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安:安邦定国
9445100000003

第3章 保家卫国(1)

管仲(约公元前723—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周穆王的后代,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救危国

◎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

公元前672年,楚王熊畑被其弟弟熊恽所杀。熊恽自立为君,是为成王,又命其叔子元为令尹。为了将楚国的势力向中原扩展,子元遂发兵攻打郑国。齐桓公得知,约了宋、鲁两国,亲率大军前去相救。子元知道后大吃一惊,对诸将说:“如果诸侯抄了我们的后路,我们将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暗中发令,趁黑夜将全军悄悄撤回。齐、鲁、宋三国国君听说楚兵退了,遂各自回国。郑国则派遣使臣到齐国谢救援之劳。从此郑国感服齐国,不敢怀有二心。

一日,齐国国君正在商议国事,忽然有臣来报:“燕国被山戎兵侵犯,特派人来求救。”管仲说:“当今为外患的,南面是楚国,北面是山戎,西面是狄族。消除这些外患是盟主的职责,何况现在燕国派人来求救。”于是,齐桓公又一次采纳了管仲的意见,亲率大军同管仲等前去救燕。

山戎原来是北戎的一支,建国于令支。其西面是燕国,东南是齐国和鲁国。令支处于三国之间,依仗地险兵强,不臣不贡,屡次侵犯中原。听说齐侯称霸,就来侵扰燕国,想断绝燕国通往齐国之路。山戎的国君叫密卢,侵入燕国已有两个月,掳掠人口、财物无数。听说齐国来救,就解围而去。齐桓公兵到蓟门关,燕庄公出城迎接,谢齐侯远来救援。管仲说:“山戎得胜而去,如果我们退去,必然又来侵犯。不如趁机讨伐,以绝后患。”齐桓公说好,并派使臣带上大量金帛去召不附山戎的无终国,无终国便派大将虎儿斑率领2000骑兵前来助战。齐桓公赏赐了虎儿斑很多财物,让他率部作先锋。

虎儿斑率兵征战,路遇令支兵埋伏,虎儿斑死战,但寡不敌众,束手被俘。幸亏齐侯大军赶到,王子成父率军杀散令支兵,救回了他。大军东进30里,到了伏龙山,齐桓公和燕庄公在山上扎寨,王子成父和宾须吴则在山下安营,都用大车联结成城,警戒甚严。

第二天,令支国君密卢亲率数万骑兵前来挑战,一连冲击数次,都被车城阻住。中午时分,管仲在山上望见敌兵渐渐稀少,都下马躺在地上,口中谩骂不休。管仲对虎儿斑说:“将军今日可以雪耻了!”虎儿斑抖擞精神,领着本国人马,飞奔杀出。管仲已料到戎兵要用埋伏之计,遂将计就计,命王子成父和宾须无各率一军从左右两路接应,专杀伏兵。

戎兵果然中计,大败而归,损失了许多人马,逃往孤竹国去了。

齐侯攻破令支,缴获了大量马匹器杖和牛、羊、帐幕之类,救出了被掳的燕国子民。接着,齐侯又一鼓作气,率大军翻山越岭,攻占孤竹国。管仲劝齐桓公将所占两国全部给予燕国,齐桓公采纳了他的意见。燕庄公对齐桓公非常感激。齐桓公率军撤离时,燕庄公送齐桓公一直送到国界边都没停下,直到进入齐国国境五十多里,齐桓公又将这50里燕君所至之地送给燕国。燕国这次增加了方圆550里的土地,开始成为北方的大国。

齐桓公率大军回归至济水,鲁庄公在济水边设宴迎贺,齐桓公将缴获北戎之物的一半赠送给鲁国,鲁庄公非常感激。

后来,齐国又帮邢国、卫国等小国重建家园。

◎故事感悟

齐国这一系列救助危亡诸侯国而又不贪求土地的行为,使各诸侯国心悦诚服,既畏惧齐国的威势,又感服齐国的德行,齐国从此威名远振。而这一切,又都是齐桓公采纳管仲进谏意见的结果。

◎史海撷英

管仲推行粮食政策

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

这种“准平”制度,不仅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同时也间接地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也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

◎文苑拾萃

管仲纪念馆

管仲死后,被葬于山东省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牛山的北麓,这就是著名的管仲墓。

管仲纪念馆是以管仲墓为依托,以《管子》思想为基础,以管仲的生平为脉络,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在展现“天下第一相”辉煌一生的同时,也全面地展示了博大精深的《管子》思想,并综合地展示了宰相文化及历代名相对社会的贡献。

管仲纪念馆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近3000万元,分为馆区和园区。馆区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国宰相馆、管仲及《管子》思想陈列展厅(管鲍之交、桓公拜相、管仲治齐、首霸春秋、光照千古)、管仲祠、管仲墓等组成。园区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要是广场、绿地及配套设施等。

赵苞死守辽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赵苞(?—177年),字威豪。甘陵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人。东汉官吏。从兄宦官赵忠为十常侍之一,他深以为耻辱,不与往来。举孝廉。初仕州郡。熹平末,升任辽西太守。遣人迎母及妻子赴辽西,途经柳城,为鲜卑所虏,作为人质,载以进攻辽西,母亲及妻子大义凛然。他即时进战,击败鲜卑军,母、妻皆遇害。鲜卑破后,他葬母事毕,呕血而死。封鄃侯。

东汉末年,北方的鲜卑族在酋长檀石槐的统领下,逐渐强大起来,占有了匈奴故地,成为东汉的一大劲敌。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檀石槐分其地为东、中、西三部,各立大人领之。自此,不断侵扰东汉的东、西、北三边,给三边的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东汉政府于熹平六年(177年)决定征伐鲜卑,八月,东汉大军为檀石槐鲜卑军队所击败。

正是在东汉同鲜卑关系十分紧张之际,赵苞被委任为与鲜卑接壤的辽西(治所阳乐,今辽宁义县西)太守,担当起抵御鲜卑侵扰的重任。

赵苞的从兄赵忠是灵帝时著名的十常侍之一,他“深耻其门族有宦官名执”,所以断绝了与赵忠的来往。

赵苞到辽西赴任的第二年,便派人去接母亲和妻子。他的母亲和妻子走到离辽西不远的柳城(今辽宁朝阳南)时,遇到了前来侵扰东汉的鲜卑军队约万余人。鲜卑军当即劫持了赵苞的母亲和妻子,鲜卑贵族知道她们是辽西太守赵苞的母亲和妻子之后,非常高兴,认为只要把她们作为人质,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辽西。于是便带着赵苞的母亲和妻子向辽西进发。

赵苞得到鲜卑军队来攻打辽西的消息后,便率步骑两万,与鲜卑对阵。鲜卑则将他的母亲推到阵前。赵苞见到母亲在敌人手中,悲愤地哭着对母亲说道:“做儿子的没有礼貌,本来想以自己微薄的俸禄朝夕侍养母亲,不想反而给母亲带来了大祸。”赵苞还说:“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

深明大义的母亲遥相勉励赵苞以忠义,她呼着赵苞的字说:“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在母亲的鼓励下,赵苞含愤向鲜卑发动进攻,打败了敌人。但是,他的母亲和妻子都被敌人杀害了。

赵苞收敛了母亲和妻子的尸体,向汉灵帝请求回家安葬。汉灵帝派使者前往吊慰,并封赵苞为邻侯。赵苞把母亲安葬之后,认为自己虽然忠于国家,但是用母亲的被害来保全自己的大节大义,在孝上是不足的。他为母亲的牺牲十分难过,不久便呕血而死。

◎故事感悟

赵苞母子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行为,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人们对赵苞母子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史海撷英

赵苞升太守

东汉时期,读书人要想当官的正当途径,就是由州郡按限额举荐孝廉和茂才(即秀才,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赵苞就是被举荐为孝廉的。孝是孝行有名,廉是清正廉洁。

赵苞被举荐后,朝廷派他为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东北)的县令。赵苞任职三年,政教清明,百姓爱戴,经州郡向朝廷报告他的政绩,赵苞于熹平六年(177年)升任辽西郡太守。

◎文苑拾萃

满江红·赵苞颂

佚 名

汉室危倾,鲜卑犯、涂炭中原。

勇威豪、横空出世,玉柱擎天。

临危受命戍边关,浴血沙场丧敌胆。

胡虏怯,辽西筑雄关,黎民安。

骑射善,谋略玄;经纬术,世家传。

举孝廉入仕、披肝沥胆。

烽火硝烟兵百万,旌旗摇动奇功建。

亲罹难,泣血全忠孝,千古赞。

唐太宗败强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隋末,李世民协助父亲李渊于太原(今属山西)起兵,夺取天下,建立唐朝,功高盖世,被封为秦王。由于不是嫡长子,不能继承大统,以至酿成兄弟喋血的惨案。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为争夺皇位继承权,秦王李世民同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在玄武门兵刃相见,演出了一场骨肉相残的武剧,李世民杀死了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当天,唐高祖下诏“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初七,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初八传位太子。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

唐太宗刚即位不久,便发生了突厥侵扰、直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的严重事件。李渊起兵之初,向突厥称臣求助。突厥拥兵百万,其军事势力是中原各军事集团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当时北方各军事集团都臣服于突厥。唐朝建立后,渐次削平群雄,即将实现全国的统一。突厥却在其中作梗,支持反唐势力,阻挠唐朝的统一事业,并多次与唐朝发生冲突。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率大军侵扰关中,唐高祖面对强大的突厥军队,竟准备弃长安,迁都南方以避之。

这一次,颉利可汗得知唐朝刚刚发生“玄武门之变”,认为唐朝内部不稳,正是侵扰和攻击唐朝的极好时机,便约同突利可汗率兵十余万南下。八月十九日,突厥兵犯泾州(今甘肃泾川北),二十日攻至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离京城只有一百五十余里,长安戒严。二十四日,突厥又攻高陵(今属陕西)。二十六日,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在长安附近的泾阳(今属陕西)击败突厥兵,斩杀千余人。但是,并未使突厥军队停止进攻,颉利可汗仍然率大军向长安进发。二十八日,颉利可汗率部到达长安北之渭水便桥,长安形势万分紧急。

颉利可汗到达渭水便桥之后,当天便派心腹将领执失思力入大唐朝廷,名为入朝,实为观察唐朝虚实,同时,极力张扬突厥兵势强大。执失思力见了唐太宗,虚张声势地说:“颉利与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唐太宗当即责备道:“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执失思力恐惧求饶。在大臣劝阻下,唐太宗囚禁了执失思力。

这天,唐太宗便亲自出玄武门去会见颉利可汗。唐太宗只带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到渭水边,同颉利可汗隔水而语。唐太宗义正辞严地责备颉利可汗违背和约。突厥士兵见到唐太宗亲自出来,都很惊奇,而年轻英武的唐太宗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毫无惧色,便都下马罗拜。说话之间,唐朝各路人马纷纷来到渭水之滨。唐军军容严整,旌旗遍野。颉利可汗见唐太宗单骑来会,已很吃惊,现又见到威武严整的唐军,自己派出的使臣执失思力也被囚禁不归,不禁有些胆怯起来了。

唐太宗见各路军队已到,便挥麾让各军后退布阵,自己仍单独留下同颉利对语。左仆射萧瑀怕唐太宗不安全,就在马前劝谏,不让唐太宗单独留下。唐太宗便对萧瑀说,“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唐太宗根据对敌我双方力量和战略的分析,定下了自己的策略。

唐太宗的战略果然见效了。当天,颉利可汗见唐太宗对自己兴师动众前来并不当一回事,居然敢单骑赴会;又见唐军军容严整,认为唐已有准备,交战不一定能胜,于是便向唐朝请和,唐太宗当下便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