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求:求索攻坚
9435000000015

第15章 孜孜以求(1)

孙膑身残志坚著兵法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二程集》

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山东-城人。孙武后代。著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出生在阿(今山东阳谷东)-(今河南范阳县西南)之间,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80年至公元前320年左右,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他是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世子孙,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学家。

孙膑少年孤苦,毅力非凡,才智过人。为使国家免遭战乱之苦,他亲自到深山拜自号鬼谷子的王栩先生为师,学习兵法。

孙膑学习异常刻苦,勤奋向上。他尊敬先生,勤学好问,成绩优异,为学生之冠,深得师生的爱戴。先生传授《孙子兵法》13篇,他专心致志,废寝忘食,日夜苦读,所见之书,一阅即能诵忆。对先生每次提出的问题,他都是对答如流,一字不漏,并有自己独到的见地。

有一次,先生讲“谋攻篇”,说:“用兵之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方针(伐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伐交),再次是挫败敌人的军队(伐军),下策是挫败敌人的城池(攻城)。”孙膑毕恭毕敬地站起来,说:“这是对的先生,但我认为攻城不一定是下策,要据情而用之。”先生连连摆手称赞说:“好,好,好!孙武后继有人哪!”

孙膑的一生,经历了坎坷不平的道路。当年,与他一起学习兵法的同学叫庞涓,两人相处和睦,如亲兄弟。孙膑常帮助庞涓学习,庞涓十分感激,曾发誓说:“今后我一旦受宠,一定在当权者面前保举你,兄弟之间不相忘。”后来庞涓到了魏国,替魏惠王东征西战,深受重用,被任命为魏军的统帅。庞涓得志后忘恩负义,担心孙膑的品德和学识远远超过自己,便施以毒计,暗地里派人把孙膑请到魏国,花言巧语,欺骗孙膑为之写兵书,诡计败露后,反诬陷孙膑犯法,用酷刑割去他的双膝骨,使之残废,并在脸上刺了字,企图使他埋没人世,不为人知。后来,有一齐国使者把孙膑藏在车座下,秘密救回齐国。

回国后,孙膑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为祖国尽心尽力,先后协助齐威王和田忌大将两次打败魏国,屡建战功,威震四方,名显天下。齐威王给孙膑加官晋爵,孙膑面对褒奖和赏赐不仅不受,反而请求辞去军师职务,找个清静的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决心攻著兵书,为后人造福。

孙膑撰著兵书的毅力十分惊人。他常常是在弟子的协助下通宵达旦地搜集、查阅、研究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忍受着酷刑残疾给自己带来的剧痛,潜心琢磨,演练推敲。他的几位学生曾与他同居,见先生如此刻苦,深受感动。学生劝他休息,而且轮流监护先生睡觉的情况。尽管这样,孙膑在梦中也经常大喊:“这仗打得好,把它写进去!”有时他叫喊而醒,秉烛而起,伏床写作到天明……

孙膑治学态度严谨,刻苦撰著的《孙膑兵法》,既吸取了前辈军事思想的精华,又不被束缚,在《孙子兵法》的基础上有创新和发展。他主张的战争不可避免性,战前作好充分准备,重视城邑的攻取,战争中重视人的作用,坚持严格的军事训练等方面的军事思想,都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孙膑兵法》是一部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军事遗产宝库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孙膑身残志坚、刻苦勤学、著书立说的精神,像《孙膑兵法》一样,流芳百世。

◎故事感悟

孙膑身残志坚,对战争规律的探索坚韧不拔,终于使《孙膑兵法》著成传世。虽然我们见到的只是残本,但孙膑求索的精神却完整地流传下来。

◎史海撷英

晋悼公复霸

晋厉公被杀之后,晋国卿大夫之间的斗争也趋于缓和,故在悼公时期,晋势复振。

悼公在对付戎人方面采取魏绛和戎的策略,即用财物去换取戎人的土地,以代替过去单纯的军事杀伐,借此抽出部分的兵力来加强对中原的争霸活动。

公元前571年,晋在虎牢(今河南汜水)筑城以逼郑。郑背楚而倒向于晋。这时晋、楚俱在走向下坡,但相比之处,晋略占优势,故楚不敢与其相抗。悼公能够复霸,原因就在于此。当然,晋的霸业至此也已接近尾声。

◎文苑拾萃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15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篇内容虽与上篇内容相类,但也存在着编撰体例上的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

蔡伦攻克造纸术

◎人之为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曹端

蔡伦(63—121年),永平末年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永元四年,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造出了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105年),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蔡伦小时候就到宫廷里当太监,后来得到汉和帝的信任,被提拔为中常侍,管理宫内杂务,也参与一些机要大事的谋划。后来,他又任尚方令,管理宫内的手工作坊,监督工匠为皇帝制造刀、剑和其他器械以及工艺美术品,由于经常和工匠们接触,渐渐地对手工制造产生浓厚的兴趣,熟悉了工匠们所掌握的精湛制造技艺。他时常亲自动手制造器具,常常为自己能亲手制出比较精美的工艺品而得意。

在蔡伦以前,造纸术的发明和应用就经历了一段很长的过程。在西汉初期就出现了“灞桥纸”。这种纸是用大麻和少量的苎麻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其制作技术比较原始,质地粗糙,不便书写。但新的道路已经开辟,迫切的社会要求又催促着技术的改进,可以用于书写的纸张的产生也为期不远了。西汉宣帝时期又出现了“扶风麻纸”。稍后,又出现了“金关纸”,这种纸色泽白净,薄而匀,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质地细密坚韧,含微量细麻线头,可用于书写。东汉初期,又出现了“额济纳纸”,比金关纸稍好一些。由于造纸术改进比较缓慢,而且生产的数量极少,又很珍贵,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还是以竹简和绢帛为主要书写工具。

蔡伦平时愿意动脑筋,能够细致地观察和发现问题。在宫中,他看见大家用通行的竹木简刻字记事,既不方便,携带也很笨重,而用绢帛为书写材料又太贵重,于是他开始思索如何能制造出一种取材广泛、经济实用的纸张这一问题。

有一天,蔡伦看见有人用丝絮写字,很受启发。他想丝絮既然能造纸,其他的植物纤维不也一样可以用于造纸吗?如果真的能造纸,那用纤维纸书写的方法就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了。

于是蔡伦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破渔网做原料,把它们切断、剪碎或捣碎,放在水里浸渍一段时间,再把它们捣成糨糊状,然后把这些糊状物放在席子或木板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就是造纸的原始方法。晒干后一张一张掀下来就是纸了。这种纤维纸体轻质薄而适于书写,初试书写,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105年,蔡伦把这个重大发现报告给汉和帝,受到汉和帝的称赞,被封为龙亭侯。因此,人们也就把他发明的这种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了。

植物纤维纸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造纸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纸张开始取代竹帛的关键性转折。从此以后,纸张逐渐从狭小的宫廷推广到广袤的社会。

当中国已普遍推广蔡伦的造纸方法时,欧洲人还在使用价格昂贵的“羊皮纸”。1400年后,欧洲人才会造纸,而且是跟阿拉伯人掳去的中国造纸工匠学会的。

◎故事感悟

蔡伦成功地革新造纸术,与他深入实际、善于观察、勤于求索、勇于实践的行为是分不开的。有时一个创造发明的出现其实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小问题可能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由此可能会让我们创造出奇迹来。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的火花,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勤于发现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史海撷英

蔡伦的宦官生涯

永乐十八年(75年)蔡伦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太监,当时他约15岁。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76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较低者)。此后作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

正宫窦太后无子,指使蔡伦诬陷章帝妃宋贵人“挟邪媚道”,通令她自杀。宋贵人所生太子刘庆被贬为清河王。窦后又指使人投“飞书”(匿名信)诬陷章帝妃梁贵人,强夺其子刘肇为养子并立为太子。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由窦太后听政。蔡伦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随侍幼帝左右,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秩俸2000石,地位与九卿等同。中国历史上宦官干预国政也正由此开始。

永平九年(97年),窦太后卒,和帝亲政。永元十四年(102年)和帝立邓绥为皇后,蔡伦立即投靠邓皇后。邓绥喜欢舞文弄墨,蔡伦为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宫内御用器物和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在此期间,他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改进造纸工艺,造纸术也因此而得到推广。同年,和帝卒,邓后所生百日婴儿即位,不到二年又卒。邓后再立13岁皇侄刘祜(94—125年)嗣位,为安帝。刘祜是清河王刘庆之子,但由于他即位初期仍由邓太后把持朝政,蔡伦继续受到重用,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洋县),从此进入贵族行列。由他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约于元初五至六年(118—119年)蔡伦又被提升为长乐太仆,相当于大千秋,成为邓太后的首席近侍官,受到满朝文武的奉承。正当他权位处于顶峰之际,建光元年(121年)邓太后卒,安帝亲政。蔡伦因为当初受窦后指使参与迫害安帝皇祖母宋贵人致死、剥夺皇父刘庆的皇位继承权而被审讯查办。蔡伦自知死罪难免,于是自尽而亡。蔡伦一生在内廷为官,先后侍奉四个幼帝,投靠两个皇后,节节上升,身居列侯,位尊九卿,却以惨死告终。但他在兼管尚方时,推动了手工业工艺的发展,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因而留名后世,得到史学家的首肯。

◎文苑拾萃

蔡伦墓祠

蔡伦墓祠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八千米的龙亭镇龙亭村。祠内古柏参天,殿宇栉比,碑石林立,风景秀丽而幽静,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就长眠在这里。墓祠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居北,墓冢高约7米,长30米,宽17米。

墓园原占地25亩,现为6亩,园内有建筑设施13处。花木葱郁,古柏参天,碑石林立,青竹吐翠,丹桂飘香,殿宇古朴典雅,塑像彩画栩栩如生。其南为祠,祠的中轴线上由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拜殿、献殿,正殿大门上高悬有唐代德宗皇帝的御书“蔡侯祠”匾额。殿中有蔡伦塑像。右侧壁上绘有“蔡伦纸”制作工艺流程图,左侧壁上绘有蔡伦于114年封为龙亭侯的谢恩图壁画。在蔡伦祠中轴线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厢房、戏楼等古建筑和近代书法名家于佑仁为蔡伦墓祠所题草书真迹。

贾思勰研究农业

◎作之不止,可以胜天;止之不作,犹如画地。——杨梦衮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益都(今属今山东省寿光市西南)人,生活于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6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政权由兴盛转入衰亡的时代,曾在北魏王朝做官,任高阳(治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太守。他亲眼看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政权比较稳定和社会经济比较繁荣的景象,也亲身经历了北魏政权的衰落,并为北魏的没落深感担忧。他读了许多儒家经典,继承了儒家学说中有关治道的合理因素,他认为先贤所讲的“民为贵,君为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并非虚言,要想使政权稳固,社会安定,必须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隐患。

在为官期间,他引证历史经验,多次建议北魏政府向历史上提倡劝课农桑,对农业生产做出贡献的人物学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做好“安民”工作,以稳定和巩固封建政权。他认为要搞好农业生产,必须对以往的农业生产加以认真地总结,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为了对以往农业生产经验进行很好的总结,他做了大量的扎扎实实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