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发自罚
◎言非法度不出于口,行非公道不萌于心。——杨炯《杜袁州墓志铭》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自己当了总理军国大事的丞相。他为了平灭拥兵自重的各路军阀,把混乱的中国统一起来,常常亲自领兵东征西讨。
建安三年(198年)夏四月,曹操又亲率大军出征。他在路上看见已经成熟的小麦长势很好,田野里到处是金灿灿的一片,心里十分高兴。但是他又看到,因为兵连祸结,老百姓逃避在外,麦田里很少有割麦的人。
为了保护已经成熟的小麦,曹操传令全军:“现在小麦已经到了收割季节,全军将士无论是谁都不许践踏麦田,损坏庄稼。违令者一律处以死刑。”同时,他又派人遍告沿途父老,请大家不要惊疑,要抓紧时间把小麦收割回去。众百姓听了无不欢喜称颂。
此后,大家在行军中每逢遇到麦田,都跳下马来以手扶麦。有的人甚至笼住马头,小心翼翼地走路,谁也不敢糟蹋庄稼。
一天,曹操骑马正行,忽地一群斑鸠从路旁的树丛中惊起,吱哇吱哇地叫着从曹操的坐骑前一掠而过。那马眼生,受惊后突然狂奔起来,窜进了一块麦田,踏坏了一片小麦。
当众人把马拦住后,曹操立即把军法官叫来,很认真地说:“我不小心让马受了惊吓,把老百姓的麦子踏坏了。我已经犯了军法,请你治罪吧。”说完,就从马上跳了下来。
军法官说:“您贵为丞相,怎么能治您的罪呢?况且,马践踏麦田是因为惊吓所致,又不是故意的。”
曹操听了,很生气地说:“军法是我制定的,是我宣布的。现在我违犯了军法,不加惩处,如何服众?你不肯治我的罪,我就自刎吧!”
曹操说完,拔出宝剑就要自刎而死。旁边的人眼急手快,夺下宝剑,全都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丞相重任在身,许多事情都等着您去办,怎么能够如此轻生呢?您如果死了,让谁带领我们去打胜仗呢?”
曹操沉吟良久,才叹了口气说:“你们讲的也有道理。不过我犯了军法,也不能不受惩罚呀!”
说完,他就从旁边的人手中夺过宝剑,“唰”的一声,用宝剑割下自己的一束头发,掷在地上,说:“就让我以发代首,割发代罚吧!”
接着,曹操让人把他的头发放在一个小匣子里,传示三军,并宣布说:“丞相犯法,本当斩首,今从众将之请,割发代罚。”
全军将士看到丞相如此带头守法,既感动又佩服。于是,军中便没有人再敢违犯军法,军队的纪律更加严明了。
◎故事感悟
曹操割发代首在当时是十分严重的处罚了。但军令如山,如果自己都不遵守规定违法乱纪,那以后的军威也就荡然无存了。曹操有这样的法制观念,他能够统一北方,并为中国的再一次统一打下基础,也就不足为奇了。
◎史海撷英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文苑拾萃
短歌行(其一)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诸葛亮自罚
◎凡将举事,令必先行。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管子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蜀后主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其为疑军,占踞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十万大军,突袭魏军踞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却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的,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大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导致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他强忍悲痛,收其儿为义子,让马谡放心而去。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马谡被斩首了。诸葛亮拭干眼泪,又宣布一道命令:对力主良谋、临危不惧、英勇善战、化险为夷的副将王平加以褒奖,破格擢升为讨寇将军。善于自省的诸葛亮斩马谡,升王平之后,多次以用人不当为由,请求自贬三等,一品丞相为三品右将军,仍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欲图中原,成就大业。
◎故事感悟
诸葛亮是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封建社会的完人。他表现出的许多优秀品质,确实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楷模;他所秉持的思想精神,即便现在也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史海撷英
隆中“卧龙”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国北方一片残败,许多北方人民不得不逃离家乡,到南方避难。大约在汉献帝刘协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十四岁的时候,他与姐姐、弟弟一起随着叔父诸葛玄离开了家乡徐州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前往南方。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辗转千里。先到豫章郡(郡治在今江西南昌),然后又来到襄阳(今湖北襄樊)。三年后,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姐弟三人在荆州牧刘表的帮助下,在襄阳城西二十余里的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办了一点田产,定居下来。自此,诸葛亮在他的第二故乡隆中,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隆中村背依隆山,前临汉水,山清水秀。诸葛亮姐弟在此筑茅舍,围竹篱,下田耕作,自食其力。这里不仅看不到战火硝烟,而且远离交通线,耕读生活恬淡清静,田园乐趣无穷无尽。但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青年,他并不满足于恬静的田园生活,他渴望着有机会出人头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
◎文苑拾萃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赵绰守法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商鞅
赵绰(生卒年不详),隋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隋书·赵绰传》只言其“仁寿中卒官,时年63岁”。仁寿为隋文帝年号,共四年(601—604年),由此推测,赵绰当生于公元539年到542年之间。赵绰在隋代以执法不阿而闻名于世。
隋文帝登基建立隋朝后,就将赵绰派到司法部门任职,先是到主管审判的机关大理寺任“大理丞”(辅助官员),赵绰接连几次考核都是第一,升任“大理正”。
大理寺掌固来旷上告隋文帝说:“大理寺官吏对囚犯过于宽大。”文帝认为来旷忠诚正直,让他每天早晨在五品官员的行列中参见。来旷又告大理寺少卿赵绰随便赦免犯人,文帝派公正的臣下调查,结果赵绰完全没有枉法偏袒囚犯的事情。皇上大怒,下令把来旷斩首。赵绰苦苦争谏,认为来旷罪不当死,文帝气得拂衣进了内室。赵绰假称说:“我不再管来旷的事了,我还有别的事情,没有来得及启奏。”隋文帝叫人引赵绰进入内室,赵绰拜了两拜后奏请说:“我有三条死罪:我身为大理寺少卿,不能管教约束掌固来旷,致使来旷触犯朝廷的刑律,这是第一条。犯人罪不该死,而我不能以死力争,这是第二条。我本来没有另外的事情,而用欺妄的话来求见陛下,这是第三条。”文帝听了这番话后,脸色变得和善起来。当时独孤皇后在座,就下令赐给赵绰两杯酒,连金杯也一起赏赐给了他。来旷也因此免于一死,被流放到广州。
原陈朝大将萧摩轲的儿子萧世略在江南造反。按照隋朝律法,萧摩轲应当受连坐之罪。皇上说:“萧世略还不到20岁,能够做些什么呢?因为他是名将的儿子,被别人胁迫造反罢了。”于是便赦免了萧摩轲。赵绰苦苦劝告皇上不能赦免萧摩轲,文帝不能使赵绰改变主意,因此想让赵绰走后再赦免萧摩轲,便叫赵绰退朝回家。赵绰说:“我办的案子还没有了结,不敢退朝回家。”赵绰不肯退朝,隋文帝又拗不过他,于是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赵绰的判决。
刑部侍郎辛禀经常穿大红色的裤子,民间风俗说这样有利于官运通达,隋文帝认为这是在使用巫术,要将他斩首。赵绰说:“按照法律规定,不应该判死刑,我不敢奉诏。”文帝大怒,说:“你可怜辛禀,难道不可怜自己吗?”下令把赵绰拉出去斩首。赵绰说:“陛下宁可杀我,也不能杀辛禀。”赵绰被带至刑堂,脱下衣服将要问斩时,文帝又派人对赵绰说:“你到底改不改变主意?”赵绰回答说:“我一心一意执法,不敢爱惜自己的生命。”皇帝气得拂衣进入后堂,过了很久,才命令释放赵绰。第二天,文帝向赵绰道歉,慰问并劝勉他,赏赐给他300段锦。
◎故事感悟
赵绰能不顾自己性命安危,尽职尽责、秉公执法,为我们树立了守法奉公的榜样。
◎史海撷英
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文苑拾萃
《隋书》
《隋书》共85卷,其中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35年。
唐武德四年(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贞观三年(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隋书》的作者都是饱学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
唐太宗下“罪己诏”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吴兢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他主动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李世民随父李渊起兵灭隋,建立唐王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让位,称太祖。李世民继皇位,称为唐太宗。
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精于用人,而且还能比较自觉地以国家法律约束自己。他一旦发觉自己的做法违背了法律,就能认真进行检讨。
一次,有个叫党仁弘的大将,在做广州都督时,贪污了上百万的钱财。这件事被人告发后,主管司法的大理寺将他依法判成死刑。可是唐太宗以往很器重党仁弘,认为他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舍不得杀他。于是便下了一道圣旨,取消了大理寺的判决,改成撤销职务流放边疆的处分。处理之后,唐太宗心里很不安,感到自己出于个人感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做得很不应该。于是他把大臣召到金殿上,心情沉痛地向大家检讨说:“法律是皇帝按照上天的旨意批准制定的,皇帝应该带头执行,而不能因为私念,不守法律,失信于民。我因私念袒护党仁弘,赦免了他的死罪,实在是以私心乱国法啊!”
有些大臣正想宽慰唐太宗几句,但唐太宗说完以后却当场宣布,为了这件事,他将亲自到京城的南郊去,住草房,吃素食,向上天谢罪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