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刘正的确是唯法是从,并未卖身投靠阿合马一党。比如,至元八年(1271年),朝廷下令罢诸路转运司,立局考核逋欠,让刘正负责清查工作。
当时,大都转运司亏负课钱547锭,逮捕关押了倪运使等4人进行追查。刘正发现其中有冤情,认真查阅了历年的吏牍,发现至元五年有个叫李介甫的人曾填写了7张关领课银的文契,其数目正与运司所欠相合。再一检查字迹,发现都是司库辛德柔所填写的。经调查了解,辛德柔原来生活贫困,这时已经富贵,“交结权贵,莫敢谁何”。
刘正认真查证核实,案情终于落实了,这才上报尚书省拘捕了辛德柔,追回了全部课银。刘正认真执法,使“交结权贵”的辛德柔受到了应得的惩处,而使倪运使等四人的冤屈得以昭雪,刘正也因处理此案而朝野闻名。
至元十五年(1278年),刘正被提升为尚书省左司都事。阿合马为了报复私怨,诬陷江淮行省阿里伯、崔斌等盗窃官粮40万,命刑部尚书李子忠与刘正一起去处理这件事。刘正故意拖延,不积极办理,因此“狱弗具”,案情无法落实。阿合马于是另派四位亲信前去处理,阿里伯、崔斌等竟被处死了。
刘正为了表示对此事的不满,“乃移疾还家”。
◎故事感悟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常在江边站,焉得不湿鞋”。刘正先后在元初巨奸阿合马、桑哥手下担任要职,不仅没有与他们同流合污,反而能在关键问题上与他们进行斗争。“衣白衣行炭穴十年”而白衣不染,其正义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
◎史海撷英
忽必烈占缅甸与柬埔寨
1277年,蒙古人在缅甸夺取了八莫,通往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道路向蒙古人敞开了(马可·波罗生动地描述了这次战役,在战争中,蒙古弓箭手们更好地利用了缅甸战象)。1283—1284年,他们再次入侵缅甸,缅甸统治者蒲甘王那罗梯河波帝(1254—1287年在位)弃都而逃。然而,直到1287年,在第三次战争期间,蒙古人才南下到伊洛瓦底江流域,直抵缅甸都城蒲甘。1297年,蒲甘新王乔苴为避免灾难承认自己是蒙古人的属臣。1300年,在缅甸小掸邦首中间为蒲甘王位的继承发生争吵,为恢复秩序,蒙古人再一次干涉缅甸事务。
蒙古人在今东南亚的影响一直到达柬埔寨。1296年,忽必烈的继承者铁穆耳帝派使团到柬埔寨,使团成员中有周达观,他留下了关于这次旅行的一部游记。
◎文苑拾萃
落梅风
(元)阿鲁威
千年调,一旦空,
惟有纸钱灰晚风送。
尽蜀鹃啼血烟树中,
唤不回一场春梦。
守法抗君王
◎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均刑殊则百姓惑。——班固
盛安(?—1759年),满洲镶黄旗人,姓那拉氏。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袭祖爵踏入仕途后,步步荣升。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值孝贤皇后丧葬风波迭起高潮之际,谙熟刑法的盛安第二次出任刑部尚书。
乾隆十三年(748年)三月十一日,从济南到德州的路上,皇帝东巡的仪仗、扈从匆匆北上,凤舆中的皇后富察氏病得奄奄一息。到了德州渡口,皇后被抬上运河中御舟,即于深夜亥刻晏驾。丧妻之后,过度的悲恸造成了乾隆的一种变态心理,使得乾隆初年原本相对平静的政治生活,又掀起很大波澜,一批大官僚相继贬责黜革甚至赐死,犹如火山喷发,大地震颤,使皇族和官僚们措手不及,蒙受灾难。百日丧满后,风潮还在发展,这就是查究丧期内擅自剃发的案件。
就在乾隆发威、风云变色之际,有一位司法官员竟挺身而出,要求从宽处置,以至于自身险遭杀头问斩之厄,他就是刑部尚书盛安。
清朝旧习,帝后之丧时,为表示哀思,官员在百日内不得剃发。但在六月间,发现山东沂州营都司姜兴汉、奉天锦州府知府金文淳在百日丧期剃头。乾隆大发雷霆,声言丧期内剃头有违“祖制”立即处斩,就如同进关时,令汉人剃发,不剃发者无不处斩一样。其实,所谓“祖制”仅是暧昧不明的习惯而已。律例会典中并无明文记载,汉官甚至满人对此也不甚清楚。十多年前,雍正皇帝去世时,许多官员就没有遵照习惯,丧期内剃了发,但朝廷并没有追究。这次乾隆出于对意笃情深结发之妻的哀思,却要严加追究了。因此,盛安刚接任刑部尚书,就碰到将金文淳等立即斩首的狱案。
他借乾隆召见之机,极力陈请应从宽处置此案。他说,虽然我在都察院担任左都御史时已经“于勾决本画题”,表示同意将金文淳等斩立决的处置。但接任刑部尚书后,经过仔细斟酌,觉得如此量刑过重,“似应拟斩监候”,也就是判处死刑但缓期执行。
乾隆帝闻奏大怒,当场训饬他何以如此出尔反尔,指令他与刑部官员按定例拟定即可,不要有所反复,并且许诺说只要你们刑部按斩立决奏报上来,“朕自加恩”予以改判斩监候。深悉乾隆此时心态的盛安知道,虽然皇帝口头应承得很好、实际上根本是推诿而已。只要刑部按例定拟,金文淳等也就毫无生机了。因此,盛安“唯称斩决过重,迟回观望,久而不奏”。刑部如此拖延,乾隆更为恼火,召来盛安面加诘问。
盛安仍然坚持己见,并且陈述“孝恭仁皇后大丧内,有佐领李斯琦剃头问拟斩候之案,今拟斩决,恐人疑其办理未协”。乾隆帝怒气勃发,当即下谕旨称:“朕临御十三年,居心行政,海内共知,而盛安敢于肆行私意,曲法徇私,以为己德。其处心积虑,视朕为何如主耶?著革职孥交刑部,从重治罪,以为人臣目无君上,巧为沽名者戒!”刑部随即议定依照“大臣巧言谏免,暗邀人心律,拟斩立决”。
据传闻,当盛安被反绑起来押赴市曹,与金文淳同置于法时,他“施然长笑”,毫无懊悔窘丧之情,只是口中反复说着“臣负朝廷之恩而已”。后来,乾隆帝又下旨从宽发落,改判斩监候,命近臣驰骑连同金文淳等一起赦免时,盛安“施然叩谢如常”,当时市曹万目共睹,对盛安宠辱不惊的气度都赞不绝口,说:“此真司寇也!”一位执法大臣竟因秉公执法而被判斩监候,虽是缓决,但对当事人来讲够倒霉的,更可悲的是法律的尊严在皇权面前,此时只能无力地呻吟。
十月,乾隆命盛安入上书房傅导诸皇子,说“念其一时冒昧,所谓愚而可悯者,其硁硁自守,犹可在书房效力。著于阿哥师傅处行走赎罪”。虽然因掩饰己过而未明赦盛安之罪,但其对盛安不畏帝威的刚正也不无褒赏。
◎故事感悟
盛安就是犯上还是要护法,这种刚正不屈、奉公守法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敬佩和赞扬!
◎史海撷英
乾隆蠲免天下钱粮
御史赫泰曾上疏:“国家经费,有备无患,今当无事之时,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认为:百姓富足,君孰与不足?朝廷恩泽,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处!所以,乾隆断然下令蠲免全国钱粮。
据统计,乾隆十年(1745年)、三十五年(1770年)、四十三年(1778年)、五十五年(1790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其中一次为400万石米),累计蠲免赋银2亿两白银,约相当于5年全国财赋的总收入。
蠲免全国钱粮,收到社会效益:“诏下之日,万方忭舞。”这话虽有夸饰,但说明此举确实受到欢迎。乾隆蠲免全国钱粮,其次数之多,地域之广,数量之大,在封建王朝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也可以体现当时清政府财政状况较好。但是百姓生活远没到达小康,饥民、流民年年都有。乾隆晚年英国使者马嘎尔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甚至蓬头垢面,衣衫褴褛。
◎文苑拾萃
杂 诗
(清)乾隆
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
鱼岂离于水,潜渊转江湖,人岂离于世,适将他有图。
知一贵知二,通变乃达常,不逆复不亿,抑亦先觉良。
吹芋三百人,隐笑齐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