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同:大同平等
9436000000020

第20章 任人唯才 平等待人(2)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弘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又汉使者久留不还,故兴遣贰师将军,欲以为使者威重也。古者卿大夫与谋,参以蓍龟,不吉不行。乃者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二千石、诸大夫、郎为文学者,乃至郡属国都尉成忠、赵破奴等,皆以“虏自缚其马,不祥甚哉”,或以为“欲以见强,夫不足者视人有余”。

《易》之卦得《大过》,爻在九五,匈奴困败。公军方士、太史治星望气,及太卜龟蓍,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又曰:“北伐行将,于鬴山必克。”卦诸将,贰师最吉。故朕亲发贰师下鬴山,诏之必毋深入。今计谋卦兆皆反缪。重合侯得虏候者,言:“闻汉军当来,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诸道及水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缚马者,诅军事也。”又卜“汉军一将不吉”。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饥渴,失一狼,走千羊。”

太宗择人,唯才是与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偏向一隅。——薛宣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唯才是举”是中国历史上用人方面的一个优良传统,唐太宗李世民是继承、发扬这一传统的杰出人物。他曾申明:“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并且在实践中,努力实行了这一原则。

对于自己众多的宗亲故旧,太宗在任用上从不徇情。襄邑王李神符是他的叔父,虽立有战功,但不善于管理、节制部属,而且腿脚有疾,行动不便,因此太宗不顾其不满,令他去职归家。太宗的另一位叔父李神通是灭隋兴唐的功臣,但在后来作用逐渐减小,所以地位、待遇不如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对此,他极为不满,公开责问太宗:“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太宗回答:“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及窦建德吞噬山东,叔父全军覆没;刘黑闼再合余烬,叔父望风奔北。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唐太宗的这种公正的分析与处置,使诸将无不折服,“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贞观三年(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免职。他当年曾是秦王府的亲信幕僚,便想利用这种故旧关系求太宗开恩豁免。太宗起初很可怜他,想复其官职。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太宗幡然醒悟,对庞相寿说:“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于是将庞相寿遣返乡里。

在另一方面,唐太宗对那些原来反对自己或属于敌对营垒,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也能捐弃前嫌,委以重任。魏征早年曾参加瓦岗军反隋,后归降唐朝,在太子建成府中任太子洗马,是李建成的心腹谋士,“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后来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诛建成、元吉,迫高祖李渊让位。他平时很看重魏征的才能,但知道魏征曾劝建成图己,就召魏征来责问他说:“汝离间我兄弟,何也?”周围人见太宗声色俱厉,都替魏征担心,魏征却慷慨自若,从容作答:“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非常欣赏魏征的风骨,怒容消解,并且格外礼遇魏征,很快擢拜他为谏议大夫,多次召魏征入寝宫,询问治国之得失。魏征颇具治国之能,为人亦正直无私。他感激太宗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为之效力,敢言直谏,前后建言200余事,皆切合时要。后累迁秘书监、侍中等职,参掌枢要,协理国事,贡献甚大。唐太宗曾高度赞扬他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人名臣,何以加也。”魏征病死后,太宗“望哭尽哀”,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太宗对魏征之重视,于此可见。

另一位贞观名臣王珪原来也是李世民的对立面,在建成的东宫中任太子中允,深受建成器重。太宗素闻其名,即位后,不计前嫌,任他为谏议大夫。他真心实意竭尽臣节,多有良谋进献。对于太宗的过失,他总是直言劝谏。太宗曾对他说:“卿所论朕,皆中朕之失。自古人君莫不欲社稷永安,然而不得者,只为不闻己过,或闻而不能改也。今朕有所失,卿能直言,朕复闻过能改,何虑社稷之不安乎?”又说:“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后又升迁王珪为黄门侍郎,参与政事,不久进拜侍中,与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冑同知国政,合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

◎故事感悟

唐太宗作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君主,能够做到坚持真理,用人不亲私故,不弃仇雠,诚属难能可贵。后人誉之为开明皇帝,名副其实。

◎史海撷英

唐太宗早年

唐太宗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599年1月23日)出生于武功别馆,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614年娶妻长孙氏,武德九年八月二十一日立为皇后,即长孙皇后。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被突厥10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受募从屯卫将军云定兴之命前往救援,提出虚张军容,昼引旌旗数十里,夜以钲鼓相应的疑兵计。时值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今忻县北),迫使突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十三年六月,与其兄李建成率兵攻西河(今汾阳),首战获胜,促使李渊决意西向关中。任右领军大都督,统右三军,封敦煌郡公。七月随李渊自太原(今太原西南)南下。途中李渊一度动摇,欲还师更图后举。李世民坚决主张继续进军,提出先入咸阳,号令天下的方略。八月,进攻霍邑(今霍州),先率轻骑至城下,诱隋守将宋老生出战,继而率骑猛冲其侧背,配合李渊、建成正面攻击,斩宋老生,克其城。九月,军至河东(今永济西南),力主急速进军长安(今西安),遂奉命率前军西渡黄河,顺利占领渭河以北地区,各大族豪强纷至军门投效,数支农民起义军亦来归附,兵力迅速发展至13万人。十一月,会诸军攻克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以光禄大夫、大将军、太尉唐公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公。义宁二年三月,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

同年(618年)五月,隋恭帝禅位于唐,唐王即皇帝位,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赵公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6次大的战役。这6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4个,且全部取得了胜利,为唐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文苑拾萃

饮马长城窟行

李世民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姚崇不因私去贤

◎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吕氏春秋·贵公》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别是在玄宗朝早期为相,对“开元之治”贡献尤多,影响极为深远。

姚崇“少倜傥,尚气节”,年长后开始用功学习,以门荫入仕,为挽郎。后中制举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参军,屡迁至夏官郎中。因奏事明晰流畅,为武则天所赏识,拜夏官侍郎。圣历三年(700年),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从此任相。中宗时,出任亳、宋、常、越、许等州刺史。睿宗立,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进中书令。因反对太平公主干政而获罪,贬为申州刺史,移徐、潞二州,迁扬州长史,后又徙同州刺史。在任时,为政宽简,井井有条,为人称道。玄宗即位后,重新起用他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迁紫微令。他忠心为国,勤勉用事,与另一位宰相宋璟并称“姚宋”,齐心协力辅佐玄宗,成就了“开元之治”的鼎盛局面。在用人方面,他秉公无私,任人唯贤,史称姚崇当国,“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他正确对待魏知古一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魏知古原为睿宗朝黄门侍郎,为人方直,颇具才学。姚崇爱其才能,积极向玄宗举荐。其后,玄宗欲造玉真观,魏知古以为劳民伤财,连连上书劝谏。玄宗见他果然忠直敢言,就提升他为宰相,与姚崇同列。后来魏知古摄吏部尚书,掌管东都选官之事。恰好姚崇的两个儿子在东都洛阳任职,想凭借魏知古与姚崇的旧关系升迁,就通过魏知古的门客向他送礼。魏知古不但不买账,而且回长安后,如实向玄宗报告了此事。

一天,玄宗召姚崇问道:“你的儿子有才能吗?都在哪里?”姚崇知道玄宗骤然问此事,必定是劣子出了问题,就说:“臣二子分司东都,其为人多欲而寡慎,是必尝以事干魏知古。”玄宗原以为姚崇可能会因为爱惜儿子而隐忍此事,听到姚崇如此回答,不禁喜出望外,就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姚崇回答:“知古是我所推荐任相的,我儿子必定以为他会感念我的恩德,而去请托他。”玄宗听后,赞赏姚崇的不讲私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却鄙薄魏知古的为人,想将他斥退。姚崇知道此事,连忙劝阻说:“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姚崇强调不能因一己私事损害国家政治,其论甚为严正,玄宗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虽然后来终于将魏知古罢为工部尚书,但总算不为已甚,仍能继续发挥其作用。

◎故事感悟

姚崇识大体,重人才,不因一己喜好利害而妨碍国家选用人才,这种精神值得称道。

◎史海撷英

姚崇上书

唐睿宗即位后,将姚崇召回朝廷担任兵部尚书,不久又迁他为中书令。当时太平公主专权,太子处境艰难。姚崇等人上书请求让公主去洛阳,结果得罪了公主,又被贬到外地当刺史,唐玄宗即位后,姚崇等人才被召了回来。

有段时期达官贵族都上奏请求度人为僧,也有人拿出自己的财产出来修建寺庙。由于僧人不用缴纳赋税,所以很多人钻这个空子,用出家的方法来逃避赋税。姚崇上书说:“佛是在人的内心里的,并不注重形式。佛图澄这么贤明的高僧,还是保不住后赵的江山;鸠摩罗什也是难得的高僧,也不能挽救后秦的灭亡。历史上那么多人信佛,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保全自己的。所以说只要内心慈悲,多行善事,让百姓安乐,这就是佛了,哪还用得着乱度坏人出家!”唐玄宗接受了他的意见,让有关部门查实,最后查出有一万多人有问题,强迫他们还了俗。

◎文苑拾萃

连昌宫词

元 稹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言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

外举不避仇 内举不避亲

◎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韩非子·有度》

祁奚(公元前620—前545年),姬姓,祁氏,名奚,字黄羊。春秋时晋国人(今山西祁县人),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周简王十四年(公元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祁奚被任为中军尉。祁奚本晋公族献侯之后,父为高梁伯,因食邑于祁,遂以祁为姓。“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曾以赵氏之田“与祁奚”。悼公继位,“始命百官”,立祁奚为中军尉。平公时,复起为公族大夫,基本上不过问政事了。祁奚在位约60年,为四朝元老。他忠公体国,急公好义,誉满朝野,深受人们爱戴。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是我国古代举荐人才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