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问:不耻下问
9444800000014

第14章 以能者为师(7)

张大可见老师傅已看出底细,只好老实说了。老拳师高兴地说:“我从青年时到现在,大半辈子了,才看到你这样一个人,身怀绝技,竟又如此谦逊,令人敬佩!不过艺无止境,学海无边,一山还有一山高,学会容易学精难,我们千万不要骄傲自满呀!”

张大可在赤峰又学了五年艺,才拜别师傅回到锦州。从此,他的武艺更加高明,功夫更加精深,英名不胫而走。

◎故事感悟

张大可为了向老拳师学习武艺,隐姓埋名,虚心求教,勤学苦练。这样的品质也让他获得了高超的武艺。在当今社会也是一样,不管在什么领域,虚心求教的态度是永远值得提倡的。

◎史海撷英

八十高龄为国舞剑

抗美援朝时期,王子平为抗美援朝捐献大炮,率领全家参加义演。他以八旬高龄出国参加表演,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武术。1960年,他荣幸地随周总理访问缅甸。那年他已八十高龄,担任武术队总教练。为了表达满怀喜悦和宣传武术的心情,在仰光春山体育场炎热的阳光下,他表演了“青龙剑”,只见他身法灵活、动作连贯、剑法纯青、又跳又转,整个体育场掌声雷动。

◎文苑拾萃

弹 腿

弹腿是中国武术之一。其名称来源有三种说法:一说此拳腿法快速屈伸,故称为弹腿。一说此拳起源于山东省龙潭寺,故称潭腿。临清潭腿始创于唐末宋初五代时期,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创始人为五代后周昆仑大师。他身怀武功,擅长医道,在龙潭寺立门授徒,研练出一门偏重腿功的武技,并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命名潭腿,又称临清潭腿。一说此拳由河南谭某人所创,故名谭腿。第一种说法流传范围较广。

现代流传的有十路弹腿、十二路弹腿和六路弹腿。十路弹腿发腿与裆平;十二路弹腿发腿不过膝,又叫寸腿。弹腿有单练和对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弹腿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赵至求师行千里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咨询。——格言

赵至(约249—289),字景真,后改名浚,字允元,代郡人,寓居洛阳。善于抒发言论,鞭辟入里,有纵横家的才气。小时候在母亲督促下,从师受教。与嵇康关系密切,嵇康对他很赞赏。后向辽西占户、幽州三辟从事,以断案精确见长。太康中(285年左右),官迁至洛阳。到洛阳才知汉室灭亡,再加上他抑郁不得志,悲愤痛哭,吐血而亡。他所作《与嵇蕃书》,见称于世。

赵至出生官宦之家,到父亲这一代,家道败落。他13岁时,住在洛阳。一天,有一个县官上任,前呼后拥,十分威风。赵至和母亲俱在门旁观看,母亲说:“你的上代也不是普通老百姓,现在我们家沦落至此,生活困难,你以后能不能奋发上进,像这样光宗耀祖呢?”

赵至听了母亲的话,决心上学读书。有一次,在学校里,赵至听到父亲在外面耕田,吆喝着老牛,累得气喘吁吁。他心里很难过,就扔下书本,痛哭起来。

老师十分奇怪,问他怎么回事。赵至说:“我年龄小,不能照顾父亲。我父亲这样大年纪,还要赶牛耕田出苦力,我心里实在难过!”

老师听了,十分同情,也很惊奇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样懂道理。

14岁时,赵至曾到太学去玩,遇到著名文学家嵇康,便询问其姓名。嵇康说:“你这孩子,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打听我的姓名呢?”

赵至说:“我看您器宇非凡,不同寻常,一定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要向您求教呢!”

嵇康看他很有志气,不是一般碌碌无为的孩子,就告诉了他自己的名字。赵至听说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嵇康,非常高兴。嵇康也很喜欢这个勤学上进的孩子,于是他们成了一对好朋友。

赵至到处寻师访友,研究学问。母亲很不放心,不让他出远门。赵至装疯卖傻,偷偷逃走,但走不出三五里路常常又被母亲追回来。16岁那年,赵至游学到了邺城,又见到嵇康,跟着嵇康走了1000里路,跟着他回了家,改了名字,专心治学。后来赵至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嵇康常常评论赵至:头小而尖,瞳仁黑白分明,有大将白起的风范。赵至后来到辽西落户。幽州地方长官三次召请他做部从事,帮助州官处理公务。他善于审断疑难大案,精明审慎,为世人所称道。

◎故事感悟

试问,谁可以为了求知,不惜装疯卖傻,甚至行千里路?小赵至就能为向比自己才干高出很多的嵇康学习而做出这种举动。赵至表现出的求知的毅力和决心让我们感到敬佩,当然这都源于他谦虚好学和勤于求学的良好品质!

◎史海撷英

嵇康的音律造诣

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

◎文苑拾萃

与嵇茂齐书(节选)

赵 至

至若兰茝倾顿,桂林移植,根萌未树,牙浅弦急,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斯所以怵惕于长衢,按辔而叹息也。又北土之性,难以托根,投人夜光,鲜不按剑。今将植橘柚于玄朔,蒂华藕于修陵,表龙章于裸壤,奏《韶》舞于聋俗,固难以取贵矣。夫物不我贵,则莫之与。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飘摇远游之士,托身无人之乡,总辔遐路,则有前言之艰;悬鞍陋宇,则有后虑之戒。朝霞启晖,则身疲于遄征;太阳戢曜,则情劬于夕惕;肆目平隰,则辽廓而无睹;极听修原,则淹寂而无闻。吁其悲矣!心伤悴矣!然后乃知步骤之士,不足为贵也。

陈寿求学拜谯周

◎我们永远不要忽视不耻下问的精神之所在,也永远不要忽视启蒙老师的作用。——格言

陈寿(233—297),字承祚,四川巴西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西晋史学家。他小时候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五六岁开始读书识字,15岁时家中的藏书就全部被他读完。私塾先生翻来覆去就讲两本书,陈寿早就听腻了。

他听说西充县有个谯周先生,很有学问,便去拜师求学。

陈寿背着行李,带着干粮上路了,饿了,吃一点干粮;渴了,喝一捧江水。经过十多天的辛劳跋涉,他找到了仰慕已久的谯周办的学堂。

谯周对孔学很有研究,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古史学家。他开办的学堂在巴蜀一带最有名气,许多豪门贵族的子弟都投到他门下读书,他的学生都在20岁以上。.见陈寿前来,谯周连哄带推地说:“你太小了,我这儿不收小学生,快回家去,过几年再来吧。”

陈寿连忙施礼说:“先生,请收下我吧。别看我年岁小,我已经读完了《诗经》、《书经》、《礼记》、《春秋》,难道还不够格做您的学生吗?”

谯周出了几个题目考陈寿。陈寿对答如流。先生破格收了他。

学堂里有许多竹简、帛书,一捆捆、一卷卷堆放在角落里,从来没有人读过。陈寿却把它搬了出来。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就爬到山坡上去读书。夜深人静的时候,同学们都入睡了,他仍坐在书院的灯光下刻苦攻读。

谯周非常喜欢这个年龄最小的学生,高兴地说:“昔日仲尼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我几十个学生中出了一个陈寿,也算不枉教书一场啊!”

在先生指导下,陈寿进步很快。他精心研读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掌握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以及天文、历法、算术、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他最爱读的是那些古代的历史名著,如《尚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汉书》等。那时还没有印刷术,他就一面读,一面背,一面抄,那些精彩的段落他差不多都能背诵下来。他立志以后当一名史官,给后人留下一部史书。

五年时间一晃过去了,陈寿成了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青年。他告别老师,回到故乡,开始搜集地方史料,留心地方知名人物,编写了地方志。陈寿研究了《巴蜀耆旧传》,觉得其中有许多不足之处,补写了10篇《益都耆传》和50篇《古国志》。谯周看后,不禁赞道:“现在的陈寿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啊!”陈寿以后也做过官,为民办了不少好事。但他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是《三国志》。这部研究三国历史的经典著作,成了我国史书中的瑰宝。

◎故事感悟

就是因为谦虚求学和勤奋求教的精神鼓励着陈寿,他最终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他的老师也是功不可没,这也就是导师的引导作用。只要我们也能以这种谦虚的求学精神,在领导或老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也能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史海撷英

西晋的建立

公元263年,司马昭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立即被司马昭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文苑拾萃

送陈寿老(节选)

(宋)叶适

天台雁荡车接轸,青田又促半潮近。

冠岩带壑无俗情,秋干春荑竞时尽。

老穷望绝华轩过,其谁幽寻空薜萝。

更抽奇笔向云射,破的叠中千鴐鹅。

古今文人不多出,元祐惟四建安七。

性与天道亦得闻,伊洛寻源未为失。

阆风招手游太玄,麻头制尾中兴年。

黄金铸印肯轻佩,定把尧舜陈王前。

我家罄悬仰见斗,簸君红旗魑魅走。

密房焰短夜苦长,雪高冰深去无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