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光武帝把严光请来,二人相对而坐,一连几日回忆往事。光武帝问严光:“我比过去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胖了一点。”于是两个人一块儿仰卧着,严光把脚搁在光武帝的肚子上,十分随便。光武帝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他不肯屈就,到富春山耕种去了。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叫做“严陵濑”。
建武十七年(41),光武帝特意征召严光,他仍然不愿赴任。八十岁那年,他死在家中。光武帝为他的死深感痛惜,诏书下达郡县,赐给他的遗属百万钱和千斛谷。
◎故事感悟
亲朋故友飞黄腾达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好事,攀龙附凤是不少人求得名利的途径。但严光不仅不追求功名,反而多次拒绝故友刘秀的征召。对于高官侯霸的拉拢,他严词拒绝,责以大义;在皇帝面前,他也是率性自然,毫无拘束。在他身上有一种高风峻节的达士之风。
◎史海撷英
刘秀登基
25年,刘秀已基本统一了黄河以北地区。在他班师凯旋途中,将士们纷纷上表劝他登基做皇帝,刘秀假意推辞。部下耿纯对他说:“大家抛家舍业,背井离乡,追随大王出生入死,为的是攀龙附凤,能够加官晋爵。如果您迟迟不肯登基,只怕大家会失望,觉得没有盼头而另谋生路。一旦人心散了,再想聚合就难了。希望大王三思。”刘秀答应考虑。后来,刘秀旧日的同学强华从关中来,自称得到一张天符,符上说刘秀应当成为天子。刘秀这才表示顺应天命当皇帝,并举行了登基大典。
◎文苑拾萃
为刘开渠题画
郁达夫
扁舟来往烟波里,家住桐洲九里深。
曾与严光留密约,鱼多应共醉花阴。
译文:驾一只小船来往在烟波浩渺的富春江面上,住家在桐洲深处九里远的地方。
隐居的日子好像和东汉的严光有个秘密的约定,用打来的鱼下酒,一同醉倒在花下。
徐稚不愿任官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格言
徐稚(97—168),字孺子,豫章(今南昌市)人。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人称“南州高士”。徐稚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
徐稚自幼聪颖好学,幼时已能记诵《春秋》等书。15岁时,赴槠山和龙泽山智度寺(今丰城市东南),受业于经学名师唐檀门下,又赴京师洛阳,入太学为诸生。尤得益于东汉名儒樊英教化,而博通“五经”等学问,成为博学大德之士。
据《后汉书》记载,徐稚家境贫寒,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东西就不吃。他对人恭敬谦让,尚贤乐善,见利不争,有过不诿,邻居们都钦佩他品德高尚。在他的风范影响下,豫章民风淳厚。
徐孺子一生不愿为官。他曾赴江夏(今湖北云梦)拜著名学者黄琼为师,后来黄当了大官,徐就与之断交。黄琼多次邀请他去当官,都被他拒绝。
汉桓帝延熹七年(164),黄琼去世,人们纷纷前去吊丧。徐稚作为他的弟子,当然也要前往。他身背干粮徒步走到江夏黄琼家,也不和家属说话,也不和周围人寒暄,而是一个人拿了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放声痛哭后就走了。周围的人也不知道他是谁,都被他的这些举动弄得莫名其妙。知情的人说:“这个人肯定是徐稚。”于是众人选派善于言辞的陈留人茅容,跨上快马急忙去追赶徐稚,不久茅容就追上了徐稚。茅容拉住了徐稚,买来了酒肉,两人在一起边吃边聊。一开始,茅容和徐稚谈论国家大事,徐稚一声不吭;茅容只能改变话题,和徐稚讲讲农田之事,徐稚这下才打开了话匣子,和茅容大谈如何种庄稼。由于徐稚不愿和茅容回去,吃完饭以后两人就分道扬镳了。茅容回去以后,将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大家。有人说:“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然则孺子其失人乎?”意思是责怪徐稚没有和茅容谈论国家大事,这是徐稚看不起茅容。太原人郭泰却说:“不然。孺子之为人,清洁高廉,饥不可得食,寒不可得衣,而为季伟(指茅容)饮酒食肉,此为已知季伟之贤故也。所以不答国事者,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你们说的不对,徐稚这个人品格非常高洁,他饥饿的时候也不会接受别人的饮食,寒冷的时候也不会接受别人的衣服,现在茅容请他吃饭而他没有拒绝,说明他在内心已经肯定茅容了。他之所以不和茅容谈话,不是因为他看不起茅容,而是因为他大智若愚啊!
徐孺子对官场腐败深恶痛绝,“四察孝廉,五辟宰府,三举茂材”,他都拒不受官,曾感叹说:“大树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与其混迹于朋党,争斗于恶浊世道之中,不如隐居,洁身自好。”因此他被世人称为“南州高士”。
当时另一名士陈蕃曾多次赠粮给徐孺子,徐认为“非自力而不食”,全部转送给贫苦人家。后来朝廷又授予徐稚太原太守,他仍然不肯就任,后卒老家中。
◎故事感悟
徐稚躬耕自食,尚贤乐善,令人尊重。他吊唁老师的事表现了他率性自然、洒脱大方的个性。他品德高尚,看到朝廷腐败,自己无力改变时就决心不再出仕。徐稚的高洁品德使他得到了后人尊重和爱戴。
◎史海撷英
下 榻
当时,陈蕃任豫章太守,为官清正,礼贤于士,请徐稚代理公曹,徐稚便去拜见陈蕃,然而见面之后又推托了。陈蕃在郡里不接待宾客,唯独徐稚来访例外,专门准备了一张供徐稚坐卧用的床,人来放下,人去悬起。这就是《滕王阁序》中“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一典故的由来。
◎文苑拾萃
《世说新语》(一则 )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徐孺子九岁的时候,在月下玩耍,有人对他说:“要是月亮中没有其他东西,岂不是非常明亮了?”徐孺子说:“不对。就像是人眼睛里有瞳孔一样,没有瞳孔就不明亮,什么都看不到了。”
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
嵇康(223—263),字叔夜,上虞(浙江上虞)人。“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据《晋书·嵇康传》记载,嵇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7尺8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长好庄、老。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当皇帝,实际上是丞相司马昭把持朝中的大权,甚至暗中谋划夺取帝位。他为了扩大势力,争取社会名流的支持,还请“竹林七贤”出来做官。他首先请山涛出来做官。由于司马昭的祖母是山涛的堂姑祖母,山涛不好拒绝,只好答应了。
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自己的掾吏,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便乘着豪华的车子率众而往。嵇康与朋友向秀正在树荫下锻铁,对钟会根本不予理睬。等候很久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两人结下仇隙。
景元二年(261),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由于没有事先征求嵇康的意见,嵇康非常生气,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在这封信里嵇康不但责备了山涛,还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对他们标榜的虚伪礼法加以讥讽和抨击。山涛知道嵇康诚实正直、清高直爽,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还是和嵇康保持着真挚的友情。但是这件事情使司马昭对嵇康怀恨在心。
后来,嵇康被人诬陷下狱,钟会劝司马昭乘此机会除掉嵇康。嵇康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经有司劝谕后,众人一时遣散,然而最后嵇康却被判处了死刑。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但这些要求并没有得到统治者同意。
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就戮,时年四十。
◎故事感悟
在黑暗污浊的社会里,嵇康为保持高洁的品行隐居山林,拒绝统治者的征召。但他并不是消极避世,毫无是非观念。面对朋友的举荐,他表达了自己的平生志向和对虚伪的统治者的抨击。他的率真、正直、不畏强权表现了他的真名士风采。
◎史海撷英
竹林七贤
三国曹魏末年,曹氏集团和司马氏集团为了争夺国家的统治权而明争暗斗,官场异常腐败,许多有才学的人都不想混入其中,便逃避现实。有七个有名的文人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经常在竹林里闲游,一边喝酒,一边做诗弹琴,试图寻找乱世中的一份清静。历史上把这七个人称为“竹林七贤”。虽然他们行为古怪,但他们都是信守诺言、不畏强权、品德高尚的人。
◎文苑拾萃
五言赠秀才诗
(西晋)嵇康
双鸾匿景曜,戢翼太山崖。
抗首漱朝露,晞阳振羽仪。
长鸣戏云中,时下息兰池。
自谓绝尘埃,终始永不亏。
何意世多艰,虞人来我维。
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
奋迅势不便,六翮无所施。
隐姿就长缨,卒为时所羁。
单雄翩独逝,哀吟伤生离。
徘徊恋俦侣,慷慨高山陂。
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
吉凶虽在己,世路多崄巇。
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
逍遥游太清,携手长相随。
“高尚士”刘子骥
◎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王勃
刘子骥(生卒年不详),约公元376年前后在世,名驎之,字子骥,南阳安众人。祖先是西汉宗室,被封为安众侯,后代遂定居于此。少尚质朴,虚退寡欲,好游山泽,志在隐遁。
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结尾说,刘子骥想去桃花源却没有去成。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一个美好境界,但文章中的刘子骥确有其人。刘子骥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东晋时各种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复杂,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再加上人才录用晋升全凭门第家世,因此像陶渊明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也是三次出仕,三次归隐。刘子骥无意奔走仕途,远离尘世,过着隐逸的生活。他为人高尚直率,擅长于史传,常隐居在阳岐。荆州刺史桓冲敬仰他的名气,想请他担任长史这一官职,就派人乘船去迎接他,并送他很多礼物。刘子骥接到聘书后,登上船,但对桓冲的礼物全不接受,沿路分送给穷人,到了桓冲所在的上明城,东西也送完了。见到桓冲后,刘子骥向他陈述自己没有什么用处,然后便辞别。
后来,桓冲又专程来到刘子骥的家里。刘子骥正在桑林中劳作,桓冲的部下前来报信,刘子骥一本正经地说:“使君既枉驾光临,宜先诣家君。”桓冲非常惭愧,就去拜望刘子骥的父亲。其父派人去找,刘子骥才回来。刘子骥留桓冲在家吃饭,只用“浊酒蔬菜供宾”。桓冲在他家待到黄昏,刘子骥最终也没有答应出仕。难怪陶渊明说他是“高尚士也”。
刘子骥在阳岐居住多年,吃穿常和村里人共用,遇到他缺吃少穿时,村里人也像他一样,热情地帮助他。因此,邻里们相处得很和睦。
◎故事感悟
刘子骥“好游山泽”,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他淳朴热心,与众乡邻相处得极为和睦。他将桓冲所赠财物分给众人的做法更显示了他率真、洒脱的个性。他不以名利为念,鄙视官场的腐败,有义无反顾的情操,真可谓“高尚士也”。
◎史海撷英
桓冲之德
据《晋书》记载,桓冲本性俭朴,但为人谦虚并且喜爱有才华的人。有一次他洗过澡后,他妻子给他送来一套新衣服,桓充大怒,让他妻子赶紧拿走。他妻子走后又回来,还是拿着那一套衣服并说道:“新的衣服不经常穿,哪能变成旧衣服?”桓冲笑了,也就穿上了这套新衣服。
王羲之的坦率之性
◎但立直标,终无曲影。——《旧唐书》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累迁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后因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会稽,自适而终。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他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这是极高的评价。
王羲之出身于世家大族,但却为人坦率,不拘礼节,从小就不慕荣利。《世说新语》里载有王羲之“坦腹东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