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拾萃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李冰攻坚兴水利
◎用功如远行,迟半日则程途少半日。——赵世显
李冰(生卒年不详),今山西运城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
李冰自幼刻苦好学,而且善于观察,重视实践经验,立志为百姓做些有益的事情,后来成了精通天文地理、知识渊博、远近闻名的人物。虽然不是什么官长,但百姓却很尊敬他,因为他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百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秦昭王听说李冰才华出众,是个能人,老百姓都亲附他,便让李冰做了蜀郡郡守。秦昭王还经常向他询问如何治理百姓、富强国家的方针策略,对此,李冰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深得秦昭王的欢心,也因此被那些极力巴结奉迎、企求高位的官员们所嫉妒,他们伺机加害李冰。
李冰认为作为一郡之守,就要对郡内百姓负责,要使他们的衣食得到保障,否则,治理百姓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便是暴政役民。因此,他一到任上,就深入下层百姓中间,访察民情,对利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兴利除弊,造福百姓。当时蜀郡经常发生水旱灾害,遇到灾荒年景,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度日艰辛,只得以草根、树叶充饥。李冰认识到治理水旱灾害是一项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冰带领一些人对蜀郡全境进行了认真的实地踏察,摸清了导致水旱灾害的原因。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水势很急,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江水从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便在平原地区淤积下来,淤塞了河道,使河道底部升高,河床变浅。每到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他支流水势骤涨,在下游平原地带造成水灾;雨水不足时,江水水量变小,而且都渗入淤积的泥土沙石中,靠江而难得水源,造成干旱。
李冰想兴建一项既能排涝又能防旱的水利工程。他把建议提出来,征求同僚们的意见。同僚们有的赞同,有的迟疑,有的反对。那些犹豫的人认为,在二三百年以前,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出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想要勉除水害,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工河开出后,水害还是年复一年地发生。自那以后,再没有人提出治理水患的问题,如今要建一项既防涝又防旱的水利工程,有多大把握?能行吗?反对兴建的人不是尸位素餐之徒,就是平时嫉妒李冰的人,他们说李冰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最终结果只能是劳民伤财。他们还串通朝廷里的同党阻止李冰这个计划,并趁机加害李冰,诬告李冰笼络贱民,图谋不轨。由于坏人的诬告,加之秦昭王谋求霸业,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在李冰再三请示下,秦昭王才勉强答应,但并没有给拨多少物力、财力。
修建这样大的水利工程,在财力、物力匮乏的情况下,是相当困难的。但李冰没有灰心,他首先在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的研究、分析,制定了一整套方案,接着他依据当地的条件,筹备了一些人力、物力,随后带领老百姓干起来。李冰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想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堰,使江水分流。在湍急的江水中立堰是十分困难的,多少次立起的石堰都被激流冲塌了。但李冰没有丧失信心,每一次失败后,他都认真总结经验,自己把握不定,就向老农、渔夫询问。最后,硬是在湍急的岷江中立起了石堰,使岷江分流。这个分水的建筑工程石堰,就是江鱼嘴。它把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分水工程建成后,李冰又带领百姓在灌县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江水上涨,都江鱼嘴被淹没了,离碓就成了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上的灌溉渠道,干旱时,就把水引进去灌溉,雨季水多就关闭水门。都江堰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了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
◎故事感悟
在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受到种种阻挠和人力、物力、财力限制的条件下,能建成都江堰这个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功能的综合水利工程,无疑是伟大的壮举。应该说,它是以李冰为首的许多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至今,“天府之国”的儿女仍然感受着它的恩赐。都江堰铭刻着李冰这个杰出人物的名字,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求索攻坚的优良传统。
◎史海撷英
秦惠王与义渠
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秦惠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占有今天的陕西北部、甘肃中北部和宁夏等地。义渠凭借骑兵特有的机动性对秦国的边境进行劫掠,甚至曾经侵入到秦国的洛河流域。正是义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才使公孙衍能够说动秦惠王暂停攻魏而转为攻义渠。秦国对付义渠这些游牧民族的办法主要是烧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以避免大批马牛羊被饿死。秦惠王七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派庶长操趁其自相残杀,平定了义渠。义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
◎文苑拾萃
二王庙
二王庙是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二王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清以后改用今名。
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被称为治水三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马钧革新机械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马钧(生卒年不详),字德衡,三国时期的魏国人。他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位杰出的机械发明家,革新并发明了很多机械,后世人们曾称颂他“巧思绝世”。
马钧出生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的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少年时,因为家境贫苦,他要帮助父亲生产劳动,养家糊口,所以没有机会就师学习,甚至连自学的闲暇也没有。但是,在生产劳动中,他善于注意生活实际,特别注意生产工具的构造。每逢遇到新见的生产工具,他就一遍又一遍地琢磨它的机械原理,以致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实际生活中,他听说了很多诸如“神农尝百草”、“伏羲教稼穑”、“鲁班制锯”、“蒙恬造笔”等为民造福的美妙动人的传说,目睹了妇女们用旧织机织布和农夫提水稼穑的艰辛,于是头脑中产生了一系列幻想。他想:要是能造出新的既省时又省力的织机和灌溉机械该有多好啊!从此,他在实践中刻苦自学,专心致志地钻研机械设备,取得了许多机械制造方面的杰出成就。
当时的织绫机,“50综者50蹑,60综者60蹑”,综是使经线分组一开一合上下运动,以便穿梭的机件,蹑为踏具。就是说,有50个综这样的机件,就有50个脚踏板来分别控制它们,有60个综这样的机件,就有60个脚踏板来分别操作它们。这样的织绫机笨拙而效率极低,60天才能织出一匹绫。虽然人们不断进行某些方面的改进,但效率仍然很低。于是马钧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使织绫机的操作程序简化,提高织绫机的效率。他经过反复思考和实验,得出结论,改进的关键就是用较少的脚踏板来操作更多的综件。于是他把50蹑、60蹑的织绫机都改成了12蹑,使操作简便易行,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后他善于发明的名声家喻户晓,人们都把马钧看成是巧思绝世的人。
马钧的兴趣很广泛,他没有在成功面前沾沾自喜,也没有在人们的赞许声中陶醉。他深切地感到,织绫机改进的成功,只是自己奋斗的开始,还有更多的事要求自己去投入、去努力。
马钧因发明而名噪天下,在朝廷做了官,住在河南洛阳。在他住宅的旁边有一片坡地,可以种些蔬菜、瓜果之类的东西,就是引水灌溉极不方便。灌溉时节,每天都要用很多人力到坡下的河塘提水,费了好大的劲。可烈日炎炎之下,禾苗和果树的叶子依然黄黄的,浇到田地的水,没有多久就被蒸发掉了,土地仍然干裂。这又进一步激发了他制造新的汲水机械的渴望。
在马钧之前约半个世纪的东汉人毕岚曾制造了一种叫翻车的洒道机械,但到马钧的时代已难以稽考。马钧猜想着传闻中翻车的模样,思考着它的运行原理,还不时地征求别人对翻车的猜想和判定。他依着地势的坡度,在揣测翻车原理的基础上,终于制成了既轻巧又便于操作、连小孩都能使用的翻车,这种翻车就叫龙骨水车。这种水车,运用了齿轮和链唧筒的转动原理:用一两个人在水源处蹬踏齿轮,随着齿轮的转动,链唧筒也转动,链唧筒载着水就接连不断地由低处向高处的田地转动,将水顺势洒在田地里,将功效提高了很多倍。这种汲水方法很快传到民间,促进了灌溉农业的发展。
马钧是个肯动脑筋、勇于实践的人,由于他成绩显著,受到皇帝的奖赏,官至给事中(当时一种朝官名)。一次,和官员们一起聊天时,马钧谈到传说中的指南车问题,有的官员认为黄帝时就有指南车的说法不可信,马钧则坚信古时候确有指南车。双方因此争执起来。有人讥笑马钧是“巧思致痴,不辨真伪”,但马钧不想和这些人作无谓的争论,他决心在实践中做做看。
马钧征得魏明帝曹睿的同意,便造起指南车来。可是史书上只提到黄帝靠指南车辨别方向打败了蚩尤,并没有传下图纸,现实中又没有实物可参照,马钧只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灵感重新设计制造。由于他平时肯钻研,又掌握了很多机械运动的原理,不久就制成了指南车。指南车制成后,连过去曾经嘲笑过他的大臣也为之叹服。
马钧还奉朝廷的命令,改制了那些不能转动的各种用来观赏玩耍的机械。他把那些不能转动的俑人及其他玩物放在木轮的上面,用流水冲击木轮使其转动,于是木俑便像真人一样动起来,能击鼓吹箫,能跳丸掷剑,也能攀缘绳索做难度较高的倒立,朝廷上的君臣以及宫中的后妃侍女无不以为新奇。
马钧对武器的革新也很关心,他认为蜀国诸葛亮发明的连弩并未尽善,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能成功,可使效率提高五倍。于是他创制了轮转式发石车,能连续发出大块石头,石块可射出几百步之远。
◎故事感悟
马钧的发明创造是多方面的。不论为民还是做官,他都不懈钻研、探求。丰硕的发明成果对他来说并不意外,春播秋收、春华秋实当是顺理成章。马钧制造的新式织绫机、龙骨水车、指南车等,都给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经验。他在龙骨水车、指南车的制造中所运用的机械原理,比外国要早七八百年,不愧为中国古代杰出的机械改革发明家。
◎史海撷英
黄巾之乱
184年,太平道首领巨鹿人(今河北平乡)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黄巾军迅速发展到数十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由于朝政动荡民不聊生,很多黄中军余部顺势占山成寇,成为造成东汉末年乱世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仲景攻克瘟疫
◎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张仲景(约150—219年),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