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实:实事求是
9444300000013

第13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4)

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成人们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真地作这些画。

以上是我三十年前作这些画时的琐事和偶感,也可说是我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经验。然而这都不外乎“舐犊情深”的表现,对读者有什么益处呢?哪里有供读者参考的价值呢?怎么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画材呢?

无疑,这些画的本身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只是有一句话可以告诉读者:我对于我的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

画家倘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美的绘画。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些画总算具有间接帮助读者的功能,就让它们出版吧。

林巧稚学中医

◎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学习周恩来》

林巧稚(1901—1983年),厦门鼓浪屿人,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在胎儿宫内呼吸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前,林巧稚就已经是造诣极高、誉满中华的名医了。

林巧稚学的是西医。有一次,一位妇女前来看病。这位病人已被别的医院确诊为癌症,家属怀着最后一线希望请林巧稚复查,看看是否还有什么办法。

医生是不能讲假话的。林巧稚经过各种化验检查,凭着自己多年的经验进行判断,最后不得不摇头叹息,告诉病人的家属:“确实是癌病,而且到了晚期,无法手术切除,只能服药拖延了。”“您看还能活多长时间?”家属问。

林巧稚想了一会儿,说:“要不了两年。”家属感谢医生交了底,扶着病人回去了。

林巧稚的病人很多,她不可能时刻记挂着每一位患者。

过了四年,她忽然想起了这件事,便去信向家属了解情况。不料,回信到了,信上说,那位癌症病人仍然活着!

这简直是一个奇迹!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因,林巧稚亲自跑到患者的家里去了。大夫登门拜访,患者非常高兴,她告诉林医生:“这四年来,她一直看中医,吃草药。”“感觉怎么样?”林医生急问。“还好,不光走路没问题,我还能做饭、洗衣服、看小孩……”患者回答说。

林巧稚用拳头捶着自己的头,大声地自责:“哎呀,我是多么蠢啊!”

从此,她一面同患者保持联系,一面开始思索:看来,光当一个好西医还远远不够,中医中药不可忽视。中医和西医就好比鸟儿的双翅,自己只有一个翅膀怎么成呢?她开始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攻读中医书籍。

过了不久,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来了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名叫王志敏,林巧稚就拜他为师,从头学起。王志敏看病时,林巧稚坐在旁边,仔细地观察,认真地记录,体会中医的诊断奥秘。尽管王老先生的检查手段极为简单,但诊断结果却往往与西医相同,这更使林巧稚感到自己的不足,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中国科学院成立时,林巧稚是学部委员中的第一个女同志。按照人们通常的认识,她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她的学识水平也早为海内外所公认了,然而她仍然把自己当成一名小学生。

有一年,协和医院举办了一期中医学讲座,每周占用两个晚上的时间授课。对于紧张工作了一天的医生来说,要坚持听课困难是很大的。可是人们发现,每次讲座开始之前,总有一位头发花白的女医生赶到礼堂,习惯地在前排找一个位置坐下。开始讲课了,她取出笔记本,戴上老花镜,记得十分用心。

课讲完了,授课人特意走到她身边,笑着说:“林医生,您是专家。如果发现我有讲得不妥的地方,可得及时指正呀!”

林巧稚慌忙起立,说:“可不要这样,我今天就是你的学生,一名普通的学生。你要是太客气,反而叫我难为情。说到专家,也是相对的,你专在这一点,我专在另一点,我们都不可能是全才。如果检查我的全部医疗记录,也有不少误诊的例子哩!”接着,她讲出了曾给一位癌症患者宣判“死刑”而未死的病例。

林巧稚谦虚好学一生,她终生未嫁,直到逝世前,还在不停地学习、工作。

◎故事感悟

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不会妄自称大、不学无术,才懂得谦虚地去学习,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学无止境,探索不息。对于我们来讲,知识的海洋永远是宽广无垠的。我们应该努力去探求知识的真谛,增长我们的智慧。

◎史海撷英

林巧稚对妇科癌症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协和医院妇产科治疗任务日益繁重。林巧稚深感癌症是妇科疾病的最大难点。据她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100多万妇女死于癌症。她重返协和医院后,就组织在染色质、染色体的遗传学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病毒可能是肿瘤的病因之一。她带领学生对葡萄胎、子宫绒毛膜上皮癌进行长期了解和跟踪检查。总结1948年7月1月到1958年12月底接收住院的158人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葡萄胎86人,恶性葡萄胎27人,绒毛膜上皮癌42人,合体细胞子宫内膜炎3人。恶性葡萄胎病例中24例发生远处转移,86例良性葡萄胎竟有9例发生远处转移,这一事实推翻了此前国外专家认为良性葡萄胎不转移的结论。

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已入花甲之年,林巧稚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