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孝:孝敬父母
9436500000020

第20章 永世报答养育之恩(3)

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官吏判淳于意肉刑(当时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按西汉初年的律令,凡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去执行,因此,仓公将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女儿,可没有儿子。淳于意临行时,女儿们都去送他,哭成一团。淳于意看着五个女儿,长叹着说:“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却没有一个有用的。”

听了父亲的叹息,几个女儿都低着头哭,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又是悲伤,又是气愤。她想:“为什么女儿偏没有用呢?”于是缇萦提出要陪父亲一起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也没有用。就这样,缇萦和父亲淳于意一起动身去京城长安。

缇萦一路上细心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一路上父女俩风餐露宿,尝尽人间辛酸。好不容易到了长安,淳于意马上被押入监狱中。

为了营救父亲,缇萦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请求做奴婢替父赎罪。上书中这样写道:“妾父为吏,齐中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复生而刑者不可复续,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妾愿入身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也。”意思是: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次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500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300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500或300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加重了刑罚。后来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而汉文帝关心百姓疾苦,减轻刑罚的做法也得到了后人的称赞。

◎故事感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缇萦凭借着一颗拳拳爱父之心,感动了汉文帝,成功地救下了自己的父亲。如果不是出于对于父亲的至爱,小小的女子如何能步行千里,又何敢上书求情呢?

◎史海撷英

汉文帝的边疆政策

汉文帝即位后,不仅内政复杂棘手,边疆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在国力不强的情况下,面对“胡强南劲”的形势,汉文帝采取了正确的策略,终于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自白登之围以来,汉廷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虽然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能根本解除匈奴贵族的威胁,双方一直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

文帝在位期间,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

当时任太子家令的晁错上书汉文帝,分析汉朝与匈奴双方在军事上各自的长短,建议实行“募民实边”的策略。其主要内容为:在边地建立城邑,招募内地人民迁徙边地,一面种田,一面备“胡”;每个城邑迁徙千户以上的居民,由官府发给农具、衣服、粮食,直到他们能自给为止;迁往边地的老百姓,按什伍编制组织起来,平时进行训练,有事则可应敌。凡能抵抗匈奴人的侵扰,夺回被匈奴人掠夺的财富,则由官府照价赏赐一半。文帝在不同程度上采纳了这个策略。

此外,文帝还在边地建立马苑36所,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用官奴婢3万人,养马30万匹。在民间,同样奖励老百姓养马,以满足边防对马匹的需求。

◎文苑拾萃

肉 刑

广义的肉刑包括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大辟(即死刑)等五种刑罚。起源于“杀人者死,伤人者创”的原始同态复仇论,至夏商周成为国家常刑,有三典五刑之说,秦及汉初相沿不改。

狭义上的则指死刑以外的其他刑罚。以其侵刻肌肤、残害人体,故名肉刑。《荀子·正论》:“世俗之为说者曰:治古无肉刑。”所谓“治古”,指的是尧、舜太平盛世。《汉书·刑法志》:“禹承尧、舜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汤、武顺而行之者,以俗薄于唐、虞故也。”这是说,肉刑始于夏、商、周三代。汉文帝在位期间,先后废除了肉刑中的墨、劓、斩左右趾(实即剕刑)和宫刑,被后人誉为“千古之仁政”。自此以后,肉刑基本停用。魏、晋以后,虽屡有恢复肉刑的议论,但终未被采用。当然,使用肉刑的个别事例还是有的。

李东阳为父亲戒酒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孝经》

李东阳(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汉族,明朝长沙府茶陵州人。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历任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明朝景泰(1450—1456年)年间,北京城中有个4岁的孩子能写一尺大字。景帝听说后,让人将这孩子召入宫中,当场看他书写,又高兴地将他抱到膝上,赐给他果钞。这个4岁的小神童就是后来官居内阁大学士,成为一代文坛领袖的李东阳。

李东阳不仅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长大后也非常重视家教,被人称作“孝友天植”,“文章与功业并懋”的一代名相。

天顺八年(1464年),18岁的李东阳考中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后来又授官翰林编修。这个年轻有才的官员很有些文人之风,他天生能饮,经常与同僚们一起饮酒,直到深夜。

有一次,他与同僚在外聚饮,尽兴而归时已是深夜。当时正值隆冬,李东阳的父亲李淳见他迟迟不归,很不放心,一直不肯就寝,忍寒以待,在等李东阳时,提笔写就了一首绝句。李东阳深夜归家,看到坐待未睡的父亲,不由得大吃一惊,再看过父亲那首待儿归的诗句,心中十分悔愧,从此痛下决心,终身不再夜饮于外。经常聚饮的同僚们得知李东阳戒饮的原因后,也都不得不对他的孝心和决心表示钦佩了。

李东阳文才横溢,为时所共重,前后居官50年,当政18年,官至当朝一品。但是他在家中始终是个重孝道、悌兄弟、睦妻子的人。他不仅对父亲孝敬,对于生母和继母,也都同样孝敬。对同母、异母兄弟之子抚养照顾,如同己子。

李东阳晚年罢政居家,京师内外来求诗文书篆者堵塞门户,这对于居官清廉的李东阳来说倒是实惠之事,靠着诗文笔墨,颇能资给家用。据说有一天,他的夫人给他铺开纸墨,正待他挥笔书写,却见他面有倦容。夫人笑道:“今日设客,可使案无鱼菜耶?”李东阳于是欣然命笔。

◎故事感悟

李东阳虽官居高位,但对其父尊敬有佳。为使父亲不再为他夜归操心,一改陋习,不再饮酒至深夜,足以见他孝敬之至。

◎史海撷英

李东阳以诗自勉

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内阁刘健、谢迁二公遭贬离京,只留下李东阳一人。当时刘瑾把持朝政,李东阳独木难支,无力回天。有人画了一幅丑老妪骑牛吹笛的讽刺画,在画中老妪额上题“此李西涯(李东阳的号)相业”,以此嘲讽李东阳。有人向他报告此事,可他不动声色,自题绝句一首:“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争似阿婆骑牛背,春风一曲太平歌。”在后来推翻刘瑾的斗争中,李东阳起了关键性作用。

◎文苑拾萃

寄彭民望

(明)李东阳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卜相篇

(明)李东阳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臣。

荐成成不知,告璜璜不嗔。

克也与国论,此国尚有人。

能令汝卜相,谁使汝为君。

东周一失驭,全晋遂三分。

但知晋国乱,不念周家贫。

史官谨初命,千载伤彝伦。

田世国捐肾救母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2004年9月30日,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给一对母子做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手术:医生先从年仅38岁的儿子身上摘取一个鲜活的肾脏,然后移植到身患绝症、年过花甲的母亲体内。

这个令人称颂的孝子叫田世国,是广州国政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在母亲因身患尿毒症而痛不欲生的关键时刻,他毅然决定捐肾救母。

2004年3月26日,田世国接完弟弟打来的电话后,顿时脸色大变。在妻子的追问下,他才声音颤抖地说:“妈被确诊为尿毒症,已经到了晚期!”当天晚上,田世国就往枣庄赶。下车后,他直奔医院,就在他推开血液透析室门的那一瞬间,他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母亲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手臂上插着粗大的导管……

田世国从透析室出来后,立即奔向医生办公室。医生说:“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靠血液透析或换肾来维持生命,虽然肾移植可以使病人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肾源不好找。特别是像刘玉环这样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肾移植手术的风险更大。”田世国却没有灰心,他决定给母亲进行肾移植,并选定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给母亲做手术。

泌尿外科主任朱同玉教授从医15年,实施肾移植手术也不计其数,还是第一次碰到晚辈给长辈捐肾的病例,他深有感触地对田世国说:“我从事肾移植手术多年,常见的活体肾移植主要是父母捐给孩子,而小辈捐肾给长辈的,不仅我从没见过,就是在国内也绝无仅有。”他还特别告诉田世国,说捐一个肾脏虽然对今后的日常生活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可是一旦唯一的肾脏受到损害就危及生命。所以,他让田世国慎重抉择。

田世国说:“我妈操劳一生,该享福的时候却患了重病,所以我一定要救她。反正我是从妈身体里出来的,给妈捐一个肾,就当是再回去了……”

9月30日早上7点,田世国首先被推进手术室,当手术单披往他的身上时,他感到了一阵前所未有的轻松,他对身边的护士说:“我终于可以救我妈了。再过一会儿,我的肾就要在她的体内工作了。”母子俩一个在楼上一个在楼下,儿子的心牵挂着母亲的身体,母亲却不知道捐肾的人是儿子!

手术开始,朱同玉教授亲自操刀,十几名医护人员轮流上阵,他们一起展开了一场充满骨血真情的生命保卫战。这次母子换肾手术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50分结束,手术做得十分成功。刘玉环刚被推出手术室,儿子的肾便开始在她体内正常工作了。

手术后,田世国先母亲一步出院,回到枣庄老家休养。之后,换肾成功的刘玉环也回到枣庄老家,她的气色十分好,脸上的皮肤也不再干巴巴的,显得很有水分,也滋润了。老太太一进家门就底气十足地说:“想不到我又活着回来了。”

◎故事感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田世国不忍母亲受病魔的折磨,毅然捐肾救母。他的这种行为受到人们的赞扬与尊敬!

◎文苑拾萃

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

小康社会的历史由来: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