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9444100000019

第19章 (19)

局势正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吴三桂打算继续追击李自成。陈圆圆向他叙述了李自成对她的礼遇,说:“李自成是个英雄,军纪严明,秋毫不犯,有些将士不听号令,他也管教得紧。他们之所以扣留我,目的是为了招降你,我看你不必再追击了。”

吴三桂得到陈圆圆后,目的已经达到,所考虑的是如何安置陈圆圆,忙着“峡谷云深起画楼,陕关月落开妆镜”了。于是,吴三桂率部留在北京,等候清世祖的到来。

李自成于清顺治2年(公元1645年)5月上旬于湖广兴国州通山县九宫山(即今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遭到当地乡勇伏击遇害。余部退入三峡地区。吴三桂又转战各地,与农民军和明朝残余势力作战,逐渐由秦人蜀,义由蜀人滇。陈圆圆也跟着他南北辗转。崇祯帝死后,南方的明朝遗臣先后拥立了福王、鲁王、唐王政权,但都旋即为清兵消灭。

福王政权曾封吴三桂为蓟国公,运米10万担饷给吴三桂军,希望他重为明朝效力,但遭到吴三桂的拒绝。

以后建立的桂王政权,以云贵湖广为根据地,坚持了长达14年的抗清斗争。清顺治16年(公元1659年),清帝派吴三桂等人大举进攻云贵。顺治18年,桂王政权灭亡,第二年吴三桂抓到桂王,以弓弦绞杀,明朝的最后一线血脉就此断绝。

到清朝时期,封吴三桂为亲王,世镇云南,兼辖贵州。又封他原妻张氏为福晋。吴三桂从此为南方藩王,威震四方。

宠辱皆忘,落发为尼

权重兵广的吴三桂奉命镇守云南,形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清朝为了笼络吴三桂,封他的妻子张氏为福晋,令其子吴应熊到京师供职,清太宗十四女和硕公主给吴应熊为妻。

顺治17年3月,清廷命将诸王正室改称王妃时,吴三桂欲让陈圆圆就“正妃位”,废去张氏,因为他对陈圆圆的宠爱超过一切人等。

陈圆圆说道:“回忆当年牵罗幽谷,挟瑟勾栏时,从未想过会有今天,我已经十分满足,不求其他”。

多年的富贵生活,陈圆圆深谙贵极而险,盛极而衰的道理,不愿卷进是非的漩涡,向吴三桂强调自己的低微出身,让吴三桂“续鸾戚里,谐凤侯门”,这表明她的通达非常人可比。正因为如此,吴妻张氏虽然“悍妒绝伦”,“唯陈圆圆能顺适其意”。

但是,对陈圆圆的爱仍认为无法表达之深的吴三桂,在昆明为陈圆圆选金殿,效吴王和西施的故事,日日与陈圆圆歌舞花酒,宠幸难言,又派人至吴越寻陈圆圆亲人,给以殊遇和厚禄。陈圆圆成了滇中的陈娘娘,贵到极处,富甲王侯。

康熙12年(公元1673年),尚可喜因年老,上书清廷请求归老辽东,康熙帝乘机下令撤藩,收缴吴三桂等人的兵权。于是吴三桂便联络耿精忠、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等人举兵反清。康熙帝杀了吴三桂质于北京的长子吴应熊,发兵平叛。吴军攻克湖南等地,其势初时甚锐,但很快受阻。

康熙18年(公元1679年),吴三桂在湖南即帝位,国号“周”,但不久即病死。其部下拥立其孙为王,其孙年轻无能,吴军屡屡败北,退回云南。

康熙19年(公元1680年),清军攻入昆明,吴三桂之孙自杀。吴三桂的正妻张氏、其孙之妻郭氏及岳父郭壮图皆自杀,吴家男女老幼尽遭杀害。

当时,陈圆圆发现吴三桂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有谋反独立之意时,知道有会与朝廷大动兵戈,于是借口年老迟暮,出家为女冠,霞披星冠,终日以药炉经卷自随。

陈圆圆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今仍是千古之谜。

世上的传言很多:有说她发现吴三桂有反清的野心后苦劝无效,一气之下到四川娥眉出家了;有说她在吴三桂兵败后“举身莲花池”;有说她在一个风雨之夜服毒自尽;有说她绝食而死;有说她在清兵进入昆明城后自杀。

拍案惊奇:

陈圆圆本为姑苏梨园一个戏子,因其美丽而被当时的名将吴三桂所瞩目;明亡以后,又因其美丽,成为李自成、刘宗敏占有的对象,最后更因其美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吴三桂因她而引清兵入关,之后他就以“大汉奸”的罪名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中。

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爱情故事,明末清初的诗人吴梅村写了句传诵千古的诗歌: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美丽无罪,可陈圆圆的美丽好像有罪了,几百年来,就有不少人将明朝灭亡的原因推在她身上,视她为“红颜祸水”。历史不能假设,但如果我们能扪心自问,推心置腹地想想:陈圆圆真能毁灭一个朝代吗?没有陈圆圆又当如何?红颜真是祸水吗?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有其固有规律的。一个国家亦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也是这个道理。一切不符合逻辑的言论都是无稽之谈!

如果硬要追究这些说法的根源,则一方面应归结于腐朽黑暗的封建主义。社会上奉行的是“大男子主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三纲五常”,女子生活在不见天日的世界里,一边默默地在黑暗中劳作,一边默默地哭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心的微妙。

陈圆圆作为一介红妆,既没有映照千古的功勋,也难以承担历史性的重大责难。倘若她泉下有知,对后世怀有各种世界观的史家的褒贬,恐怕也会感到惭愧和冤屈的。然而,她的际遇,在今日却是史学家们探讨历史上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典范了吧!想必,陈圆圆的历史地位也就如此而已吧!

谈及陈圆圆,就必然要谈吴三桂,我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人说,明朝就是没有陈圆圆,也即将灭亡;吴三桂就是没有陈圆圆,也可能降清,只是推迟时间而已。吴三桂是何等人,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他是名野心家,是位“识时务的”的“俊杰”。

吴三桂生活的那个年代,正是中国封建历史最黑暗腐败的明朝末年:崇祯与前几代的皇帝,要么多疑凶残,要么昏庸无能,加上几百年的阉官横行(以魏忠贤为最),东厂特务遍布天下,“奸臣座上笑,忠臣刀下亡”已成为普遍现象,朝廷清流人人朝不夕保,人人自危,而下层社会更是民不聊生,已到了“人吃人”的地步,忍无可忍之下,农民起义大爆发!那时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军声势浩荡,外有后金(即满清)虎视眈眈,已是“病入膏肓”了,我想,面对如此严重的内忧外患,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势,别说是多疑善变的崇祯,就是李世民再生,也会束手无策的!

既然一心想当中兴之主的崇祯竭尽心血,也无法挽救颓势;那么野心勃勃、善于审时度势的吴三桂,又岂会不知他已无望当中兴之将?

当吴三桂在山海关抵御清军时,李闯王的农民起义军如同秋风扫落叶般狂扫着大明摇摇欲坠的江山,这时吴三桂奉命回京救援。那时的吴三桂会有何心理,我们先不表,就谈两件发生在明朝的事情吧,这绝对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崇祯中了满清的离间之计,杀死抗清名将袁崇焕(袁的军事才能不逊于岳飞,他曾击败一向百战百胜的努尔哈赤——即清太祖,致使努尔哈赤含恨而终),袁的下场极惨,他被凌迟后躯体剁为肉酱,“民争而食之”!

第二,一向在朝人面前标榜自己是明朝大忠臣的洪承畴,被俘后不久,仅仅因为庄妃(即后来赫赫有名的孝庄皇后)的一碗羹汤与几句话,便心诚悦服的“俯首称臣”,而明朝又听到错误信息,以为洪承畴已经“为国尽忠”了,崇祯还带领百官,“遥相拜祭。”

这种荒谬的事情都可上演,可知明朝已是“行将就木”的朝廷。我们可以想像,在回来的途中,吴三桂心里有多少挣扎,又会打什么算盘?因为吴三桂知道,明朝大势已去,他回朝之后,势必与李闯王农民起义军面对面的交锋,胜算不大,如果失败又不想“为国尽忠”,便成为李闯王的降将,这是雄心勃勃的吴三桂所不能接受的。

何况,就算成功,也无法像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那样成为明朝的中兴之将,因为满清就在关外虎视眈眈,正可乘虚而入,吴三桂怎能以疲惫之师,来与满清几十万雄兵交战?那是必败无疑了。

可他不回来又不行,因为家眷还在北京,何况他也一直在朝廷面前说自己是大明忠臣良将,全国人都对他寄予厚望,倘若投降大清,背负汉奸的罪名,年纪尚轻的他还下不了决心。

他当时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拖延,而军情是拖延不得的。

此时大明王朝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闯王军势如破竹,明朝江山轰然倒塌,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不久,吴三桂便听到逃出来的家仆的哭诉:吴家财产被抄,父亲吴襄被农民军扣押,最让吴三桂怒发冲冠的是: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竟占有他的爱妾陈圆圆。稍有血性的男子都无法忍受这种奇耻大辱,吴三桂不再犹豫,于是他做出一件让全大明为之侧目的惊天动地的事情:引清兵山海关。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吴三桂为了陈圆圆,不顾国家的安危,不顾家人的生死,也许事后可以解释说:大明已经灭亡,他已无“国”可守,谈不上不忠,与大顺朝有夺爱抄家之恨,更无投降之理!但我相信,吴三桂当时可能真的“怒发冲冠”了,较之他后来的种种行为(包括叛清,背叛大明又背叛大清,这是双重背叛,由此可知吴三桂有反骨),这是他一生中唯一血性迸发的时刻!

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陈圆圆只是吴三桂降清的借口,因为吴三桂乃当世枭雄,他怎么可能为一个崩溃的皇朝“舍生取义”呢?他没有那么“迂腐”!

如果吴三桂的动机真的如此,那么陈圆圆背负着如此大的罪名,是多么冤枉的事情?吴三桂、李自成、刘宗敏,都只是把美丽的她当成争来抢去的对像,谈不上尊重与理解,她只不过是位可怜的任由男人摆布的绝色美女而已。

就在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朝随着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上而最终灭亡。随后由于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囚困,使得吴三桂“冲天一怒为红颜”,遂而降清,清兵在吴三桂的指引下顺利入关,终于在山海关前大破闯王的农民军,从而也使得整个黄河流域的沦陷。

在这一过程中,乍看起来,陈圆圆事件这个偶然的因素似乎起了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陈圆圆也曾因之被人辱骂了几百年。直到百年之后,在九泉之下的她依然不能含笑,不能瞑目啊。然而,类似的历史事件是很值得人们探讨和深究的,即历史的偶然性终究对历史的必然性起怎样的作用?

陈圆圆的晚年凄凉,因而,不管吴三桂当初引清兵入关的动机是什么,也不去管什么民族大义,他为她做出那么轰轰烈烈的事情,也会成为她晚年唯一值得安慰与自豪的事情。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___草原明珠三朝闪耀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公元1613-1688年),是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顺治帝的母后、康熙帝的祖母。她出生在蒙古草原,天生丽质,被赞誉为草原上的“明珠”。

孝庄在政局动荡的数十年中,历经明、清二代,在天聪、顺治、康熙三朝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风云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环境中,对清王朝统一中国和入关初期巩固统治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得“康乾盛世”最终成为可能。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的故事

草原“明珠”,嫁皇太极

布木布泰是孝庄太后的本名,姓博尔济吉特氏,明万历41年二月初八(公元1613年3月28日)出生在内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一个贝勒家里。布木布泰的祖上一直生活在美丽的草原上,以放牧为生。

布木布泰的父亲宰桑是科尔沁部的首领,她从小便是在这样的贵族家庭中长大,在草原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草原的宽广和美丽也培养了她豪迈、爽朗的性格。草原的阳光,更赐予了她清丽的外表,她为整个大草原都带来了美丽的光辉。宰桑极喜爱这个女儿,便聘请一些文人来教她功课,她不仅聪明伶俐,而且勤奋好学,在童年时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这为她后来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明朝中后期,蒙古大草原上的各部落常互相攻伐,并且不断滋扰明朝边境,蒙古各部一直是明朝中央政府的心腹大患。万历(1573—1620年)初年,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辅政时期,明王朝与蒙古鞑靼部交好,俺答汗与其妻三娘子被册封为顺义王、忠顺夫人,双方进行互市贸易,长城内外暂时平息了战火。然而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为了争夺水源、牧场加紧了争伐与攻杀,相互间互结盟友,各自寻求生路。科尔沁部原来一直受察哈尔部的控制,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又与建州女真族努尔哈赤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形成了联盟,

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联盟,努尔哈赤决定跟作为蒙古贵族的科尔沁部落联姻。于是,在他的主持下,他的四子皇太极便娶了宰桑的妹妹哲哲为妻。

皇太极与哲哲婚后一直十分和睦。皇太极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而哲哲生性宽厚,二人竟颇为投缘。可是哲哲多年来却只给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并没有生一个儿子,心中惭愧,而且又考虑到晚年生活,思考良久,便有了一个决定——她决定推荐自己的侄女布木布泰来同自己一起服侍皇太极,一来自己有个伴,二来也争取能为皇太极生个儿子。她虽然与侄女属于两辈人,可是当时在满族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里对不同的辈分问的通婚并不十分约束,所以哲哲才想到这个主意。

在哲哲的安排下,在寨桑家的酒宴上,皇太极第一次见到布木布泰,为其迷人的容貌所倾倒,当即提出要迎娶她成亲的要求。

寨桑见皇太极如此喜欢自己的女儿,十分高兴。酒宴之上,立即答应下来,并命令手下进行安排。布木布泰得知此事,也很乐意。她对皇太极的人物风采早有耳闻,在她心中,皇太极就像那蓝天上的雄鹰、草原上的骏马,能与他相伴一生,乃是自己的福缘。就这样,布木布泰的婚事十分顺利地安顿下来。

天命10年(公元1625年)2月,寨桑派儿子吴克善送女儿布木布泰与皇太极成婚。皇太极到沈阳北冈亲迎,努尔哈赤随后率诸贝勒及后妃们出迎十里,大摆喜宴,入城后,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布木布泰从科尔沁来到盛京,成了皇太极的福晋。

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正式登基为帝,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两年后,庄妃为皇太极生下一子。因为在此之前庄妃跟其姑姑一样也生了三个女儿,所以皇太极如今得子,心中大喜过望,并为其取名福临,为皇太极第九子。

皇太极与庄妃的感情一直没变,有庄妃如此才貌双全的妻室,皇太极无论是率兵出征还是处理政务,都拥有了更加旺盛的精力。只可惜二人聚少离多,但这并未影响二人的感情。庄妃也默默地支持着皇太极,对他表示了理解,皇太极一直对此深表感激。而庄妃又为皇太极生得一子,他更是对庄妃宠爱有加,异常珍惜这份感情。

屈尊用情,劝降明相

崇德7年(公元1642年),即明崇祯15年3月,清军在松山(今辽宁锦州南)取得大捷,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率兵活捉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洪承畴是深得大明朝廷倚重的名将,也是皇太极所俘获的最高级的明朝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