回本营的计策。
在晋楚两国大军相持的一场战役之前,乐伯受楚庄王之命,乘单车去晋营挑战。乐伯连杀晋军数人后,徐徐退归,晋军见状,分路前来追赶。乐伯为了显示自己的手段,他拿出弓箭,故意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左右两路追兵都不能前进。晋将鲍癸领兵从正后方追来,乐伯一看,自己手头只剩下一支箭了,无论如何也难以射退追兵,心中不免一惊。这时,恰好有一只小麋鹿在战车旁奔跑,乐伯灵机一动,一箭射中麋鹿之背,让随车之人将麋鹿拿去恭敬地献给晋将鲍癸说:“狩猎的时令还未到,咱们都吃不上野味,谨将此鹿献给您作为膳食。”鲍癸接受了礼物,劝阻部下说:“前面车上的人非常善射,又懂得礼貌,非同一般。”遂不再追赶,乐伯于是平安回营。
对于晋兵的追赶,乐伯本有以箭射退的把握,但手头出乎意料地只剩下了一支箭,这支箭即使射中晋将,也难以遏止晋军的追赶,只能束手待缚。紧急关头,乐伯见景生计,他射鹿相送,示敬拒敌。他通过射鹿,既向晋将显示了自己的武艺手段,又显示了对追兵毫不在意的闲暇心理,这既是对追兵的威慑,又是对他们的心理征服。
在显露了自己的高超射术后,乐伯送麋于敌,示以恭敬之礼,实是在暗示鲍癸:不是我不能射杀晋兵,而是不愿射杀,唯求和好。乐伯欲以示敬的手段弱化或消除与追兵的敌对状态,追兵不知乐伯仅剩一箭的窘境,心惧乐伯射艺,遂顺势接受了乐伯的敬意。
◎故事感悟
箭是用来射人杀敌的,乐伯在自己最需要箭的性命攸关之际,没有把最宝贵的一支箭用来射敌,而是机智地作了一反常态的使用,射鹿退兵,从而死里逃生,真正是大勇中含有大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考虑一下乐伯的做法,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史海撷英
楚威王徐州之战
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六年),魏惠王至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楚威王对此愤怒已极,第二年,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七年),即亲领大军伐齐,进围徐州,大败齐国。赵、燕两国也乘机分别出兵攻打齐国,此即“徐州之战”。“徐州相王”,是战国中前期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从此战国时代的封建兼并战争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文苑拾萃
楚 辞
又称“楚词”。该文体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三击掌知结果
◎机智在于发现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及相似事物间的差异。——名人名言
甘罗(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楚国下蔡(今安徽颍上)人,战国时代著名大臣甘茂之孙,从小聪明过人,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罗小小年纪拜入秦国丞相吕不韦门下,做其才客,后为秦立功,被秦王拜为上卿。
甘罗自幼聪明过人,在其5岁时,有一次去演兵场观看兵士们操练,恰巧秦王也在场。秦王有个古怪脾气,喜欢对周围的人提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这回,他瞧兵士们密密麻麻地刚集合好,身后那一大堆武器还没顾得拿,就大声对文官武将们说:“你们当中谁能用十击掌的工夫,就查出是兵士多,还是武器多?”
这一问,把满场的文官武将都给难住了,一个个心里直嘀咕:这么多兵士和武器,莫说是十击掌,就是花上半天工夫也难查清啊!因此,谁也不敢吱声。
甘罗见冷了场,便不慌不忙地走上前去,对秦王说:“只要兵士们听我的命令,我只用三击掌工夫,准可查出兵士多,还是武器多。”
秦王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个乳臭未干的娃娃,起初有些犹豫,但转念一想:如果不依他,恐怕不会再有人敢“出头”了。于是,便板着面孔说:“军中无戏言。如果你查不出来,本王可就不客气了!”
秦王的话虽然厉害,但甘罗一点儿也不害怕。他跳到台子上,学着大将军的样子命令兵士们:“我击第一掌时,你们必须立即去取一件兵器,违令者斩!我击第二掌时,所有拿到兵器的人必须火速到我跟前集合,违令者斩!”
兵士们齐声回答:“遵令!”
甘罗两击掌后,只见还有几个兵士空手在那儿站着,心里顿时有了底,又一击掌,喊道:“大王,兵士多,武器少!”
一时间,整个演兵场响起一片惊讶赞叹之声。秦王更是喜上眉梢,当即封小甘罗为郎中。7年后,甘罗出使赵国立了大功,秦王又破格提拔他为上卿(丞相),并把当年封给甘茂的土地全赏赐了他。
◎故事感悟
甘罗在秦王面前主动请缨,需要的是勇气和智慧,而这一切则源于他对该事的十足把握。在比较兵与兵器之间多少时,甘罗机敏地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甘罗的机智不仅征服了秦王,也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史海撷英
甘罗巧辩公鸡生蛋
甘罗的父亲在秦国当官。一天,秦王把他叫去说:“你在朝居官,朕待你如何?”甘罗的父亲说:“王上待我恩重如山。”“既然如此,朕让你办点私事,你可情愿?”“只要为王上,我死都甘心。”“近来朕得了一种病,非吃公鸡蛋不愈。朕限你在三天之内弄几颗公鸡蛋来,否则罚你一死!”甘罗的父亲明知无法弄到,但圣命如山,只得接受任务。回到家中,愁眉不展,唉声叹气。12岁的儿子甘罗便问:“父亲今日回到家来,面带忧色,为了何事?”父亲便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爹爹不必着急,第三天孩儿我去替你交差便是了。”“公鸡能下蛋?我年岁已高,经事也不少,但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你年仅12岁,能有何法?总是一个死,还是我去死好了。”“请爹爹放心,儿我自有办法。”第三天,甘罗上朝拜见秦王。秦王问:“你父为何今日不来朝见?你一个小小孩童来干何事?”甘罗不慌不忙地说:“拜告圣上,我父昨晚上生了个小孩,不能上朝,特地让我来请假。”秦王怒气冲冲地说:“你简直是胡说!男人怎能生孩子?”甘罗马上说:“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公鸡岂能下蛋?!”一句话问得秦王哑口无言,答不上话来。皇上见12岁的甘罗有胆有识,便当场封他为丞相。
◎文苑拾萃
偶 题
(唐)杜牧
甘罗昔作秦丞相,子政曾为汉辇郎。
千载更逢王侍读,当时还道有文章。
吕甥机智问答救晋惠公
◎智慧是行为的先驱。——格言
相传春秋时期,晋惠公夷吾是靠秦穆公的帮助当上国君的。在此之前,他曾经许诺,即位后将把河东五城馈赠给秦国,但回国即位后,晋惠公却反悔了,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晋国遇到灾荒,向秦国借粮,秦穆公慷慨相助,但秦国遇到了饥荒,晋国却一粒粮食也不肯救援。因为这两件事,使秦穆公大为恼火,待他度过饥荒后,立即发兵进攻晋国。结果秦国大胜,捉去了晋惠公,晋惠公只好招吕甥来秦讲和,迎还自己。
吕甥奉命至秦,秦穆公在王城会见了他。秦穆公问吕甥:“晋国人和睦吗?”吕甥回答:“不和。”按一般情况来说,回答“和睦”才对,因为这样可以不向对方暴露自己的短处,从而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但吕甥却作了反常的回答,这令秦穆公也感到意外,更使他对吕甥的答话发生兴趣。于是秦穆公接着问:“为什么不和?”通过这一问,他想听听这位外交家是如何品评自己国家的短处的。然而他错了,吕甥回答“不和”只是虚晃一枪,真相却在后头。
吕甥回答道:“小人们羞耻于国君被人捉去,哀悼死于战争的亲人,不怕征税练兵,拥立太子做国君。他们说:‘一定要报秦国的大仇,甚至不惜投靠戎狄。’而君子们爱惜自己的国君,并且知道自己的罪过,以等待秦国的命
吕省(?—前636),字子金,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史记》作吕省,《左传》作吕甥。令。他们说:‘一定要报答秦国的恩德,即使死了,也不能有二心。’因此,晋国人不和睦。”
秦穆公也不是等闲之辈,当然对吕甥回答的含义听得明明白白。你看晋国的人虽然对秦的态度不同,但“不怕征税练兵”,志在保卫国家的态度却是完全一致的。这不明明是团结一致对外,和和睦睦无间吗?足见吕甥所说“不和”是假,而说“和睦”才真。
那么,吕甥的真招是什么呢?
吕甥借回答“不和”的机会,向秦穆公暗暗抛出了两把“刀子”,一把是“硬刀子”:借小人之口,表达出晋国人不畏强暴、誓死报国仇的决心,以敌秦的姿态要挟秦穆公,迫使其早做放还晋惠公的打算。硬刀虽狠,但弄不好也会适得其反。因此,他同时还使用了一把“软刀子”:借君子之口,以顺眼的言辞,表达出晋国人对秦穆公放还晋惠公的期待。在吕甥软硬两把“刀子”的威逼利诱下,双管齐下,灭了穆公的威风,长了自己的志气。再加上又拉又捧,挑明利害,给秦穆公指明了一条与晋国和好的出路——立即放还晋惠公。
秦穆公听后,衡量一下利弊,于是说道:“这正是我的本心啊!”并立即放出惠公,加以厚礼。吕甥取得了胜利。
◎故事感悟
吕甥言在此而意在彼,机敏地对秦穆公婉言相劝,晓以利害,其气魄如同泰山压顶,以势逼人。吕甥巧妙地予以软硬兼施,逼迫秦穆公就范,这不仅仅需要胆魄,更需要一双精明的眼睛与一个机敏的大脑。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遇到类似的事情,如何来应对,吕甥为我们作出了典范,值得我们借鉴。
◎史海撷英
崤之战
崤之战指的是发生于周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27)的一场晋襄公率军在晋国郩山(今河南陕县东)隘道全歼秦军的重要伏击歼灭战。
春秋中期,秦穆公即位后,国势日盛,意欲图霸中原,但东出道路被晋所阻。公元前628年,秦穆公得知郑、晋两国国君新丧,不听大臣蹇叔等劝阻,执意要越过晋境偷袭郑国。晋襄公为维护霸业,决心打击秦国。为不惊动秦军,准备待其回师时,设伏于崤山险地而围歼之。十二月,秦派孟明视等率军出袭郑国,次年春顺利通过崤山隘道,越过晋军南境,抵达滑(今河南偃师东南),恰与赴周贩牛的郑国商人弦高相遇。机警的弦高断定秦军必是袭郑,即一面冒充郑国使者犒劳秦军,一面派人回国报警。孟明视以为郑国有备,不敢再进,遂还师。
后秦军重返崤山,因去时未通敌情,疏于戒备。晋军见秦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地域,立即封锁峡谷两头,突然发起猛攻。晋襄公身着丧服督战,将士个个奋勇杀敌。秦军身陷隘道,进退不能,惊恐大乱,全部被歼。
◎文苑拾萃
咏史诗二首
(晋)阮瑀
误哉秦穆公,身没从三良。
忠臣不违命,随躯就死亡。
低头窥圹户,仰视日月光。
谁谓此可处,恩义不可忘。
路人为流涕,黄鸟鸣高桑。
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
司马绍巧妙应答
◎智慧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光和灯。——名言
晋明帝司马绍(298—325),字道畿。东晋的第二代皇帝,晋元帝之子,庙号肃宗。司马绍为人豪爽,在位期间曾经中兴,可惜在位仅4年,在位期间曾平定王敦叛乱。晋明帝自小聪慧,不但工于书法、礼贤下士而且孝顺,并且司马绍也相当勇猛,王敦以“鲜卑儿”称之。王敦一度想要求晋元帝废除太子,但因为大臣反对而作罢。晋明帝于322年,在晋元帝司马睿死后即位,大赦天下。晋明帝曾经微服乘马密探王敦营垒,并且于太宁二年(324)平定王敦的叛乱。325年,晋明帝病死,年仅27岁,在位4年,葬于武平陵。
晋明帝名叫司马绍,他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大儿子。
司马绍小时候就聪明机灵,司马睿非常喜欢他,常抱着他放在膝上玩耍。
司马绍6岁那年,有位客人从长安来到琅琊王司马睿家,司马睿抱起膝头上的司马绍,起身关切地问客人:“长安现在怎么样了?”
客人长叹一声,说:“唉,长安城已被糟踏得不像样了。皇宫荒芜,长满青草,有人竟在里面放马。百姓们缺衣少食,敌人兵马在街市横冲直撞,一片凄凉衰败景象。”
听到这里,司马睿难过地流下了眼泪。司马绍见状觉得奇怪,忙问道:“父王,为什么一提起长安,您就落泪呢?”
琅琊王告诉儿子:“长安是咱们的老家,连年战乱残破如此,怎能不掉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