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晋平公时,年老的中军尉祁奚请求退休。晋平公为由谁继任,征询祁奚的意见,祁奚“称解狐,其仇也”。晋平公刚要任命解狐,不料他却病死了。晋平公又询问祁奚谁可任中军尉,祁奚回答说:“午也可。”午就是祁午,是祁奚的儿子。后来中军副尉羊舌职也死了,祁奚又推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继任。晋平公于是任命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为中军副尉。
《左传》的作者在评价这件事时说:“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他还引用《尚书·商书》中的话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意思是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能发扬光大。大史学家司马迁也说:“祁奚可谓不党矣!外举不隐仇,内举不隐子。”这些都是说祁奚举荐人才出以公心,一心为国。
祁奚不仅能够出以公心举荐人才,而且善于保护人才。晋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晋国公卿范鞅与大夫栾盈发生矛盾,于是鼓动父亲范宣子灭掉栾氏。范宣子当时主持晋国政事,手握大权,栾盈被迫逃到楚国,范宣子杀死了与栾盈关系密切的箕遗、黄渊及羊舌虎等人,拘禁羊舌虎之兄羊舌赤、羊舌肸等人。有人对羊舌肸说准备为他说情,羊舌肸却理都不理。羊舌肸对人说:一定要祁大夫说情才管用。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夫子觉者也。”
祁奚听说羊舌赤、羊舌肸兄弟二人要被治罪,当即由快马驾车面见范宣子,说:“《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书》曰:‘圣有暮勋,明征定保。’夫谋面鲜过,惠训不倦,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以劝能者。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矣;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佑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范宣子听了他这番话,也觉悟到打击面过宽,立即登车到平公那里,请求释放羊舌赤、羊舌肸等人,而祁奚却不见羊舌肸而归。
◎故事感悟
祁奚“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的优良品德为历代所赞颂,成为举荐人才的楷模。他保护羊舌赤、羊舌肸的事迹鲜为人知,但其爱护人才、公私分明的作风却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穆伯好色
文公期间,桓公子庆父有子敖,称公孙敖,姬姓,孟孙氏,谥穆,史称孟穆伯。
文公元年,穆伯以鲁国卿的身份与诸侯会盟,隐隐僭越鲁公,其势力在鲁国非同一般。其时襄仲尚不如他,然而襄仲多次出使齐国、晋国等强国,为鲁国沟通外交、排忧解难,逐渐掌握主动权。
穆伯为人好女色,他早年娶了莒国的女子为妻,称戴己,又娶戴己的娣声己,两位莒女都给他生下儿子。但是他还想着莒国的女人,于是向莒国索要。莒国以他已经娶了两个了,再娶那就是地位就很低下的为由,不愿意再嫁女给他。
文公七年,徐国伐莒,莒女求救于鲁。穆伯出使,与莒盟,同时为襄仲迎娶莒女。结果,他一看到将要出嫁的莒女,心动不已,竟然自己娶过门,把本该是襄仲的妻子的莒女娶来作自己的女人。莒国有求于人,这次不敢拒绝。而襄仲很生气,请求文公发兵讨伐穆伯。但是惠伯出面,劝说文公不要对臣子之间的乱事横加干预,以免有害于鲁国。于是,穆伯顺利娶到第三个莒国女子。
◎文苑拾萃
祁奚父子墓
祁奚父子墓是东周时期晋国大夫祁奚和其子祁午(晋悼会时中军尉)的墓葬。位于山西省祁县城南3公里的阎名村,两墓东西排列,相距30米左右。祁奚墓为圆形,封土高4.5米,直径16米。祁午墓方形,封土高3.2米,东西16米,南北14.5米。两墓至今都保存完好。
程元凤举人无私
◎公事公办。——《济公全传》
程元凤(1200—1269年),字申甫,号讷斋。歙县(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宝祐四年(1256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程元凤于宋理宗与宋度宗时在朝为官。程元凤为人刚正,坚持原则,长于推举人才,在任侍御史时即“荐名士20余人”。
因为程元凤的地位与有知人之明,许多人都希望通过程元凤得到进身的机会。
一次,一位老相知的儿子找到程元凤,请求他看在世交的面上,安排一个职位。程元凤说:任官必须有一定资历与成绩。那个人“累请不许,乃以先世为言”,讲述了两家的世代友谊,尤其讲了当年他的父亲如何推荐程元凤做官。程元凤说:“先公畴昔相荐者,以某粗知恬退故也。今子所求躐次,岂先大夫意哉?矧以国家官爵报私恩,某所不敢。”程元凤提出:过去你们父亲推荐了我,只是因为我粗知礼义,淡于名利。今天你不按程序要求提拔,难道不是有悖于先公的用人原则吗?以国家的官爵报答私人的恩德,这是我程元凤不敢做的。程元凤态度坚决,晓之以理,故人子弟只好诺诺而退。
还有一个官员,以前受过程元凤的议论与批评。过了一段时间,那人表现较好,元凤“见其可用,便荐拔之”。有人与程元凤讨论这件事,程元凤说:“前日之弹劾,成其才也;今日之擢用,尽其才也。”意思是说,以前的弹劾,是为了教训、帮助他使之成材;现在的推荐任用,正是为了发挥他的才干。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故事感悟
程元凤用人唯才是举,持正不阿,一心为国,他的这种选材任能的方法值得人们称道。
◎史海撷英
熙宁变法
宋英宗死后,他的长子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产生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夏又虎视眈眈。神宗因此锐意改革。神宗启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进行朝政改革,将其任命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输、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马、方田均税等。但是,新法的实行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全国天灾不断,神宗的新法实行的决心也有所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北方大旱,一个名叫郑侠的官员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图,图中景象惨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极大震撼。
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暂罢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项法令。尽管这些法令不久之后得到恢复,但神宗与王安石之间已经开始不信任。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出知江宁府,后来变法派中的官员吕惠卿肆意妄为,王安石因此回京复职,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坚决阻挠。熙宁九年(1076年)六月,王安石长子去世,王安石借机坚决求退,神宗于十月再次罢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后王安石便不问世事。
◎文苑拾萃
《三朝北盟会编》
宋代史学名著,全书250卷,采编年体例。作者徐梦莘(1126—1207年),江西清江人。29岁举进士,一生大部分时间居家著述,至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69岁时才撰成《三朝北盟会编》一书。
“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宋金和战是北宋末南宋年间头等大事,宋人据亲身经历或所闻所见记录成书者,不下数百家,但“各说异同,事有疑信”。因此,徐梦莘将各家所记,以及这一时期的诏敕、制诰、书疏、奏议、传记、行实、碑志、文集、杂著等,凡是“事涉北盟者”,兼收并蓄,按年月日标示事目,加以编排,征引的文献达200多种,对记述的异同和疑信也不加考辨。书成之后,庆元二年(1196年)实录院取进,作为编修《高宗实录》的参考。其所引用的资料也因史馆缺少,录进了100多种。为此,宋廷特除徐梦莘为直秘阁。此后,徐梦莘又继续编纂了《北盟集补》50卷,但早已失传。
该书长期仅有抄本流传,窜改甚多。现存通行本,有光绪四年(1878年)袁祖安的活字排印本、光绪三十四年许涵度的校刊本。许本较胜于袁本,但错误仍不少。
元世祖不论资历用安童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韩非子·饰邪》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1294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之孙,监国孛儿只斤·拖雷第四子,孛儿只斤·蒙哥弟。1260年自称蒙古帝国可汗,汗号“薛禅可汗”,但未获普遍承认。1271年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位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统一中国之初,表现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尊崇之外,在用人上还表现出不拘一格、用人唯才。元世祖任命18岁的安童为相即是一例。
安童是开国元勋木华黎的孙子,因祖父的功劳“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但是,安童不是凭借祖辈的老本而立足的。他聪明好学,志气不凡。有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与安童的母亲和姨母谈话,问起安童的情况,安童母亲介绍说:“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问为什么?安母回答说:“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少年,是以知也。”十几岁的安童已经不愿和孩童们玩耍,而喜与有学问的成人一起讨论大事,足见其已远比一般少年成熟。世祖听后,大为赞叹,因而时时注意培养、考察这位少年得志的年轻人。
中统四年(1263年)阿里不哥争位失败,世祖拘捕其党徒千余人,将依法论处。当时安童在世祖左右,世祖询问他:“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安童答道:“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世祖惊讶地说道:“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从此,世祖对安童更加另眼看待。
至元二年(1265年),安童18岁。元世祖欲任其为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安童辞谢说:“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世祖说:“朕思之熟矣,无从逾卿。”于是,安童担任了中书右丞相,这时他年仅18岁。
世祖任用安童绝不是摆架子以招徕人才,而是付与重权,让他参与国政。至元五年,有几位权臣想剥夺安童的实权,建议设立尚书省让阿合马主持,而让安童居三公之位。世祖付之廷议。大臣商挺知道权臣的用心,反驳说:“安童,国之柱石,若为三公,是崇以虚名而实夺之权也,甚不可。”元世祖深以为然,维护了安童的地位。
至元十二年诏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随太子北平王镇守边防10余年,以后又重新被任命为右丞相。安童49岁因病去世,世祖大为悲悼,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并树碑纪念。
◎故事感悟
安童虽有才名,但资历浅薄,在古代封建官员任用制度下照常理不能很快得到重用,但元世祖却打破常规,重用安童。元世祖重用年少有才的安童的事迹,堪称任人唯才的典范。
◎文苑拾萃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成吉思汗陵现在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开科取士,选用贤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杨坚(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始于隋代、完善于唐代的设科取士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取人才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一反过去按门第和权势取士的做法,开始以德行和才能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大都实行由大官僚和豪门势族所把持的“九品中正制”和“重门第”的取士制度,形成所选官吏“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文帝得天下后,深感完全以门资取人弊多利少,开始“先德行、后文才”的取士办法,打破“上品无寒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