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敏:机敏善识
9433800000016

第16章 小机智大智慧(5)

◎文苑拾萃

莫愁湖

(清)郑板桥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

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机智的杨秀清

◎智慧不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格言

杨秀清(1821或1823—1856),原名嗣龙。广西桂平紫荆镇平隘新村(今东王冲)人。客家人,依靠耕林烧炭为生。杨秀清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五王之一的东王,称九千岁,后在1856年的“天京事变”中被杀。

1847年7月,广西紫荆山区拜上帝会处于困难时期。

已经半夜了,四周一片沉寂,只听见草虫儿在鸣叫,杨秀清在床上烦躁地翻来覆去。他有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眼睛熬得通红,脑子“嗡嗡”响。想到拜上帝会目前的处境,他心里火烧火燎的,怎么也睡不着觉。

是啊,“三兄”冯云山被地主武装团练逮走了,“二兄”洪秀全去广东还没有回来,拜上帝会的会众群龙无首,坏人乘机煽动退会。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及时扭转,拜上帝会必将陷于瓦解,紫荆山的革命事业就会半途而废。在这个关键时刻,他这个“四兄”负有完全的责任。这些事杨秀清想过了千百遍,就是想不出一个有效的应急措施。他觉得脑子一阵阵晕眩,几乎支持不住了,心想:“可不能在这个时候病倒啊!”突然间,他心里明亮起来……

第二天,会众听说杨秀清病了,不少人前去探望他。杨秀清躺在床上,脸色蜡黄,略有些浮肿,双目紧闭,一言不发。大家觉得他病得不轻,心里都很难过。

杨秀清病倒以后,天天都有人去看他。有一天,许多会众不约而同地来到杨秀清家里,屋里屋外挤满了人。忽然,一直双目紧闭、一言不发的杨秀清蓦地睁开眼睛,坐了起来,只是目光发直,似乎谁也看不见一样,大家都非常惊慌。

“我是天父皇上帝,”杨秀清开口了,像是对大家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我已差遣天王降生,为万国真主,拯救世人。你们大众不知敬拜天父,故特借杨秀清之身下凡告诫你们。”

大家一听是天父皇上帝下凡,顿时都跪伏在地,虔诚地倾听,只听杨秀清愤怒地斥责那些破坏拜上帝会的坏人,又劝人行善,预言未来。说完,杨秀清又双目紧闭,栽倒在床上。但只过了一会儿,他就醒过来了,神志非常清楚,像是大睡一场刚刚醒过来似的。

显然,这个代天父传言的场面是杨秀清精心安排的应急措施。

杨秀清代天父传言的消息传开以后,会众们无比振奋,原来犹豫的人勇敢起来了,动摇的人坚定了,拜上帝会内部纷乱的局面得到了控制,紫荆山的革命运动又走上了正常的轨道。

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准备阶段,杨秀清以他的机智挽救了革命,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故事感悟

在封建社会里,即使农民起义军内部也摆脱不了崇尚神灵、迷信鬼神的风气。在太平天国的危难之际,杨秀清机智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用所谓代天父传言之计,使群龙无首的拜上帝会没有瓦解,其化险为夷的机智令人敬佩。

◎史海撷英

天京事变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该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两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而衰。

◎文苑拾萃

《天父诗》节选

(清)洪秀全

功臣既得赖扶阳,同忠志草顶山江,

小志花开千万载,荣时私出力高张。(第七首)

服事不虔诚,一该打;

硬颈不听教,二该打;

起眼看丈夫,三该打;

问王不虔诚,四该打;

躁气不纯净,五该打。(第十七首)

一眼看见心花开,大福娘娘天上来;

一眼看见心火起,薄福娘娘该打死;

大福薄福自家求,各人放醒落力修。(第二十四首)

知情不报应同情,藏奸瞒天云雪飞;

话人须要话到底,含含糊糊累到谁。(第九十九首)

洗身穿袍统理发,疏通扎好解主烦;

主发尊严高正贵,永远威风坐江山。(第二百首)

乃车对面向路行,有阻回头看兜平;

苑内游行真快活,百鸟作乐和车声。(第四百二十三首)

艺匠两面三刀弄奸臣

◎人禀五才,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南朝·梁·刘勰

袁彬(1401—1488),字文质。江西新昌县义钧乡(今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明代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袁彬出生于近侍家庭,自幼聪颖,能诗善文。其父袁忠,建文四年(1402)被选为锦衣卫校尉,在宫中近40年,一直当皇帝的近侍。正统四年(1439)袁忠辞疾家居,以39岁之子袁彬代其校卫职。袁彬虽地位卑微,后因在“土木堡之变”护驾北征,成为捍卫国格、护驾有功的英雄。

明英宗天顺年间,锦衣卫指挥门达专权。袁彬因曾在土木之变时护驾有功,深得英宗信赖,门达因而嫉妒,于是暗中派人刺探袁彬的隐私,想找到把柄置袁彬于死地。

当时有个叫杨暄的艺匠,善于制作倭漆,因此外号叫杨倭漆。他听说门达想陷害袁彬,很是气愤,于是写了20条门达的罪状呈给英宗,并再三说明袁彬所受的冤屈。

英宗命门达传讯杨暄审问。杨暄见了门达,毫不惊慌,就好像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一样,对门达的问话一律答“不知道”,并且说:“我是一名艺匠,没念过什么书,和大人您也从没有矛盾,怎会做出这种事?但大人若能屏退左右,我就将整个事件的实情禀告大人。”

俩人独处后,杨暄告诉门达:“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内阁李贤授意我做的,他要我呈给皇上一封奏书,至于内容写些什么我实在不知。如果大人在朝廷百官面前询问我,我愿意当众和李贤对质,李贤一定无法狡赖。”

门达听了非常高兴,便以酒肉招待他。

第二天早朝时,英宗命有关大臣齐集午门,杨暄入殿后,门达对李贤说:“这一切都是你的计谋,杨暄已从实招了。”李贤正一头雾水时,杨暄便大声说:“我死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诬赖好人?我一个小百姓,怎么可能见到内阁大臣呢?老天在上,这一切都是门达教我的。”

接着他详细说明所呈奏皇上有关门达的20多条罪状,门达当场灰头土脸。英宗虽未将门达治罪,但从此对门达疏远许多。袁彬则被派往南都,一年后又奉旨回京,日后门达也因他罪贬至广西,最后死于广西。

◎故事感悟

杨暄处事机警,寥寥几句话便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功用,不仅使自己化险为夷,也达到了救助忠良的目的。由此可见,机智地运用话语的力量有时要胜过真刀实枪。杨暄在类似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虽属无奈,但却引人深思。

◎史海撷英

夏完淳怒斥洪承畴

由于众寡悬殊,义军最后还是被清军打败了。吴日升和陈子龙相继牺牲。可是夏完淳仍然满腔热情地四处奔走,宣传抗清,联络抗清志士。他还写了大量诗篇,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情,但由于南明政权无心也无力组织抗清,这使夏完淳的种种努力都化成了泡影。1647年秋天,夏完淳写给鲁王的一封奏折不慎被清军查获。几天之后清兵闯入他家,把他和他的岳父钱旃一起抓住,押送到了南京。

在审讯的堂上,夏完淳昂首挺立,坚决不肯跪下。此时在审讯夏完淳的,是明朝的降臣洪承畴。他听说博学多才、声震江南的“神童”夏完淳被抓到了,就决定要亲自劝诱他降清。此时此刻,夏完淳看到这个背叛了朝廷、甘心为清朝做奴仆的狗官,心里怒火中烧。

洪承畴假惺惺地说:“你年纪轻轻的,懂得什么,哪能够领兵造反呢!一定是上了奸人的当。看你年幼无知,实在可怜。只要肯归顺我朝,回去好好读书,本督将来保你做大官。”

夏完淳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故意说:“我听说有个亨九(洪承畴的字)先生是本朝的大忠臣。松山杏山一战,他身先士卒,壮烈殉国。我虽然年幼无知,可早就十分仰慕他的忠烈。我如今要像他那样杀身报国,决不投降。”

洪承畴身边的卫兵还以为夏完淳不知道是谁在审问他,就悄悄告诉他,现在端坐在堂上的就是亨九先生。他归顺了清朝,还做了大官。

夏完淳听了,更加气愤,冷笑一声说:“亨九先生早已经殉国了,天下人谁不知道?当时先皇帝(崇祯)还亲自设祭,泪流满目,众大臣东向遥拜。你们这些小人是什么东西,竟敢假冒忠臣大名,污辱忠魂.,实在可恨可恶!”

夏完淳的义正词严的话语,使得洪承畴坐立不安,却又无言以对,好半天才有气无力地把手一挥,说:“带下去!”他原以为,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很好对付,不料夏完淳竟当着许多文武官员,口口声声称他是以身殉国的大明忠臣,真是又羞又恼,哭笑不得。

夏完淳在狱中泰然自若,谈笑自如。他知道自己不可能生还,把生死置之度外。在狱中他写下《狱中上母书》,向母亲表白自己忠贞不屈的爱国之心,安慰母亲说:“人生谁不死,最要紧的是怎么死,要死得有价值。为国而死,正是尽了我的本分。”夏完淳在狱中还写下了《遗夫人书》和诗集《南冠草》。

夏完淳曾写了一首诗赠给钱旃,诗中说:

乐今竟如此,王郎又若斯。自差秦狱鬼,犹是羽材儿。

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魄悲。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在监狱中钱旃没有像夏完淳那样坚定,常愁眉苦脸,言谈话语中常常流露出乞求活命的心意。夏完淳用民族大义开导他,并写了这首诗。夏完淳还慷慨地说:“当年我们与陈公(陈子龙)一同饮血酒起义,江南人民莫不踊跃参军。今日兵败被擒,我当和岳父大人一起慷慨就义,才能对得起陈公和死难的义士,也才算得上堂堂大丈夫。怎么能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地活着呢?”

◎文苑拾萃

袁彬家族墓群

袁彬家族墓群坐落于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袁家之斫罴塘。在墓南3公里处清水桥头立有一巨碑(约为明正统至嘉靖年间立),下乘龟跌座,为袁氏墓之神道碑,上刻“诰赠光禄大夫上柱国左军都督袁公讳彬诰封一品夫人袁母王氏太夫人神道”。

墓群前,置放石牲之地约占三亩之广,依山丘缓坡自下而上安置石狮一对;石仲翁2具,系顶盔披甲武士;石马2具,无鞍鞯,辔头与真马高度相当;石狲2具,伏地锩卧;石羊一对,作跪伏状。石牲之后为御碑,碑作两列分立,共6块,每列各3块,均为汉白玉。各碑碑顶浮雕双龙珠与“圣谕”、“谕祭文”等篆额。左第二碑分三段,上段刻“奉天诰命”,中段刻英宗天顺六年所制旌表袁彬的诰封,下段刻袁彬自撰《恭纪恩荣铭》。据相关人士透露,袁彬墓御碑之多,尚属少见。目前该墓群已于1983年9月列为宜丰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墉妙答乾隆帝

◎仅仅拥有机智是不够的,低估还必须拥有足够的机智来使自己避免拥有太多的机智。——名人名言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是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刘墉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知识渊博,机智过人。一次,乾隆皇帝想出难题难住刘墉,先问他:“每天从京师九门出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刘墉伸出两个手指头,说:“俩人儿!”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个人?”

刘墉说:“陛下,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一是男人,一是女人,不是俩人儿吗?”乾隆见没有难倒刘墉,又问:“你说大清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答道:“一年生1个,死12人。”乾隆故作惊讶:“照你这样说法,岂不是没有人了吗?”刘墉说:“回奏万岁,我是按属相来说的。比方说,今年是牛年,无论生10万还是30万,都属牛,所以说一年只生一个。然而,一年当中,死去的人属什么属相的都有,所以说一年死12个。”乾隆帝听后大悦,从此对刘墉更加器重。

◎故事感悟

刘墉将具体的人与抽象意义上的属相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运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在二者之间游刃有余,从而完满地回答了乾隆帝提出的刁钻问题。

◎史海撷英

刘墉巡抚湖南

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盘查仓储,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清史列传》上面说他:“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将其所办大事都列举出来了。《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文苑拾萃

体仁阁

体仁阁位于今太和殿前广场内东侧,面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初称文楼,嘉靖时改称文昭阁,清初改称体仁阁。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毁于火,当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