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达:通达明理
9438100000004

第4章 为人处世通达明理(2)

◎史海撷英

烛之武退秦师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在郑文公请求下,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文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满足的时候吗?现在它已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穆公分析利害,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随后,晋军也撤退了。

◎文苑拾萃

秦穆公墓

(宋)苏轼

橐泉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昔公生不诛孟明,岂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齐之二子从田横。古人感一饭,尚能杀其身。今人不复见此等,乃以所见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伤。

范蠡通明世事

◎量大福也大,机深祸也深。——格言

范蠡(前536—前448),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灭吴称霸。范蠡既能治国用兵,又能齐家保身,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智士。

春秋时期,南方的吴、越两国为争夺霸权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后来,越王勾践战败,被迫臣服于吴国。越国名臣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苦经营,勤奋不懈,运筹谋划二十多年,终于灭掉吴国,洗雪了会稽战败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淮河,兵临齐、晋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勾践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

回国后,范蠡深知盛名之下难以长久,况且勾践的为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同安乐。他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否则,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从海上乘船离去,始终未再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乘船渡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夷子皮”。他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过了不久,他就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人听说他贤能,让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于是他归还了相印,散发了自己的全部家产,送给同乡邻里,秘密离去,到陶地住下来,自称陶朱公。他知道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他规定父子都要耕种畜牧,买进卖出时都等待时机,以获得十分之一的利润。过了不久,家资又积累到万万,天下人都称道陶朱公的英明。

陶朱公住在陶地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人时,陶朱公的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拘捕。陶朱公说:“杀人者抵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家有千金的儿子不应被杀在闹市中。”于是他派小儿子去探望二儿子,打点好1000镒黄金,装在褐色器具中,用一辆牛车载运。小儿子要出发时,长子坚决请求去,陶朱公不同意。长子说:“家里的长子叫家督,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长子去,却派小弟去,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长子说完想自杀。孩子的母亲也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的命,又先丧失了大儿子,怎么办?”陶朱公不得已就派了长子,写了一封信要大儿子送给旧日的好友庄生,并对长子说:“到楚国后,要把千金送到庄生家,一切听从他去办理,千万不要与他发生争执。”长子走时,也私自携带了几百镒黄金。

长子到达楚国,看见庄生家靠近楚都外城,拨开野草才能到达庄生家门,庄生家里也是十分贫穷。长子完全照父亲所嘱,打开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庄生说:“你赶快离去吧,千万不要留在此地!等弟弟释放后,也不要问原因。”长子离开后,不再探望庄生,但却自作主张留在了楚国,把自己携带的黄金送给了楚国主事的达官贵人。

庄生虽然住在穷乡陋巷,可是由于廉洁正直,在楚国很闻名,从楚王以下无不尊奉他为老师。陶朱公献上黄金,他并非有心收下,只是想事成之后再归还给陶朱公。黄金送来后,他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以后再如数归还朱公,但哪一天归还却不得而知,千万不要动用。”但陶朱公长子却不知道庄生的意思,以为财产送给庄生不会起什么作用。

庄生入宫见楚王,说:“从星象上看,楚国将有不利。”楚王平时十分信任庄生,就问:“现在怎么办?”庄生说:“只有实行仁义才可以免除灾害。”楚王说:“您不用多说了,我将照办。”楚王决定大赦天下,楚国那些官员将消息告诉了陶朱公长子。陶朱公长子认为既然大赦,弟弟自然可以释放了,1000镒黄金等于虚掷庄生处,没有发挥作用,于是又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你没离开吗?”长子说:“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弟弟一事来,今天楚国正准备大赦,弟弟自然得到释放,所以我特意来向您告辞。”庄生知道他的意思是想拿回黄金,说:“你自己到房间里去取黄金吧。”大儿子便入室取走黄金离开,他还暗自庆幸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被小儿辈出卖,深感羞耻,就又入宫对楚王说:“我在外面听路人说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楚囚禁,他家派人拿出很多金钱贿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君王并非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是因为朱公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我虽然无德,怎么会因为朱公的儿子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杀掉陶朱公的二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诏令。陶朱公长子最后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他们回到家后,母亲和乡邻们都十分悲痛,只有陶朱公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长子一定救不了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不忍放弃财宝。他年幼就与我生活在一起,经受过各种辛苦,知道为生的艰难,所以把钱财看得很重,不敢轻易花钱。至于小弟弟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十分富有,乘坐上等车,驱驾千里马,到郊外去打猎,哪里知道钱财从何处来?所以把钱财看得极轻,弃之也毫不吝惜。原来我打算让小儿子去,就因为他舍得弃财,但长子不能弃财,所以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很合乎事理,不值得悲痛。我本来日日夜夜盼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送回来。”

◎故事感悟

范蠡是一位杰出的英雄、谋略家,更是一位洞明世事的大智者。他知道功高震主必然带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毅然放弃高官厚禄,浮海而去。在产业经营中,他审时度势,兢兢业业,积聚了万金家私。但他又勇于散财,不让财富成为累赘和祸害之源。儿子遭难,他设法营救;知道孩子必死,又淡定豁达,是一位真正的智者。

◎史海撷英

卧薪尝胆

吴越争霸中,越王勾践战败,被迫向吴王夫差投降。吴王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辛苦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头顶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辛苦劳作。经过努力,国力日盛。二十年后终于打败吴国,成就霸业。

◎文苑拾萃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王翦“贪财”消猜疑

◎明者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所忽者也。——《史记》

王翦(生卒年不详),姬姓,王氏,名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国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

王翦是秦国名将,他“少而好兵”,用兵多谋善断,还是秦王嬴政的军事老师。

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前226),在灭亡韩、赵、魏,迫走燕王,多次打败楚国军队之后,秦王决定攻取楚国。秦王想让李信做灭楚的秦军统帅,就问李信:“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气宇轩昂的李信不假思索地说:“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二十万军队足矣。”

秦王听了,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个少年英雄,有万丈豪气。因此事关系重大,他想再听听他人的意见。他目光掠过群臣,最后停在鬓眉皆白、身形已有些佝偻的老将王翦脸上,徐徐问道:“王将军,你的意见呢?”

老将王翦久经沙场,身经百战,追随秦王多年,十分了解他的心性和为人,见秦王听了李信的话后面露喜色,就知道他有轻敌之心。但这等大事是不能阿谀讨好的,于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对秦王说:“大王,楚国是个幅员数千里、军队上百万的大国。这些年来,楚国虽屡遭挫折,但一来其实力仍十分可观,二来楚人十分仇视秦国。楚军与秦军作战时,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仅用20万人去攻打楚国是远远不够的。依臣下之见,恐怕要……”王翦原想说20万人出兵必败无疑,但想到这不吉利的预言会触怒日渐骄狂的秦王,他改口说:“灭楚非60万大军不可。”

秦王听了,毫不掩饰自己对王翦见解的失望,冷冷地说:“看来,王将军果真老矣,胆子怎么这样小?还是李将军有魄力,20万军队一定能够踏平楚境!”于是,秦王派李信率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

王翦料定李信必败,秦王现在虽听不进他的意见,将来一定会采用。不过秦王现在既已认为自己老朽无能了,如果继续赖着不走,恐怕会被秦王随意找个罪名加以罢斥,弄不好还会丢失性命。他马上告病辞官,回老家休养去了。面对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采纳,王翦不是气愤不已,而是韬光养晦,不去计校。

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打得大败,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盛怒之下把李信革职查办。他后悔当初自己的轻率,随即下令备车驾,亲自去王翦的家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见到王翦,恭恭敬敬地向王翦赔罪,说:“上次是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并没有因秦王的赔罪而忘乎所以,他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60万军队。楚国地广人众,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组织起100万军队。秦军必须要有60万,才能勉强应付。少于此数,我们的胜算就很小了。”

秦王连忙赔笑说:“寡人现在唯将军之计是从。”随后征集60万军队交给王翦指挥。

出兵之日,秦王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饮了饯行酒后,秦王见王翦唇齿翕动,似有话要说,赶忙问道:“王将军心中有何事?不妨对寡人讲一讲。”

王翦装出一副惶恐的样子说:“请大王恩赐些良田、美宅与园林给臣下。”秦王听了,有些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肱股之臣,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王翦却又分辩了几句:“大王废除了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功劳再大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不得不为子孙着想,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作为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说,好说,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放心地出征吧。”

自大军出发至抵达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要求多多赏赐些良田。王翦的部将们都认为他老昏头了,胸无大志,整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面对众人的不理解,王翦说:“你们说得不对,我这样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生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他并没有对我深信不疑。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这将破坏我们的灭楚大计;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成为泡影,恐怕我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是为了让他觉得我绝无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