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真不但学会了用枪打死猎物,还学会了挖陷阱活捉动物的方法。她把捉到的小动物放到笼子里,再把笼子放到水盆上,跳蚤一跳就掉到水中。李贵真常常守候在水盆旁,慢慢把水中的跳蚤捉上来。她也常常让伙伴守在洞口,自己钻进那又臭又脏的野兽洞中,细心寻找跳蚤。她翻山越岭不知磨破了多少鞋底、划破了多少衣服。这对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来说,要顶住来自社会的世俗偏见,要经得起大自然的考验,谈何容易?可她硬是经住了考验和偏见,从1938年起,硬是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夜以继日地研究这小小的特殊昆虫。
李贵真捉到跳蚤后,还要经过极复杂的制标本过程。制成标本后还要认真鉴定,整天用显微镜观察跳蚤,在纸上耐心地画下它的形态。有时一画就是几个月,在这枯燥单调的工作中,一种又一种中国新跳蚤被发现了,中国蚤类学这门空白的学科也渐渐发展充实起来。后来,李贵真写出了《跳蚤》和《蚤类概论》等著作。《蚤类概论》被认为是“我国蚤类研究工作的一种初步总结,是我国昆虫学、医学昆虫、蚤传性疾病流行病学不可缺少的一种参考书”,国际生物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中国蚤类学的权威性著作”,它的内容被生物学界的外国专家学者所引用。
◎故事感悟
为了切断鼠疫的传播途径,李贵真全身心投入到对跳蚤的研究工作中,她不怕苦不怕累,甚至冒着被传染的危险“与跳蚤为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正是这种求知精神影响着李贵真,让她在跳蚤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史海撷英
昆虫的起源和演化
昆虫最早出现于3.54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比鸟类的出现早近2亿年,是第一批出现在陆地上的动物,称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动物家族。它们的生存与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坎坷,在漫长的生物进化历程中经历了地球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灾难,尤其是二叠纪灾变和白垩纪晚期灾变。许多古老的生物类群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被大自然淘汰了,然而昆虫却在生存竞争中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成为最兴旺发达的大家族。
最早的昆虫起源于近似蜈蚣和马陆的水生节肢动物的多足纲的综合类初期幼虫,是寡节的六足型式。后来经过漫长的演化,通过了各个地质时期特定环境的影响,由水生至陆生,使得它们的新陈代谢类型,相应功能和身体构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了各种变态类型,从低级演变进化至高级阶段,逐渐分化成为现生的各种各样的昆虫类群。
文苑拾萃
跳 蚤
跳蚤属于昆虫纲,身体极小,身上有许多倒长着的硬毛,可帮助它在寄主动物的毛内行动。
跳蚤是传播鼠疫的媒介。引起鼠疫的是一种很小的杆菌,名叫鼠疫杆菌。这种带菌的跳蚤吸入血时,血液因食道被细菌阻塞无法入胃而从口部回流到被咬人的身体里,鼠疫细菌就在这时随同进入人体,使人患上鼠疫。跳蚤在吸食人血时还可能把粪便排在人的皮肤上,其中也含有大量鼠疫细菌。因为被咬部位发痒,搔痒时会将鼠疫细菌带入微细的伤口,也能使人染上鼠疫。
范文澜窑洞写“春秋”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范文澜(1893—1969年)字仲云,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曾在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中央委员,第一届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此外还主编过《捻军》。
范文澜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1940年春天,范文澜来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消息不胫而走,当时延安的几个院校老师以及有关部门领导,还有范文澜的昔日好友都十分高兴,中央主要领导还亲自接见了他。
这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住房条件、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十分差。范老一家三口住的是一孔窑洞,吃的以稀饭为主,干饭很少吃,肉类几乎没有。每人每月发几张边区生活补贴票,用来买一点儿日用必需品或其他东西。工作条件那就更不用说了,范老的书房、餐厅以及寝室全在这孔窑洞里,挤得很。最里边一个简易的大木床,靠窗处是他自己找来的几块木板、四条木棍,别人帮助做成的简易桌子。看书写字时,它是书桌;吃饭时,它又成了餐桌。在桌子的后面摆着一个长条凳子,谁能想到,一个著名的历史学家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开始了《中国通史简编》的写作。
范文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伏在“桌子”上夜以继日地写着。晚上是没有电灯的,只有一盏小油灯。灯油只有蓖麻油,窑洞里烟雾迷漫,熏得人睁不开眼睛,而且咳嗽不止。油灯发出的光很暗,他只好把头贴近灯写着。实在太累了,就把身子靠在窑洞的土墙上稍稍休息片刻,并用纸卷着当地出产的烟叶抽几口,解解乏。接着,便又马上写了起来。由于延安的纸张极为缺乏,范老用的稿纸质量很差,反光很厉害,非常刺激眼睛。但就是这样,范老还是不顾一切地写着。
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范文澜在极其艰难的延安窑洞中写出了《中国通史简编》上、中、下册,共计90万字,《中国近代史》约20万字,并发表了很多篇论文,对中国史学界影响极大。晚年,他不辞辛苦,为使《中国通史简编》更具有准确性、科学性,还对此书进行了修订。
◎故事感悟
范文澜在延安写作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以饱满的热情写成《中国通史简编》。晚年,为了学术上的严谨,他不知疲倦地对此书进行修订。他为当代史学奋力耕耘了半个世纪,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对史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史海撷英
范文澜的“白话版”《沁园春·雪》
抗战胜利后,范文澜因工作调动离开延安,于1946年4月到达晋冀鲁豫解放区,不久就担任了北方大学校长。在这期间,他读到了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被传抄发表的轰动一时的《沁园春·雪》,为这首雄奇瑰丽的词的高度艺术成就所折服。范文澜凭着他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把这首词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发表在同年10月20日晋冀鲁豫边区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三版的显著位置上,题目为《沁园春译文》。
◎文苑拾萃
捻 军
捻军是太平天囯革命前夕,在中国北方兴起的声势比较大的农民起义武装,在南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天地会。
太平天囯初期,一部分天地会员是同捻军合作的,但捻军的活动区域和太平天囯革命军相距太远,因此同太平天囯并没有什么联系,但当太平天囯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下游时,天地会与它分道扬镳,而捻军却和它结合起来,互相呼应。在天京陷落后,有一支太平军正式加入捻军,共同活动了三年多。捻军前后活动近二十年,纵横安徽、河南、山东、直隶、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是北方农民的大规模武装起义,给清朝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是太平天囯革命在北方的再起和扩展,通过它可以看到当时农民起义的普遍性和坚强性。
历史学家范文澜根据这一历史事件,主编了《捻军》一书。本书选录的资料非常全面,内容比较丰富,是研究当时捻军活动的重要史料,同时对研究太平天囯革命军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地质学家金庆民
◎世人之所职者精也。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管子·心术上第三十六》
金庆民(1939—1999年),1961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毕业。世界第一位深入南极腹地、探索南极第一高峰——“文森峰”的女性。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在她30多年的地质研究生涯中,有20多年是在我国西域的新疆这一艰苦工作环境中度过。在1986年至1990年间,金庆民曾三次深入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和南极地区几项地质科研空白,为我国地质事业和提高我国对南极研究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庆民是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副研究员,1961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在地质战线工作了30年。曾受国家委派两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获得了宝贵的地质资料。在南极最高峰文森峰地区发现了大铁矿,填补了地质学研究的空白,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1年大学毕业后,金庆民没有留恋大城市的安逸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来到新疆,奋战戈壁滩20个春秋。1980年,她在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发现了金佰利岩,被列为国家的一项地质新发现,为新疆的金刚石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1984年,她参与编制的新疆天山1∶500000地质图与矿产图,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奖励。
地质工作是艰苦的,而女同志更要付出超人的代价。在野外探矿,女同志尚未有过。但金庆民打破这一惯例,常年在雪山上攀登,在浩瀚无垠的大沙漠里跋涉。断水、缺粮、迷途、翻车,似乎已成家常便饭,但她与队员们以苦为乐,勇敢地向下个目标跃进。
为了事业,她长期与爱人两地分居,三个孩子由远在浙江的姑妈照看,以致孩子见到她竟不认识,喊她“舅妈”。
1986年,受国家委派,金庆民参加了我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踏上了冰雪王国的大地。在长城站,她与男同志一道参加扩建长城站的劳动,修筑码头,卸运物资,盖房修路。每天行程三四十里路,测制了1∶10000地质图20平方千米,采集了四百二十多块岩标本。经过77天的艰苦奋战,终于完成了地质考察任务。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金庆民又参加了中美联合南极登山科学考察队,对南极腹地文森峰进行登山探险科学考察活动。
文森峰,人称“死亡地带”,海拔5140米,终年冰雪覆盖。在此之前,世界上尚没有一位女性踏上这块土地。涉足死亡地带前,中美双方的协议上规定探险队员若遭遇不测,遗体将不运回本国。
面对这一切,金庆民想的只是祖国地质事业的腾飞,早日把五星红旗插上南极最高峰。她毅然在照会上写下了“金庆民”三个字,踏上了南极之路。
南极探险的艰苦程度远远超过他们的想象。暴风雪时常将他们的帐篷卷走;一杯咖啡喝不到一半就结了冰;稍不留意,舌头就会粘在勺子上被扯掉一块皮。进入南极腹地的第三天,金庆民决定自己一人独闯山峰,进行为期四天的科学考察。
“您一个人留在这儿太危险了!”同伴不断地劝告她。“太危险了!”美方队员也关切地说:“金女士,你一个人能行吗?你想过没有,暴风雪一来,帐篷被掀跑,您就……”
金庆民一个人留在了这里。这里气温极低,一片冰海。但强烈的事业心像熊熊的烈火在她胸中燃烧,驱使她去探索、攻坚。
和战友分开的第四天,金庆民在一道山脊上发现了铁矿露头。为了追溯铁矿带,她沿着陡峭的山脊行走进行地质考察。这是一个20千米长、200米厚的含铁岩层。她欣喜若狂,中国人在南极发现铁矿了!她把一面五星红旗插在矿体上,对着茫茫冰原大声呼喊:“祖国啊,为你的女儿骄傲吧!”
◎故事感悟
金庆民是时代伟大的女性,在进行地质工作中身体力行,留下了艰辛的汗水。遭遇无数危险,她都没有退缩,并不断通过自己的工作为祖国争光。
◎史海撷英
南极的石头,比钻石还珍贵
金庆民有一个女儿,名叫巫捷。在女儿的桌上,有一块黑糊糊的石头,这是金庆民生前从南极背回来的。说到这块石头,也有一段小“插曲”。巫捷回忆说,从南极回来后,因为母亲背的石头太多了,所以整个行李都超重,上飞机时放不了。母亲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自己的随身行李都扔掉,留下这些石头。作为一个科学家,在金庆民的眼里,南极的石头是最美的钻石,甚至比钻石还珍贵。
华怡攻关气垫船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华怡(1941—1985年),女,气垫船专家,江苏无锡人。196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196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研究生班。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技术员、工程师。曾主持气垫船耐波性、稳性、围裙特性等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并取得成果。1985年中共上海市委授予其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撰有《气垫船静水阻力估算方法》等论文。
华怡是我国气垫船女专家、优秀共产党员。在从事气垫船理论研究中,她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智慧,为我国气垫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41年,华怡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父亲是一位担任船舶设计的工程师。华怡决心继承父业,攻读流体力学。1968年,她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从事气垫船的研究和设计工作。
气垫船是一种依靠气垫升力,使船体抬离水面高速行驶的新型船舶。它的出现,成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