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著《实践论》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年),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使中国革命在1931—1934年间遭受极大的损失。于是,毛泽东同志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写下其代表作之一——《实践论》,其书写成于1937年7月。
《实践论》就是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这篇著作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哲学时讲义的一部分。
该著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等多种形式,其中阶级斗争给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该著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指出,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反复经过这两次飞跃,对于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在文中论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问题。他指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文中强调,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故事感悟
《实践论》被称为经典,是因为它辩证地去看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提出理论。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使我们真正认识和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史海撷英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文苑拾萃
毛泽东以文会友
毛泽东与柳亚子之间的深厚友谊,尤其是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被世人传为佳话。早在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时,柳亚子对毛泽东深入虎穴的大智大勇无限敬佩,当即赋诗七律《赠毛润之老友》一首,刊登在《新华日报》上。不久又将“以诗代谏”、“感赋二首”呈送毛泽东。毛泽东将1936年2月在陕北初见大雪之作《沁园春·雪》抄赠柳亚子,柳亚子步韵另填一首《沁园春》和词在重庆各报发表。郭沫若、陈毅、王若飞的舅父黄齐先生等纷纷步原韵作《沁园春》,一时传为佳话。1949年3月,柳亚子因不满意当时的政治、物质待遇,心情郁闷,写了《感事呈毛主席》一诗,大发牢骚,暗示自己要脱离革命队伍。毛泽东接到诗后给柳亚子写了一首《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对其进行耐心的帮助。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柳亚子,亲自到他的住处看望他,使柳亚子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写了许多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诗歌。
卢仁灿下水试深浅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格言
卢仁灿(1915—2007年),福建省永定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卢仁灿参加了遵义等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第七七二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48年春,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主力为暂避蒋军33个旅的全面围攻,主动跳到外线——淮河以北地区休整,相机歼敌。在这种情况下,留下坚持斗争的部队和地方武装经常面临敌军的残酷扫荡和清剿。
夏季的一天,在大别山东南、长江以北一带活动的皖西军区一分区突接军区通报,说大批敌军正对三分区进行疯狂扫荡,要一分区部队迅速向岳西县敌人的巢穴出击,狠狠把敌人敲痛,迫使离巢之敌回救,配合三分区粉碎敌人的扫荡。接到任务,军分区政委兼地委书记卢仁灿和分区司令员孔令甫星夜率所部两千余人奔袭岳西县,指挥部队很快将敌人打退,使扫荡之敌被迫回头救巢。
见出击目的达到,卢仁灿和孔令甫下令收兵,速往回撤。但天不作美,途中突降大雨,山洪暴发。
当走到一条狭窄的山峡时,他们被一条数十米宽的汹涌山洪拦住了去路。卢仁灿和孔令甫立即派人察看洪情,寻找渡洪地点。过了一会儿,派出去的几批人员陆续回来报告:洪水深,流速急,不能过。
卢仁灿和孔令甫听了,立时焦急起来。因为久滞这里,一旦优势敌军赶到,打起来于我不利;如择道绕行,一则要减慢回撤速度,二则可能会与返巢敌军遭遇。
为避免上述被动局面出现,卢仁灿经过认真思索,毅然决定亲自下水探察,说:“我下去试试。”
司令员和周围同志担心他的安全,纷纷加以劝阻。但因卢仁灿执意坚持,只得同意。经过仔细察看,卢仁灿选择了一个地方下水试探。
只见他时而缓缓向前游动,时而停住测试水深流速。洪情察明之后,卢仁灿马上有了渡洪办法,果断地说:“这个地方水虽没过头顶,但流速较缓,我们将会水的同志组织起来,排在水中踩水拉起一根大绳子,部队就能拽着绳子渡过去。”其他领导听了,都觉这个办法好,表示完全赞同。
渡洪开始了,卢仁灿身先士卒,拖着已20个小时滴米未进的身体,排在洪峰中间,脚踩水,手拉绳,目送指战员一个接一个从面前渡过,一直坚持了一个多小时,才被后续部队派人换下来。
就这样,两千多人经几小时的连续扶绳急渡,安全顺利地闯过山洪,脱离了险境。
◎故事感悟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坚持亲自尝试,不去试一试,怎么能知道河水的深浅,怎么能明白自己的对错,怎么能找出事情的解决办法呢?做事就该实事求是、亲自实践,这样才能认清事实的本质。
◎史海撷英
日军扫荡
1943年秋,日军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秋季大扫荡,企图破坏和摧毁根据地。9月3日,日军第五十九旅团3个大队共1500余人,开始对离石东部地区和米峪镇、临县地区实施分区扫荡。经晋绥军区第三、第八军分区军民的打击,日军于16日退回离石至岚县各据点。其第八十五大队500余人在白文镇建立了临时据点。下旬,日军又以2000余人的兵力,从南、北两面扫荡兴县和保德地区,展开了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秋季扫荡。
◎文苑拾萃
大别山
大别山位于中国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处,东南西北走向。大别山西接桐柏山,东为张八岭,三者合称淮阳山。大别山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其主峰的白马尖,海拔1777米,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南。
关于大别山的名称早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至于大别山名称的由来,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较为流行的有这样几个说法。
有人说她得名于李白。相传当年李白登上了大别山最高峰白马尖(海拔1777米),观赏了南北两侧的景色,发现两侧景色截然不同,不禁赞叹道:“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大别山由此得名。
另外一个说法来源于地缘学界,据地缘文化学者考证,现在的大别山所在地在远古的时代曾是一片汪洋。大约20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这里的地面开始隆起,才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大别山。大别山脉与西部的秦岭横亘于我国中部,连绵千余千米,是中国南北水系的分水岭。由于它分开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也分开了吴国、楚国两地,从而使得南北两地的气候环境和风俗民情截然有别,所以叫做大别山。
还有一个说法带有神话色彩。据说在洪荒之世,天地浑然一体,亿万生灵被挤压在昏暗的天地之间,后来有一座山轰然升起,用它的脊梁把苍天高高撑起,从此有了天地之分,万物生灵也得以获得光明。由于这座山分出了天和地,分出了白天和黑夜,使天地有别,便取名为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