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异心,放手让他指挥60万大军进行灭楚战争。仅用了一年多时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兼并了秦国最大的对手。
◎故事感悟
将军不但要懂军事,还要懂得揣摩君王的心理。王翦对灭楚兵力的正确估计和他消弭秦王疑心的巧妙办法,显示了他在军事形势上有远见之明,在君臣政治关系上有深刻的洞察力。所以既能保全身家性命,又能建立盖世功勋。
◎史海撷英
王翦巧计灭楚
王翦代替李信为将攻楚国的消息传出后,楚王就尽数调集全国的军力来抗击秦军。王翦的军队赶赴战场后构筑坚固营垒,只守不攻。楚军每每挑战,王翦始终不应战。王翦与士兵每日照常休息沐浴,并一起进食。士兵们投石、跳远进行锻炼。一段时间以后,王翦看到士兵的精力都很充沛,说:“士卒可上战场作战了。”这时由于秦军拒战不出,楚军以为秦军只是防守边境,于是开始向东撤退。王翦趁楚国撤军时机,率军追击楚军,一路乘胜追击到蕲南。楚国的将军项燕在此兵败被杀(一说为自杀),楚军终于全面溃散,秦军一路拿下楚国的各城邑。一年后,王翦攻破楚都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尽收楚地入秦,设为郡县。
◎文苑拾萃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
(唐)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像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萧何纳言得善终
◎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张咏
萧何(?—前193),早年在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任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刘邦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卒,谥号“文终侯”。
楚汉战争爆发以后,萧何作为丞相留守巴蜀,镇抚地方,告谕百姓,让他们向刘邦供给粮食军需。汉王二年(前205),汉王刘邦同各路诸侯攻打西楚霸王项羽,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他制定法令规章,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凡事总是及时禀奏刘邦,刘邦也总是应允实行。有时来不及禀奏,就酌情办理,刘邦回来后再禀奏。
汉王三年(前204),汉王在京县、索亭一带与项羽对峙,却又频频派遣使臣来关中慰劳萧何。鲍生对萧何说:“如今汉王在前方风餐露宿,却又多次派人来犒劳您,这说明他对您有疑心。我替您考虑,您最好把您的子孙兄弟,凡是能拿起兵器的,都送到汉王军营,如此汉王才能更加信任您。”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刘邦十分高兴。
汉王五年(前202),刘邦消灭项羽,登上帝位,按军功来赏赐群臣。由于群臣争功不休,所以一年多也没有决定下来。刘邦鉴于萧何功勋最为卓著,就先封萧何为郧侯,享受8000户的食邑。功臣们都说:“我们这些人身披盔甲,手拿兵器,多则身经百战,少则也有几十战,攻城略地。而萧何不曾有汗马功劳,只是玩笔杆子,耍嘴皮子,没打一仗,功次反倒在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打猎时,追杀猎物的是猎狗,而指示猎物所在的地方,放猎狗前去追咬的,却是人,现今你们这些人只是能追捕猎物的狗而已。至于萧何,发令指挥,却是有功的猎人啊!再说你们只是独自一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两三人;萧何却带着他兄弟子孙数十人追随我,功劳是不可以忘记的啊!”此后群臣再没人敢提及这事了。
汉高帝十年(前197),陈豨举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军出征,抵达邯郸。此间,韩信在关中密谋造反,吕后采纳萧何的计策,杀掉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被诛杀,便派遣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派来五百士卒、一位都尉作为相国的警卫。大家都来道贺,唯独召平却来哀吊。召平对萧何说:“大祸从此就要降临了。皇上在外面栉风沐雨,您却留守在朝里,不用冒险犯难。如今皇上之所以为您加封食邑、安置警卫,是因为淮阴侯刚刚在京师造反,他对您也有疑心。安排官兵警卫您,并不是宠信您啊。所以我希望您辞掉封赏,不要接受,并且把您家里的财产统统捐献出来,佐助军费。”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刘邦又很高兴。
第二年秋天,淮南王英布举兵反叛,皇上亲自率领大军出征。这期间,多次派遣使臣询问留守在京师的萧何在干什么。使臣回禀道:“相国因为皇上身在军旅,所以在后方积极地安抚劝勉百姓,并倾其家产佐助军费,就像皇上平定陈豨时的情形一样。”有人对萧何说:“您离满门抄斩不远了。您当初入关就深得人心,至今已十多年了,老百姓都爱戴您,您却还孜孜不倦地收拢人心。皇上之所以频频派人来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跺跺脚而关中就动三动哩。如今您为什么不大量收买田地、发放赊贷,来玷污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就会放心了。”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刘邦这才满心欢喜。
◎故事感悟
萧何在汉初众功臣中能避免屠戮得善终,不仅在于他勤勤恳恳地为刘氏效力,更在于他从善如流,善于表达自己的忠心,并不惜以“自污”的方式获得帝王的信任。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既要会做事,又要会做人,谨守本分和善于表达自己同等重要。
◎史海撷英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看见汉将夏侯婴,就问道:“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见韩信话语不凡、相貌威武,下令释放韩信,并将他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才。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文苑拾萃
大风歌
(汉)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张良妙计安众将
◎明者见于无形,智者虑于未萌。——《后汉书》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族,城父(属河南颍川)人。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张良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刘邦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公元前202年,登上帝位的刘邦对文臣武将论功行赏,已经封了二十多位大功臣。其他功臣因为日夜不停地争功,功次的高下一时半会儿确定不下来,所以也就无法封赏。
当时,刘邦居住在洛阳南宫。有一天,他从楼上凭栏望去,见将军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嘀嘀咕咕,就问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张良答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是在谋反呢。”刘邦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他们为什么要造反呢?”张良答道:“陛下在民间崛起,与他们这些人一起取得了天下。可是如今陛下已经贵为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等故旧亲近之人,所诛杀的都是平生与自己有怨仇的人。现今官吏统计军功,天下的土地不足以使人人都得到封赏,他们这些人因害怕陛下不能封赏他们,又担心因为受到猜疑或者以往的过失而被诛杀,所以才聚在一起要谋反呢。”刘邦听了,忧心忡忡地问道:“这可怎么办呢?”张良说:“谁是皇上平生最憎恨而又为群臣所共知的人?”刘邦说:“雍齿同我以前就有仇怨,又多次使我狼狈不堪,我想杀掉他。考虑他功多,才不忍心下手。”张良说:“现在马上先封雍齿给群臣看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了,人人也就安心了。”于是刘邦摆设酒宴,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确定群臣功次,依次封赏。群臣都高兴地说:“连雍齿都被封了,我们就不必担忧了。”
◎故事感悟
与刘邦相比,张良对世事洞察更透彻,眼光更高远。他劝刘邦放宽心胸,善待所有的人,稳定了众人的不安心理。张良靠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化解了刚刚诞生的汉朝所面临的危机,所以人们尊他为“汉初三杰”之一真是毫不为过。
◎史海撷英
张良拾履得兵书
有一次张良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穿着麻布衣服的老翁,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又跪下给他穿鞋。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穿上鞋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迟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大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儿,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老翁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后来张良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掌握了治国用兵的谋略。
◎文苑拾萃
留侯论(节选)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愤愤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孟敏不顾破甑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格言
郭泰(128—169),“泰”或作“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人。郭泰少时家贫,他向亲友借钱,长途跋涉到河南成皋屈伯彦处求学。求学期间,他常陷入衣衫褴褛、两日一餐的窘况。经过三年刻苦学习,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并“善谈论,美音制”。郭泰学成后,游学于京师洛阳。符融初见郭泰,就为他的仪表、学识所折服,当即把他介绍给学者李膺。李膺对郭泰亦大表惊叹,认为他是少见的聪明、高雅、博学之人。郭泰名重洛阳,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事起,被士子誉为“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官府召辟,皆不就。他虽好褒贬人物,然也不危言骇论,故不在禁锢之列。后闭门教授,弟子千人。
在《后汉书·郭泰传》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孟敏,字叔达,巨鹿杨氏人也,客居太原。荷甑行,甑堕地,敏不顾而去。郭林宗(即郭泰)见而问故,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林宗以此奇之,因劝令学,十年而知名。三公争辟之,皆不赴。”
这段话的大意是:孟敏,字叔达,客居在太原。有一次他扛着瓦缸走路,瓦缸掉在地上,他连头都不回就走了。郭林宗见状,问他为什么不看,他回答说:“瓦缸已经打破了,看又有什么用?”郭林宗觉得他很奇特,于是劝他读书学习,十年后孟敏名声远扬。三公重臣争相征召他,他都不去。
正因为孟敏有对世事的通达,又有对名利的鄙弃,所以能够潜心治学,成为一代大家,无数后人都钦佩他的豁达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