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同:大同平等
9436000000015

第15章 揭竿而起追求平等与大同(2)

黄巢了解东南地区对中央的重要。长江以北的地区,因是安史之乱的主战场,各地都被划为军事区域,这些军事区域在战后因实力膨胀到一定程度,超过了中央的控制力量,遂纷纷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唐政府在那里的权力空前狭小。这些军区如果遭到农民军的进攻,他们是在为自己的利益作战,理所当然会拼死抵抗,不像中央军那样不愿为政府卖命而被动应战。因此这些军事区域就像一个个坚固的堡垒一样,阻挡了义军前进的步伐,农民军如果在中原使用武力,必须逐个攻克这些堡垒,及时扩大战果,不能在敌军阵营内部引起崩溃式的连锁反应,这对力量还不足够强大的农民军来说是不明智的。同时,唐政府为了防御来自藩镇的威胁,在中原也针对性部署了强大的武装力量,农民军不容易讨到便宜。东南地区则不同,安史之乱没有波及那里,地方军阀不能借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力量不能跟中央抗衡,中央牢牢地把握了主动权,因此东南地区在安史兵变后成为中央政府的粮食仓库。因为东南较为平静的缘故,中央在那里防守的武装力量较中原地区弱小得多,军队的战斗力也不强。

黄巢针对这个弱点,采取避实就虚的战略,绕开设防坚固的据点,兵锋直指江南,然后进入南岭的万山丛中。黄巢的军队在崇山峻岭中开山凿道700华里,进入福建,洗劫了沿海的商业港口,然后来到富得流油,但防卫像一道纸屏的广州。黄巢在扫荡江南,摧毁唐政府的粮食仓库后,即回兵北向,向唐帝国发起总攻。

880年,黄巢兵团从采石矶渡长江北上,折回藩镇林立的中原。针对藩镇割据的现状,黄巢继续采取避实就虚,集中矛头打击唐帝国中央政府的战略,和各地藩镇武装达成休战的默契,得以从藩镇的缝隙里穿过去。

黄巢兵团在攻克唐帝国设在中原的军事据点东都洛阳后,即折兵西向,进入唐帝国的老巢关中平原,和中央军的主力部队决战。腐败的中央军不是身经百战的农民军的对手,像山崩一样溃退下来,通往帝国首都长安的门户打开了。黄巢兵团兵不血刃占领长安,不堪唐政府重税压榨的长安市民夹道欢迎农民军,像过节日一样喜气洋洋,他们对农民军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认为好日子马上就会到来。黄巢即位称帝,建立“大齐帝国”。

大齐帝国的领土只有关中平原和洛阳到长安间的一块狭长地段,充其量只是一个力量强大一点的藩镇。因此大齐帝国的当务之急是乘胜追击,不给李姓皇族以喘息之机,从根子上铲除唐王朝的残余势力;然后挥师东向,削平各地藩镇,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最终统一中国。但黄巢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就是中国至高无上的皇帝。在中国特有的宫廷制度下,黄巢从当皇帝的那一天开始,就陷入万千争宠的宦官与宫女之手,与宫门外的世界完全隔绝,那些本应为巩固新生政权浴血疆场的文臣武将,也在高墙深院内左搂右抱,日日御女酗酒,沉湎于他们过去所痛恨和反对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大齐帝国的一切政治措施,几乎全是唐王朝腐败制度的翻版,甚至连最糟糕的宦官政治也继承下来,也把宦官派往各武装部队担任“监军”(防止军事统帅叛变),使在前线作战的将领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战斗力因此大不如前。

黄巢重用宦官的结果是逼反了对他忠心不二的大将朱温。朱温当时镇守河南开封,在前线和唐军苦战,可黄巢派往军中的监军宦官却向他索取巨额贿赂。朱温不答应,宦官就威胁说要去黄巢面前告发朱温叛变,还在军中煽动将士不服从朱温的命令,把骁勇善战的战士全部选拔出来作为自己的卫队,使军队战斗力大受伤害。朱温多次上奏章向黄巢申诉,可黄巢已陷入宫女和宦官的包围之中,他的一切申诉都被截留,无法到达黄巢面前。朱温在忍无可忍之余,就把监军宦官斩首,向唐王朝投降。唐政府大喜过望,立即任命他当宣武军区节度使。

朱温的叛变揭开了大齐帝国覆亡的序幕。唐僖宗李儇再度向沙陀兵团乞援。在庞勋兵变立下大功的李国昌的儿子李克用出兵,已丧失斗志的农民兵团一败再败,长安成了一座孤城。883年,黄巢在饥饿和勤王军的夹攻下放弃长安,向东撤退,进入河南时部众损失过半,好不容易退到开封,追兵的压力明显减轻,黄巢部队想停下来休整一下时,昔日的部将朱温又指挥重兵重重围裹上来,给了黄巢最后一击。884年,黄巢部众溃散,在朱温的反噬追击之下,黄巢逃亡到山东泰山北的虎狼谷,脖子被一柄利剑刺穿,一说是自杀,一说是他杀。

黄巢起义终于失败,离最后的成功只差一步之遥,击败他的与其说是他的敌人唐政府,还不如说是他自己。唐王朝又一次站在胜利的一方,只是这次胜利的代价巨大,把自己的精力消耗殆尽,剩下的日子进入了倒计时。20年后,黄巢的叛将朱温再度叛变,带兵进入皇宫,对宦官作绝种式的大屠杀,皇帝李晔成了他手中的傀儡。第二年,朱温强迫李晔迁都到他控制下的洛阳,到了洛阳又把李晔刺死。907年,朱温干脆把唐王朝这块破旧的招牌一脚踹开,自己坐上宝座当皇帝,唐王朝终于灭亡。

◎故事感悟

黄巢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相当重要的农民起义运动,也是唐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直接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封建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史海撷英

黄巢称帝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金吾大将军张直方率众迎接黄巢大军进城,“整众而行,不剽财货”,群众达百万人。入城后,军纪严明,闾里晏然,晓谕市人:“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向贫民散发财物,百姓列席欢迎。广明元年十一月(881年),即位于含元殿建立了大齐政权,年号金统。

原唐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罢之,以尚让为太尉兼中书令,赵璋为侍中,孟楷、盖洪为尚书左、右仆射,皮日休为翰林学士。不久,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长安者几无遗类,唐室官员惶惶不可终日,《秦妇吟》言:“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又没收富家财产,号称“淘物”,宫室皆赤脚而行。次年,唐军曾一度攻入长安,齐军暂时撤出,驻军霸上,唐军入城后烧杀掳掠,不得民心,齐军当夜反攻,将唐军驱逐出城。齐军也烧杀抢掠,城内血流成河,黄巢一时间阻止不了,史记“巢不能止”。黄巢未派大军追击唐僖宗,让唐军有了喘息机会。

◎文苑拾萃

不第后赋菊(咏菊)

黄 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李自成起义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上》

李自成(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50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当时农民中传颂着“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闯王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了吴三桂,吴三桂迎满清贵族入关并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战死(另有其他说法)。

李自成起义发生在740年后的明王朝末期。

李自成没进过学堂,大字不识一个,年轻时曾在驿站当过驿卒;因为职业的缘故,马上功夫很了得。16世纪30年代,他的家乡陕西米脂天灾人祸连绵不断,饥饿的乡民把树皮草根吃光后,最后竟挖掘“观音土”来果腹,数天之后腹部下坠而死。一些不愿吃观音土而死的乡民,只好集结起来当强盗。那些稍有积蓄的家庭被抢劫一空,也变成饥饿的群众。他们知道当强盗是犯法的,非死不可,但他们与其坐着等死,宁愿当强盗犯法被处死,即便当鬼,也愿当一个饱死鬼。明王朝第十七位皇帝朱由检和那些常年不上朝的草包前任相比责任心要强一些,但智商不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强盗问题,只知派军队镇压讨伐。腐败的明政府军队对真正的强盗束手无策,就屠杀不愿当强盗的逃亡乡民,用他们的人头冒功领赏。那些侥幸逃脱的本分流民为了躲避军队的滥杀,只好也投身强盗队伍,结果强盗越来越多。乡民大量逃亡当强盗后,地方户口大减,可贪婪愚蠢的明政府税收不减,甚至为了虚报“政绩”而增加税收。那些逃亡乡民应承担的税收,就落在仍在家乡吃草根树皮辛勤耕种的守土乡民身上,结果把这部分乡民也逼上梁山,加入盗匪的行列,因此灾区遍地皆匪,全国到处都是民变。

一个政府使人民陷入如此悲惨之境,实在是不能原谅的罪恶。

李自成曾向姓艾的乡绅借过钱,限期到时,他无力偿还。艾家通知米脂县政府把李自成逮捕,拷打后戴上重枷,押到市面上,在毒烈的太阳下示众。看守李自成的狱卒于心不忍,就把李自成移到有树荫的地方,给他一点饮食,艾家仆人们咆哮着上前阻止。在旁边围观的李自成的江湖朋友不胜愤怒,在呐喊声中拥上去把重枷打碎,一齐逃到城外一带的树林中,商议如何善后。一直到这时候,他们仍没有跟政府对抗的意思,但县政府已出动军队围剿。

李自成等人知道一旦被捕后的结果是什么,于是拿着树枝木棍从树木中一拥而出,平时专横跋扈实则胆小如鼠的军官大吃一惊,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死了,军队溃散,弓箭刀枪全被李自成部众掳获。他们有了杀人武器,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就在当天夜里进攻米脂县城,很顺利地把县城占领。附近饥民闻风而至,立即集结了1000余人。

明政府调集大军围攻李自成部众,政府军的力量比李自成集团要大好几倍,因此李自成早期的日子一直不好过,一直在和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明军苦斗,潼关一战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18个人转斗脱险,隐姓埋名藏匿于商辂山中。在形势有所好转时,李自成再度出山,但仍然步步艰险,有一次还险些被另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吞没。在河南,李自成的命运出现了转机,有两位知识分子在关键时刻拯救了他,他们是李信和牛金星。

李自成在李信、牛金星的辅佐下,停止报复性的屠杀,把只知盲目攻杀、以掠夺报复为宗旨的农民军改造成一支服务于一定政治目的的正规部队;同时发出“迎闯王,不纳粮”的政治号召,以收天下民心。结果李自成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力量茁壮成长,对明政府由被动流窜转入主动进攻,接连攻克军事重镇襄阳和洛阳,然后乘胜攻入西安,在那里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李自成出师北伐,穿过山西省,明政府的防御力量土崩瓦解,连最著名的九边之一的军事重镇大同都望风归降,农民军几乎没有遇到认真的抵抗就直抵北京城下。李自成于三月十七日到达北京,明政府用以保卫首都,但却五个月不发薪饷的十万防卫部队霎时叛变。十八日夜晚,监视城防的宦官巨头曹化淳(皇帝朱由检最为宠信的权力宦官)大开城门,迎接大顺兵团进城。崇祯帝朱由检在十九日清晨去煤山上了吊,死时只有几个小宦官跟着他。

李自成坐上朱由检坐的宝座,把大顺政府由西安迁到北京。大顺政府虽然占领了首都北京,把皇帝赶下了台,但事实上他们只控制了华北的一部分,离统一全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大顺帝国当时仍然强敌环伺,主要的威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明政府的城防军虽然覆没,但明政府的一只最强劲的边防军,由吴三桂率领,从他的防地宁远向北京驰援,前锋已抵达距北京150公里的丰润。吴三桂勇武善战,是大顺兵团真正的劲敌。二是北方兴起的后金汗国对中原虎视眈眈,张开的血盆大口随时准备把华北的任何汉人政权吞没。三是明政府的中央政权虽然垮台,但明政府的残余势力在南京另立新政权,整个南中国仍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因此大顺政府的处境并不轻松,所面临的情势还相当严重,新政权的当务之际是乘胜追击,把明政府的残余势力扫荡干净,尤其是首先要解决吴三桂这个燃眉之急;同时还要调集重兵防御后金汗国对新政权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