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对改革吴国的刑法制度有一套独到的见解。吴国刑罚素以残酷著称,事无巨细,动辄处以极刑,弄得人人自危。陆逊鲜明地指出,维持统治不宜单靠刑罚,刑网宜疏不宜密,惩处宜宽不宜苛。他在给孙权的上书中说:“使用严峻的法律和酷烈的刑罚,无助于帝王兴隆事业,只有惩处而没有宽恕,不是使远方归化的宏大规划。”南阳谢景对于先刑后礼的说法欣赏不已,陆逊申斥谢景说:“礼教较之刑罚更为优胜由来已久了,刘讷用繁琐的诡辩歪曲先圣的教导,完全是错误的。你现在在东宫侍奉太子,应当遵循仁义的道理,弘扬那些完美的思想和教诲。”陆逊的推崇教化、反严苛刑法主张对于当时的东吴来说无疑是盛夏的一缕清风,只可惜无论是孙权还是其残暴的后继者谁都无暇顾及。
孙权称帝后,得陇望蜀,迫切希望通过频繁的战争来扩大疆土。而此时的吴国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安抚人民、发展生产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就在这时,已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孙权仍打算派兵攻取夷州和朱崖,临行前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认为目前不宜出兵远征,劳民伤财,“治理乱世讨伐叛逆,需要部队作为威慑力量,而从事农耕种植桑麻满足衣食要求,却是人民的根本生计。战争不停,人民必然会饥寒交迫。当前,应当让军民休养生息,薄收租赋。依靠人众成事在于团结,道义可以激励勇武。这样,争战不息的黄河、渭水流域可以平定,天下也不难归于一统了。”但是执迷不悟的孙权仍一意孤行,心存侥幸地派兵出征夷州,结果得不偿失。这一事实,印证了陆逊的预言。
从孙策开始,江东政权就志在保安。孙权时,保安更成为国策。所谓匡复汉室,从一开始就是一面用作号召和借以制人的旗帜。吴蜀联盟恢复,孙权虽有平分天下之说,但始终不过是虚张声势的策略。诸葛亮屡屡遣使请孙权配合北进,孙权总是虚与委蛇,借故推托。后来孙权迫不得已亲自率军进击合肥,稍一接触便立刻鸣金收兵,其志仍在保存实力。和曹操、诸葛亮的以统一为己任相比,孙权似乎逊色不少,但这恰恰是吴国君臣的高明之处。
吴国境内居住着大量的山越人,他们居住在现今的皖南、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山区,据山为险,不纳租税,同吴国抗衡。因而,为了使山越人臣服,孙权枉费了不少心思,为此不遑外顾。陆逊提出适合时宜的高明建议,请求朝廷把山越人招募为兵,得到了孙权的应允。会稽地区有个叫潘临的山越头目,长期以来一直侵害这一带的百姓。陆逊亲率部队降服了潘临,并将其部收编,郡民中身强力壮的充当战士,病弱的补充农户。这样,深山丛林的山越人开始被迁到平原从事农业,长此以往,对于促进东南的经济发展和开发山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陆逊十分爱民、体恤民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官僚中是不多见的。每次与敌作战后,对于对方的俘虏——特别是无辜的百姓,陆逊总是以极大的热情去安置他们。凡是被生俘的,都给以安置保护,不许士兵予以侮辱。携带家属来的,让他们到收容的场所接受安置。如果是与妻子儿女离散的,立即发给衣服口粮,许其还乡。陆逊的怀柔安抚政策十分得体,许多人往往怀着向往之情结伴前来投顺。就连江夏功曹赵濯、弋阳守将裴生以及夷民首领梅颐等人,都率领自己的兵马民众归附了陆逊。
◎故事感悟
陆逊作为一位政治家,其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远见卓识令人佩服,他对于吴国制订并实施正确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针,巩固孙吴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魏、蜀、吴三国鼎立长达六十余年,而吴亡在最后,除了其他因素之外,陆逊提出的许多政治主张的施行,也应当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史海撷英
陆逊之死
陆逊晚年时期,卷入了孙权两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当中,陆逊是站在太子孙和一边的。然而,孙权听信谗言,有了废黜太子之意。陆逊则屡次上疏,向孙权陈述嫡庶之分,说:“太子正统,宜有磐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他还要求到建业当面申述自己的意见,因而得罪了孙权。
此外,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顾谭等人也多次上疏辩嫡庶之义,反对废嫡立庶。但是,孙权既不允许陆逊还都,又以亲附太子的罪名处置了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也因几次与陆逊通信,竟被下狱处死。孙权还多次派中使前去责骂陆逊,致使陆逊忧郁过度,于赤乌八年(245年)二月含恨去世。
◎文苑拾萃
陆逊赞诗
(明)罗贯中
虎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
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
武则天倡“建言十二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
武则天(624—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代,民间起义,曾出现一个女皇帝陈硕真),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年),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年),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她被立为皇后,开始参与朝政。显庆四年(660年)八月,她一手导演了摧毁长孙无忌集团的斗争,“自是政归中宫”。次年,高宗患头痛病,常以武则天代理政事。至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以后,“上每视事,则天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上元元年(674年)八月,“皇帝称天帝,皇后称天后”。不久,武则天即上书高宗,“建言十二事。”
“建言十二事”的内容为:
一、“劝农桑,薄赋徭”,即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二、“给复三辅地”,即免除长安附近之京兆、冯翊、扶风三郡(三辅)人民的赋役。
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即停止用兵,而以礼义道德感化天下。
四、“南北中尚禁浮巧”,即朝廷禁止浮华和奇技淫巧。
五、“省功费力役”,即减省工程费用,节约人力。
六、“广言路”,即广开言路,兼听纳谏。
七、“杜谗口”,即杜绝小人进谗言,迷惑皇帝,构陷他人。
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即王公以下文武百官都要学习《老子》一书。
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即父虽在,亦为母服丧三年。
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覆”,即不再取消上元元年以前已被授予勋官爵位者的资格。
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即增加八品以上京官的俸禄。
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即提拔有能力、地位低,而又长期不得升迁的官员。
上述十二事,除了第九条之外,其余十一条都是针对当时最突出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当时,国内经济形势不太好,土地兼并有所发展,农民破产逃亡者渐多,一些地方的生产开始萎缩。加上连年冬季无雪,水旱虫雹灾害引起局部饥荒,京畿关中尤甚,国家财政收入因此而锐减,所以武则天建言劝农桑,薄赋徭,给复三辅地,并禁浮华淫巧,省力役。
高宗即位以来,四方用兵,东征高丽、新罗,南击叛蛮,西讨吐蕃,往往出师不利,应接不暇,所以建言息兵。王公以下习《老子》,一方面是为了尊礼被奉为李唐先祖的李耳,另一方面也有提倡“清静无为”,不尚武力的用意。
建唐以来,朝政渐被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新士族阶层把持.他们压制庶族地主和平民,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对唐朝政权的巩固和加强也很不利。武则天等人同他们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长孙无忌一伙被赶下台,但是士族势力仍很强大。所以建言不再追覆已给告身的勋官,增加京官收入,提拔有才能的低级官员,以笼络官僚队伍,壮大自己的势力;另外建言广言路,杜谗言防止权臣阻塞言路,蒙蔽皇帝,陷害他人,从而树立良好的、正常的政治风气。
史载,武则天的建言,“帝皆下诏略施行之”,在高宗时代已产生了一定作用。武则天称帝后,继续推行改革,其中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关陇士族集团,吸引大量庶族地主参加政权等项措施,都可以说是“建言十二事”的延伸与发展。虽然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无法了解“建言十二事”各项措施的具体实施情况和直接影响,但是武则天时代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无疑与之有着必然的联系。
◎故事感悟
“建言十二事”涉及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具有政治纲领的性质。武则天能够提出这些主张,充分显示了她对社会问题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和处理能力,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史海撷英
武则天打击保守门阀贵族
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随后,她便将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个地都赶出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简直就是杀鸡儆猴。因为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也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文苑拾萃
曳鼎歌
(唐)武则天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
唐虞继踵,汤禹乘时。
天下光宅,海内雍熙。
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耶律楚材辅助定国策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契丹族。杰出政治家,蒙古帝国时期大臣。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腐朽的大金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所提的各种措施也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手下有一个善造弓箭的人,名叫常八斤,很受成吉思汗信任。他见耶律楚材受到任用,多次对人说:“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耶律楚材说:“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耶律楚材自己就是一个治天下的名“匠”,元太宗的很多治国方略,便多出自楚材之手。
成吉思汗于1227年7月在六盘山去世,1229年,耶律楚材佐助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即位为大汗,史称元太宗。耶律楚材深受太宗信用,被任命为中书令。耶律楚材佐元太宗制定了许多政治措施,其中一些成为元代的重要制度。
窝阔台即汗位不久,耶律楚材便上疏建言十八事。其中重要一条便是设地方长官管理治下百姓,使军民分治。蒙古人在征服各地的过程中,每征服一地,或以贵族管理,或由军事长官负责,或由投降的将领临时治理,因而地方政治体制非常混乱。地方军事长官都很骄横,而很多降将原来便是地方有名的军阀,社会被他们搞得民不聊生,使民众对蒙古族的统治非常不满。
因而,耶律楚材建议说:“郡县置长吏牧民,设万户总军,使势均力敌,以遏骄横。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贸易借贷官物者罪之。蒙古、回鹘、河西诸人,种地不纳税者死,监主自盗官物者死。应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报,然后行刑。贡献礼物,为害非轻,深宜禁断。”
太宗唯有贡献一事不同意,对楚材说:“彼自愿者,宜听之。”
楚材说:“蠹害之端,必由于此。”
太宗又说:“凡卿所奏,无不从者,卿不能从朕一事耶?”
元太宗虽然不同意取消贡献的做法,但对其他建议都采纳了。此后所置的行省和万户府体制大体如耶律楚材的建议设置。
蒙古军事贵族在征服战争中,以直接抢掠为取得财富的主要手段,每陷一城,都放纵将士掳掠子女玉帛,大掠而还。并且规定,功大的先抢,功小者后抢;谁先进门便在门口插上一支箭,后来的人看到门口有箭便不得进去。任何人抢夺来的财物,都要留一份给大汗。一次,成吉思汗的三个儿子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攻陷了一座城池,把所掳掠的财物和百姓私分了,没给成吉思汗留下一份,成吉思汗对这种违反规矩的行为非常气愤,不允许三人前来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