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一轮明月
9444100000004

第4章 (4)

西施说:“我已没有当年的冰清玉洁了。”

“不,你永远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

西施说:“子皮。”

“宛玉。”

就这样,范蠡和西施从越国消失了。两个心腹也改名为“独山”和“渔三十”。

几年之后,在当时著名经济都市定陶,出现了一个有名的富商之家。男主人是经营有道、致富有术的鸱夷子皮,女人便是温柔贤惠、美貌绝伦的宛玉。除了财富之外,他们还拥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勤劳能干的管家。

在范蠡的勤劳开拓下,他的商业王国依次建成了房屋、粮仓,还把草场开垦成了良田,将山坡建成了桑园。另外,日用品等也一应俱全,至于车马、舟楫、缫织机具、煮盐设备等也都购置充足。接着,范蠡又组织人开挖了沟渠,建造了盐池。

一天,孔子的弟子子贡去求教范蠡。范蠡终于遇到了知己,不由兴起,传授给子贡16个字,12套法则。回家后,子贡深感自己在定陶无力与范蠡竞争,便把定陶城的府宅送给范蠡。不久,子贡搬到齐国,也成为名闻天下的大商贾。

范蠡对于贫困百姓具有仁爱之心,在19年中竟三次大富,又三易其财。他是春秋末期最富的商人,被称作历代大商人的典范,有些地方至今仍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谚语,由此可看出陶朱公在商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

在范蠡和西施晚年的时候,二人经常施泛舟于西湖之上,卿卿我我,过着神仙般的眷侣生活,让后人羡慕不已。

拍案惊奇:

对于西施,后人以诗词方式予以表述的文字很多,其中有颂扬,也有感慨。而颂扬的文字也有两类,一类是对其外貌的赞美,一类是对其义举的称颂。

比较著名的是李白的《西施》,如下:

西施越美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征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李白这首题为《西施》的五言古风,是写西施的诗中情节具体、描述动人、情感深挚的一首。这首诗中,越女西施的出生、美色、职业,和她曲折而神秘的命运,都有了交代,虽然寥寥数十字,却让读者产生无尽遐想。

苏轼曾经在《湖上初雨》中写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本是赞美西湖的,可是借西施一比,也就将西施的美也捎带着一起赞美了。

唐朝诗人王维也写过一首《西施咏》,如下: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这首诗本是以咏西施为题,比喻一个人纵然有才也还需要机遇,也反映出世态的炎凉,但其间流露的也是对西施有机会为国效劳的羡慕。而面对历史人物,后人更多的是慨叹与哀怜。

而诗人罗隐的《西施》更是指出了国家兴亡的本质:

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

越国亡来又是谁?

历史上许多人本着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的目的,多把亡国的根由归之于女色。诗人罗隐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用“越国亡来又是谁”这个反问反出强烈的质疑,反驳了“红颜祸水”的荒谬论调。

西施所处的大环境背景是,越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低潮期。当时,越王被吴王打得大伤元气,刚被放回。勾践并不甘心于失败,他与范蠡共同设计了东山再起的谋划:送美女给吴王,让他沉迷,消解斗志,然后越国再伺机进攻。

在溪边浣纱的西施,就这样被作为了一个政治的道具。在要君王的成功还是要自己的爱人的挣扎中,她的最亲近的人——范蠡,选择了前者,他牺牲了西施。

西施由一个朴实的民间浣纱女,被训练为一个容貌美,体态美,语言美,礼仪美,服饰也美的全方位美女。作为礼物进献给吴国后,果然大获吴王欢心。应该说,吴王也是个性情中人,他为西施在姑苏山(灵岩山)建造了春宵宫,青龙池,馆娃阁,灵馆等(这些在今天都已成为旅游资源),作为歌舞和欢宴的场所。吴王整天沉浸于酒舞之中,久而久之,终于不理朝政,走上了亡国丧身的道路。

在这连续几年的“为国出差”中,西施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吗?事实求实地说,她没有选择权,也没有话语权,她所做出的一切,除了顺从,就是牺牲。

不管怎么样,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最终攻占了吴国都城姑苏,这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施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由此,明代的西施祠,用鸟虫篆书写了一副对联:“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 ”来称颂西施在兴越灭吴中的功绩。

西施的一生,蕴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而民间行关西施的传说,都是那样美好和神奇,长留人们心目中的,是西施为越国的复兴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也是后世歌颂纪念西施的真谛所在。历史上的西施早已经在沧海桑田中点燃了令一个自己。我们之所以敬佩她,并不是因为的那些所谓的“为国为民”,而是在她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女性的坚韧,那种默默无闻忍受一切历史负罪的勇气。

我们作为现代人是无法以现代的价值观去衡量古人的言行的,也许西施在古代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义气为先的意识比较为人所看重,所以才会经常出现用美人换和平的政治外交方式。如果是这样的话,西施牺牲个人幸福的行为就真是值得颂扬的了。

我们今天称呼那些相貌美丽,人品尤佳的女子,也多半以西施来表示赞美,称呼中夹杂着难以名状的好感。一个普通的浣纱女,最终成为千秋万代称颂的美人,这恐怕是当年的西施所没有意料到的。

□吕雉___独揽朝纲诛杀功臣

吕雉(?—公元前180年),字娥妁,单父人,汉高祖刘邦之皇后,史称吕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立吕雉为皇后。

吕雉为人刚毅果敢,很有谋虑,但性情非常残酷。她在未央宫害死了韩信,又使人诬告彭越谋反,灭其宗族。

刘邦死后,吕后临朝称制,将刘氏天下变为吕氏天下,后被周勃所灭。

●吕雉的故事

富贵之女,结缘刘邦

吕雉的童年是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度过的,她的父亲吕公是当地一位颇有身份的乡绅。单父地处交通要冲,战国之际,环处楚、齐、韩、魏之间,争端不息,民风强悍。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在其地设郡置县。

吕公一家原本生活安逸,吕雉与诸兄弟姊妹嬉笑玩耍,无忧无虑,全家上下,其乐融融。可惜,没过几年,吕公因故与当地一位豪门大族结怨成仇,平静的家庭生活一下就被打破了。

为了躲避仇人的报复,使妻儿老小免遭不测,吕公审时度势,决定离开多年安居的单父迁往沛县(今属江苏)。吕雉随父亲迁居沛县,对这人间险恶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沛县县令是吕公多年的好友,不久前他还曾向吕公提亲,希望吕公能将吕雉许给他做儿媳。吕公善于看相,女儿天生丽质,气质高贵,乃人中之凤,因此没有应允这门亲事,但吕雉的婚姻却在一次宴会上有了着落,似乎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吕公在故乡单父县时,家中经常宾客满门。来到沛县后,沛县的豪杰纷纷前来拜会,愿与吕公结交。沛县的功曹萧何前来帮助吕公招待宾客。萧何在沛县人缘很好,他看到拜会吕公的豪杰太多,便定下一条规矩:凡来拜会吕公的,至少送一千钱的礼金。送礼不满一千钱者,远远站在堂下。即使这样,前来拜会吕公的豪杰仍然络绎于途,每天至少接待二三十人。

沛县的刘邦是个远近闻名的人物,喜欢结交酒肉朋友,从不干正经事。乡亲们怕他惹事,推荐他当了泅水亭长,刘邦总算改邪归正了。亭是县里最小的机构,每10里设一亭,亭长不是大秦帝国在编的官员,朝廷不发俸禄,只赏给一块田地,由官府派人在大忙季节帮忙耕作。刘邦负责传达县衙的命令,负责征发徭役、护送徭役去京城等杂活,说白了就是替县令跑腿的人。

刘邦好酒色,爱赌博,爱说大话,平常百姓之人都远远地躲开他。但是刘邦的脸皮很厚,竟以英雄豪杰自居。他听说吕公是个人物,也想去拜会吕公。

刘邦从朋友处借了一身体面的衣服,得意忘形地来到吕家,请求通报,就说泅水亭长刘邦拜会吕公,还说送一万钱的礼金。

刘邦被人请到堂上,与吕公面对面地交谈。萧何知道刘邦的老底,暗地里提醒吕公:

“这刘邦爱说大话,不做正经事,你好歹与他说几句,就打发他走吧,不要跟他浪费口

舌。”

吕公并不在意,还是请刘邦上座入席。刘邦也不谦让,眼睛斜一下众人,就一屁股坐下。

酒宴开始,刘邦如鱼得水,旁若无人,只顾大吃大喝,嘴里还不住地啧啧赞叹:“好酒!好酒!”吕公见状,更觉此人不同寻常,他不动声色,先去招呼别的客人。当杯盘狼藉,宾客已三三两两离席而去时,吕公借劝酒的机会示意刘邦留下来,似有话要说。

刘邦会意,便独坐在那里自斟自饮。当众人散尽,吕公便坐到刘邦身边说:“老汉我从年轻时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相过的人多了,却从来没有一个像您这样的贵相,愿阁下好自为之。我客居沛县,有缘与您相识,也许就是天意。老汉直言相告,我家有一女,正当待字之年,求亲说媒的也有不少,若是不嫌小女质陋貌丑,就许配阁下做妾,早晚奉执箕帚,料理家务,也好得个照应。”

刘邦闻言,满口答应。吕公所说的女儿,就是吕雉。吕公另有一女尚幼,名唤吕婴,后嫁与刘邦好友屠户樊哙,此乃后话。

吕雉与刘邦的婚约就这样定妥了。

酒宴结束后,吕公向夫人说明事情原委。谁知夫人听罢,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地数落吕公:“你不是常说咱这个女儿不同常人,应许配给贵人吗?沛县令待咱不薄,前些时候为他儿子求亲,你也不许,原以为你真的要将女儿许给哪个大贵人,谁知道竞稀里糊涂地许给刘邦这个小小的亭长,你不是老糊涂,就是鬼迷心窍。你也不打听打听刘邦那人的德性,女儿跟了他,还不得天天陪着闻酒气、喝西北风吗?”

吕公见老伴喋喋不休,知道没法与她理论,也不客气地回敬道:“真是头发长,见识短,你一个妇道人家懂得什么!”竟不顾夫人的反对,硬是把吕雉嫁给了刘邦。

尽管父母互相争执,但是吕雉并为发表任何意见,她认为会看相的父亲所做的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

吕雉婚后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她辛勤持家,颇得刘邦赞许,刘邦对她也尚能体贴。婚后的第二年,她生下一个女儿,即后来的鲁元公主,隔了两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所以,夫妻二人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刘邦称帝 吕雉封后

秦始皇37年(公元前210年),刘邦奉命押送沛县百姓前往骊山服役,途中逃跑者很多。按照秦朝法律,不能如数将服役民众送往既定地点或者没有按期到达,负责人都要被罚苦役或受其他惩罚。刘邦知道是没法交差了,索性在一天夜里将剩下的百姓也全放跑了。他自己纠集了十几个愿意追随他的人跑到芒砀山中,开始走上了反抗秦朝统治的道路。

起初,吕雉得知刘邦的下落,便寻机给他传递消息,两人还可以常常见面。时间一久,刘邦没有前往骊山却跑到芒砀山的事情在沛县城里传开了。据《汉书·高帝纪上》记载,沛县的一些子弟也都纷纷想要投奔、归附他。沛县县令对此又惊讶又恼怒,他顾不得与吕公的交情,派人将吕雉逮捕入狱。

吕雉入狱后,受尽了折磨,连一些狱卒对她也很不恭敬。幸亏刘邦有个叫任敖的好朋友做狱吏,他见吕雉在狱中受苦,就想方设法予以照应,还将虐待吕雉的狱卒痛打一顿。由于任敖跑前跑后,吕雉大难不死,她因此对任敖感恩戴德。后来吕雉当权之时,把任敖提拔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10年)7月,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义旗,天下豪杰纷纷响应。隐藏于山林之中的刘邦,也在萧何、曹参等人的支持下,杀死沛县令,起兵响应。刘邦在城中父老与一帮旧友的推举下,称沛公。

这时,吕雉也从狱中被解救出来。从此,刘邦公开打出反秦的旗帜,并在丰邑(今江苏丰县)、薛(今山东曲阜东北)一带活动,后来投奔项梁、项羽的楚军。在这一时期,吕雉没有追随刘邦南北转战,而是留在沛县老家赡养公公,抚育儿女。她的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都成为刘邦手下的将领。

在反秦斗争中,陈胜、吴广的义军渐渐分化,最终瓦解。项梁、项羽领导的义军势力则发展迅速,项氏接受谋臣范增“立楚之后”的良策,尊楚怀王之孙为义帝(怀王),并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据点,与秦军展开决战。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章邯所率秦军主力。

刘邦则奉义帝之命率兵向西,挺进关中,迫降秦王子婴。刘邦进兵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他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关中百姓的拥戴。

项羽在灭秦之后大行封赏,将刘邦封为汉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领梁、楚九郡之地,都于彭城,实现了他衣锦还乡的夙愿——项羽认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来,刘邦瞅准时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重新占领了关中。从此,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4年(公元前206一公元前202年)的“楚汉之争”。

在这风起云涌之时,吕雉再一次被推向动荡之舟,遭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磨炼与煎熬。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军进驻关中,分兵出武关,攻南阳,前往沛县迎接刘太公与吕雉。楚王项羽知道后,派兵在阳夏阻拦,刘邦与家人团聚的愿望破灭了。刘邦为楚义帝发丧,呼吁各路诸侯征讨项羽。刘邦率军攻打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几乎被全歼。刘邦仅率几十名骑逃脱,逃到沛县时想带上家人一起逃。

刘太公、吕雉和儿女在刘邦部下审食其的护送下,正在赶小路,不幸遇见项羽的军队,刘太公、吕雉被生擒,儿子和女儿失踪了。刘太公和吕雉被押上囚车,押往彭城,被项羽作为人质扣押了两年半。吕雉受尽了折磨。

吕雉的哥哥吕泽率兵驻在下邑,刘邦率几十骑奔向下邑。半路上,遇到刘邦的儿子和女儿,把他们载在车上赶路。项羽的骑兵很快追了上来,驾车的马非常疲惫,眼看楚军就要追上了,刘邦把一对儿女都踹下车。

大将夏侯婴说:“大王,您怎能抛弃亲生骨肉呢?”夏侯婴跳下车去,把两个孩子抱上来。刘邦多次把两个孩子夺过来,扔下车。夏侯婴又把孩子们抱上来。

之后,刘邦在荥阳,很快稳住了阵脚,先驻守自固,于荥阳、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一线与楚军相持。楚汉争战激烈险恶之际,吕雉的处境也异常艰辛。

有一次,项羽为了激怒刘邦,寻求战机,把吕雉与刘太公五花大绑押至城下,先把刘太公押在高高的肉案上,对城上的刘邦喊道:“你不赶快退兵,速速降我,我就把你父亲烹煮了吃肉。”

刘邦却说:“霸王,当年咱俩曾在义帝面前约为兄弟,我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你一定要煮了他老人家,别忘了分给我一杯羹。”刘太公虽然没有真的被烹,但吕雉看在眼里,心里当然清楚作为阶下囚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