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坚:坚韧顽强
9439900000019

第19章 闪闪的红星传万代(2)

老向导是戈壁滩上长大的,耐渴,开始他还能支持得住,但午后他也有些支持不住了。这时很多战士浑身发烧,说不出话来,有的勉强说出一个字来,那就是“水”,这些同志已经十分危险了。老向导提议杀马,但有的战士反对,有个快渴死的战士还爬起来,指指马摆摆手。战士们对战马的这种感情是可以理解的。战马从西渡黄河就与战士们一起行军、作战,同样经历了千辛万苦,今天已瘦成了骨头架子,怎么能忍心杀掉呢?老向导发了火,他说:“人要紧,还是马要紧?老百姓盼着红军回来,红军不爱惜自己行吗?有人还愁弄不到马吗!”李天焕主任和其他部队首长考虑了当时的情况,决定将几匹瘦马杀掉,取出血来,抢救那些渴得快要死掉的战士。马血确实拯救了这些战士,使他们又鼓起了精神,跟着部队继续前进了。

戈壁滩真不是人待的地方,它白天热得像鏊子,晚上又冷得像冰窖。然而我们的红军战士就在这大戈壁滩上走了三天三夜。这时,前面出现了一个山冈,几个侦察员回来报告说,那个山冈下有水。这个消息使这支红军部队欣喜若狂。大家三步并做两步地向山冈奔去。果然,在山脚下有一个水坑。战士们一拥而上,有的跪着、有的趴着,痛痛快快地喝起来,直喝得肚子像西瓜似的。战马也都挣脱了缰绳跑到水边痛饮。

战士们喝足了水,顿时精神倍增,信心十足,什么都不怕了,就是走到天边也得见到中央代表!李天焕主任想起那天夜里老向导和战士打赌的事,走到老向导身边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同志,你和我们的战士打赌赢了吗?”老向导挑起大拇指,笑得翘着麦芒似的胡子说:“我认输,我认输,六天的路,你们只走了三天,前边就是进入新疆的关口星星峡了。”

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就是这样走出了戈壁,奔向了星星峡。

◎故事感悟

红军三天三夜过戈壁,就算即将渴死的时候也不放弃。前方有绝路,希望在拐角。只有坚持下去就能到达有光辉的彼岸。

◎文苑拾萃

《悲壮的历程》

程世才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59年出版。

本书是原红军西路军将领程世才将军的回忆录。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西路军西征途中与凶残的马家军英勇战斗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和西征失败后克服千难万险重回延安的经过。

饿不倒的钢铁战士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左思

杨靖宇(1905—1940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40年1月的一天,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一师师长陈绍滨带领100多个干部战士,在宝清县一带的森林中突破了日军的残酷“扫荡”以后,奉命翻过小兴安岭,远征到金沟——灰宝沟一带的抗日根据地,去接受新任务。

大森林中风雪弥漫,整个天地都在呜呜地呼号,气温在零下30多度,敌情又特别紧张。部队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粮食,他们已经饿着肚子走了两天了,而这次远征的路程超过2000里,要经过小兴安岭和原始森林,计划要走27天才能到达目的地。然而,空着肚子怎么能完成这次远征呢!陈师长和政治部张主任苦思着对策。听说这附近隐居着过去旧军队的一个牛营长,陈师长带了些战士去找他借粮。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牛营长。牛营长在言谈中深为共产党领导的这支人民军队的抗日精神所感动,当即把仅有的900斤苞米全卖给了他们。陈师长以下每人分了8斤,虽然这还不够所需的一半,但同志们还是万分感动,精神抖擞地出发了。

白天,大家顶着风雪在树林中穿插前进,夜晚把地上的积雪扫一扫,生起几堆火,大家就围着火堆睡在地上。张主任往往在这时候借着火光给同志们缝补衣服,或督促别人把衣服破的地方补一补。头两天走得很顺利,虽然摆脱不了寒冷,但可以吃到热的东西。队伍很快就走到林子边缘了,要突破日军的封锁线才能进入另一片森林。由于抗联的同志对地形不熟,一下子走到了敌人的防区,跟敌人遭遇了。由于事出突然,敌人也没有准备,抗联的同志们连续两次冲锋打跑了敌人。陈师长命令队伍马上转移。这时大家突然发现张主任胸负重伤躺在地上。几个同志背起张主任,队伍急行军撤到几公里外的一个密林里。这时,张主任醒过来,望着大家说:“我不行了……把我的毛大衣脱下去,给别的同志穿上……同志们坚持吧……革命……会成功的……”话没说完,他就闭上了眼睛。陈师长泪如雨下,战士们也都抽泣起来。张主任是党中央派来的老红军干部,平时常给大家讲革命道理,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要求大家坚定地走红军的道路,坚持抗日到底。同志们打开他遗下的挎包,里边装的全是针线、破布头、纽扣等,平日一有空就帮同志们缝补衣服。多么可敬可爱的一个老红军啊!大家决心坚决走下去,多打鬼子,为张主任报仇。

队伍又向前走了10天,粮食早就吃光了。大家原以为可以边走边打野味充饥,谁知走了这么长的路连一根兽毛也没碰见。没办法,先是干部把自己的皮包和皮带拿出来给大家煮着吃了;随后,又有人把鞋子上的轨靴脱下来,和着树皮吃了。轨靴皮里有一种硝,吃了之后,大家的脸都浮肿起来,眼睛肿成一条缝,体质弱的同志病倒了,加上又冷又累,使好几个同志再也起不来了。剩下的同志靠啃树皮又走了两天,有些同志的两腿开始发抖,眼前发黑,可是谁也不敢坐下休息,因为一坐下很可能就起不来了。同志们心里默念着:“前进!前进!……”谁也不叫苦叫累,更没有人打退堂鼓。陈师长走在队伍最前头,使劲儿用饿得发颤的声音鼓励大家:“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不能等着饿死,没有办法也要想办法,没有出路也要找到出路……”他还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走下去!万一饿得倒下了,我们谁也不后悔,我们是为了抗日,为了民族解放而光荣献身的……”

陈师长的鼓励,激励着大家一歪一晃地又向前走了100多里。眼看大多数同志饿得实在走不动了,陈师长突然喊着:“同志们,快来看呀!”大家向他手指的地方一看:一串马蹄印清晰可见,蹄印里有稀稀拉拉掉下来的几个大米粒。大家顺着蹄印,向前寻找,翻过一座山丘,突然看到雪地上有一条踩得发亮的小路,路旁放着两袋子大米。饿极了的同志们抓起生米就嚼,同时分析着大米的来路。后来看到了一群穿白大褂、上有红十字标记的妇女,问清楚是抗联第三军后勤部医院的同志,大家欢呼起来:“到啦,我们到了目的地啦!”

这群饿不倒的铁汉子迅速汇入新的铁流,担负起新的使命……

◎故事感悟

为了民族的解放,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坚持下去。这就是抗日战士的信念,他们以顽强的毅力战胜艰难险阻,为抗战的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史海撷英

淞沪会战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民族结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全面抗战。东北的党组织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军立即响应,积极筹组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拟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决定将党所领导的东北抗日部队一律改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吸收其他抗日武装参加这一联合军队组织,扩大抗日统一战线。东北抗日联军(简称东北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开始。

淞沪会战自1937年8月13日晨爆发,日军以日租界和黄浦江上的军舰为基地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还击开始,至11月12日我军西撤结束。这次战役,日军狂妄地宣称一个月内占领上海,我国先由冯玉祥,后由蒋中正(兼)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先后调集中央部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部队和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部分省市保安总队,总计兵力约70万余人,奋勇迎战。

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中央突破、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粉碎了他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是我国从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

◎文苑拾萃

滨江抒怀

赵一曼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东北抗联远赴苏联

◎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毛泽东

李兆麟(1910—1946年),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九·一八”事变后,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负责人,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三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他担任滨江省副省长、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为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后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特务分子杀害。

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实际是在中国东北打响的。这里也打完了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枪,历时15年,是中国历时最长的抗日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上最艰苦的抗战地区之一。

1939年冬季,东北抗日战场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在近10万日本关东军的军事讨伐和“困死饿死”的经济封锁的双重围剿下,东北抗日联军绝大多数的根据地已经丧失,部队也从原来的3万多人锐减到2000人。这2000人马是东北抗联历经十年苦战幸存下来的最后一支力量,也是继续点燃东北抗日烽火的宝贵火种。而如何保存这些部队,继续坚持战斗,并等待时机东山再起,已经成为当时抗联三路大军领导人考虑的首要问题。在无法打通与关内八路军的联系,也难以继续在高山密林中生存的情况下,他们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江之隔的苏联。

东北抗日联军各支队最先转移的是伤病员、女战士和后勤人员。而转移的路同样是一条艰险的征战之路。日本对苏联边境封闭得特别严,他们转移的时候是冬天,白天不敢走,只能黑夜走,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抗日的信念,每个人都立志坚持到底。他们多次被日军包围,由于多年征战,缺少医药,很多战士身上的伤口严重感染,不能行走。虽然很多战士倒下了,但东北抗联军并没有溃散,幸存下来的战士们继承他们的抗日遗志,一直战斗到1945年东北光复。

为了继续坚持战斗,并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经过两年的艰苦转移,到1942年7月,从东北抗联三路大军改编的九个支队共1000多人分数十批先后进入苏联境内,分别建立了两个野营地进行休整和集训,一个是北野营,另一个是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双城子附近的南野营,两个野营地之间相距500多公里。1942年8月1日,身处异国的抗联部队为了便于统一训练和管理,将分别住在南、北野营地的全部抗联战士集中到了北野营。由于是在苏联整训,抗联战士没有合法的身份,行动十分不便。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东北抗日联军按照苏军的编制整编,内部仍称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但对外称为苏联红旗军独立步兵第八十八旅。全旅共1000多人,其中还有一小部分苏联军官,所以又被称为“国际旅”。

转移是为了更有效地坚持战斗,抗联各支队在转移时都为日后的反攻做了周密的部署,从部队中挑选出一批斗争经验丰富的得力骨干,执行潜伏任务,以配合未来的大反攻。

1941年初,在苏联远东军区军官视察团的督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各支队组织了一次战术对抗演习。苏军索尔根少将在演习总结中评价:东北抗日联军战士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刻苦地进行了军事训练。

正当抗联第十军在九十五顶子山继续开展抗日游击活动的时候,身处异国野营地的抗联将士也在渴望着早日重返故乡,踏上与日本关东军战斗的黑土地。

不久,根据抗联教导旅不断返回国内袭扰敌人的战斗部署,王明贵率领他的三支部队的100多名官兵踏上了朝思暮想的东北土地。

◎故事感悟

在最困难的时候,东北抗日联军并没有放弃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他们在冬天的黑夜里奋力抵抗着日军的封锁,分批来到了苏联,在苏联为早日重返故乡而奋战倭寇,继续整编训练。他们是中华的优秀儿女,是一支英雄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