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诚,诚实无欺
9447500000013

第13章 诚实做人,诚实做事(5)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瞿秋白的自知之明

◎尽诚可以决嫌疑。——《刘禹锡集》

瞿秋白(1899—1935年),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29岁时,就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他的文章写得十分漂亮,很有激情。他口才流利,讲话富有激情,不用讲稿,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他喜欢讲真话,对自己的缺点有自知之明,从不掩盖错误。

在上海时,瞿秋白经常拜访过鲁迅先生,一起谈论国家大事,讨论写文章。鲁迅常常称赞瞿秋白文章写得好,表示要向他学习。而瞿秋白则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使鲁迅感到惊讶!

瞿秋白诚实地和鲁迅说:“搞农民运动,我不如湖南的毛泽东、广东的彭湃;搞工人运动,我不如广东的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运动,我不如湖南的贺龙、广东的叶挺。他们才是专家,是共产党的栋梁,我只不过是一个书生罢了。”

瞿秋白敢于在人们面前讲自己的不足,让他的一个同学知道了,那个同学对他说:“你现在是共产党的负责人了,谦虚也不能这样过分,今后谁听你的指挥呢?”

瞿秋白听后,对这个同学说:“你知道共产党最讲的是什么呢?就是实事求是。我在农运、工运、军事等方面确实是比不上他们呀。如果违背了这一点,说我是一个完人,那反而让大家不信任我了。”

“你能写一手好文章呀。”同学辩解地说。

“会写好文章,不能说我什么都会,这恰恰说明我是一个书生,还有书生气……”瞿秋白严厉地解剖自己。

在一次报告会上,瞿秋白给学员讲完课,走下来时,学员们围住他,都说他讲马克思主义清楚明白透彻。这时,有一个友人也笑嘻嘻地走到他面前,说:“你在上面讲,我在台下听,你讲的报告很好。我觉得你在宣传马列主义方面,还是很有权威的。”

瞿秋白停住脚步,看了友人一眼,又看了看大家,想了想说:“说到宣传马列主义,我比李大钊、陈独秀等差远了。早在五四时期,他们就大声疾呼地宣传改造中国,必须采取马列主义,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搞无产阶级专政。而我,当时还没有真正接受马列主义呢!”说完,头也不回地朝前走去。

◎故事感悟

瞿秋白不说假话,敢于在别人面前剖析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襟怀坦白、忠诚老实的高贵品质,堪称实践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早期楷模。

◎史海撷英

瞿秋白与鲁迅的交往

瞿秋白与鲁迅之间有着很深的交情。战争时期,瞿秋白曾到鲁迅家中避难,鲁迅将瞿秋白看作是自己的知己,曾写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一联赠予瞿秋白。而瞿秋白也写过《〈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杂文创作作了中肯的评价。

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多方托人营救,但未能如愿。瞿秋白被杀害后,鲁迅叹息良久,说过:“瞿若不死,译这种书(指《死魂灵》)是极相宜的,即此一端,即是判杀人者为罪大恶极。”并带病编校了瞿秋白的遗著《海上述林》。

◎文苑拾萃

江南第一燕

(近代)瞿秋白

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红梅阁

(近代)瞿秋白

出其东门外,相将访红梅。

春意枝头闹,雪花满树开。

道人煨古拙,烟湿舞徘徊。

此中有至境,一一入寒杯。

坐久不觉晚,瘦鹤竹边回。

王稼祥实事求是的回答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

王稼祥(1906—1974年),安徽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1937年初,斯大林和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在莫斯科接见了四名中国客人,其中有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同志,王明也参加了。王稼祥是在苏区反“围剿”时腹部负重伤,长征到陕北后身体虚弱,中央决定让他到苏联医治修养来的。

接见时,斯大林先朝王稼祥看了一眼,第一句话就亲切地问:“你是从中国来莫斯科的王稼祥同志吗?”

王稼祥尊敬地点头回答说:“是。”

斯大林又问:“共产党与国民党蒋介石斗争了十几年,经过长征到了陕北根据地,这是件可喜的历史事件。现在有多少军队?”

王稼祥认真地回答说:“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红军遭到严重创伤后仍然坚持到了陕北,现在仅剩下3万多人了。”

当斯大林听后沉思的时候,王明插嘴说:“还有30多万人。”

王稼祥听了,心中很生气。他十分清楚,正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使红军由30多万人减少到3万多人。王明的回答,不仅是弄虚作假,而且是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罪责。于是,他当即毫不客气地纠正说:“斯大林同志,是3万多,不是30多万!”

斯大林发现他俩的回答不一样,当然他是相信王稼祥的回答,于是对大家说了下面一段话:“我们共产党人,应该重视的是战士,是真正的战士,首先需要的是能打仗的勇敢的战士,而不是吃粮食的人。”斯大林的话,对王稼祥是个教育和鼓舞,对王明却是一个委婉的批评。

◎故事感悟

王稼祥在斯大林面前坦诚的回答得到了斯大林的肯定,说明诚实是没有国界的,谁都喜欢诚实的人。王稼祥作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所具备的诚实、勇敢的品质永远激励着我们。

◎史海撷英

关键的一票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就是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一开始,就出现了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一种观点博古在会上作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片面强调失败的原因是客观上敌人力量强大,我们“不可能粉碎这次‘围剿’”;另一种观点则是毛泽东用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以敌强我弱的客观因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观点。

在这关键时刻,王稼祥紧接着发言。他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严厉地批判了李德和博古的军事指挥失误。王稼祥还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从仲裁的角度驳斥了“左”倾领导人试图推卸责任的辩护之辞,使正确意见以绝对优势占了上风,压倒了“左”倾人物一贯狂妄自大的气焰。

会议最后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的结果,也体现了王稼祥所倡议的两项内容:一是撤销李德中央军事顾问的职权,取消了李德和博古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二是在党中央领导机构中,毛泽东进入了中央政治局并任常委。

◎文苑拾萃

王稼祥纪念园

王稼祥纪念园坐落在安徽省芜湖市十一中校园内一座风景秀丽的狮子山上,西临长江,东望赭山。

纪念园始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纪念园由王稼祥铜像、纪念碑、事迹陈列室、藏书室等部分组成,其中王稼祥事迹陈列室分为五个展厅,详细地介绍了王稼祥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贡献和丰功伟绩。

纪念园还收集并陈列了王稼祥的信件和文章等96件,照片189帧,珍贵遗物43件,书籍1000余册和“吉姆”轿车一辆。

“只要多打粮,砍头我去”

◎古今天下,唯至诚者感人深。——李存

陈庭元(1925—2007年),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革命工作。1994年6月,离职休养。陈庭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安徽省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三届、第六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在4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陈庭元同志在不同的岗位上辛勤忘我地工作,为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79年春节的一天,上任一年多的安徽省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又来到以往全县最穷的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检查工作,可映入眼帘的竟是一幅令他目瞪口呆的景象:田间一垄垄麦苗、油菜、花生秧,在融化的春雪的滋润下,一片翠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村里所有的劳力,几乎都在地里埋头干活,没有一个闲聊、打闹的。是什么魔法使小岗生产队突然变了样?

陈庭元忙向正在地里干活的群众打听:“大嫂,今年小岗生产队的农作物咋长得这么好啊?”

以往见了县委书记都是有说有笑的群众,这次听了他的问话,竟支支吾吾,不愿回答。陈庭元觉得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便立刻去找小岗生产队的队长严宏昌。严宏昌明白县委书记的来意,知道隐瞒也没有用,就直截了当地说:“这都是‘包干到户’的结果,估计一季收成就能超过全队两年的总产量。您一定得支持我们呀!”

这时,在地里干活的群众也都围了上来,纷纷向陈庭元要求着:“这都是大伙的主意,您可不能处分队长啊!”“您一定得支持我们啊!”

看着群众一双双期待的眼睛,听着他们一声声满怀希望的话语,陈庭元心里像开了锅:“前一段,自己在马湖公社搞‘联产到组’的试点,许多人就说这是‘复辟’、‘倒退’;现在小岗生产队,又要自己表态支持他们搞‘包干到户’,这可是在中国大地上破天荒的大事,弄不好就要丢官丢职,风险太大了。然而,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又是全县53万百姓的‘父母官’,使群众过上好日子,不就是我的使命吗?”

想到这,陈庭元那股历次运动都整不掉的“冲”劲又上来了,他异常坚定地对严宏昌说:“只要能增产,我先批准你干它三年,最后让事实来说话。错了,担子我担,砍头我去!”

“那公社扣我们的种子和化肥怎么办?”严宏昌又问陈庭元。

“全部给你们,只要我没被撤职,他们还是会听我的。”陈庭元十分肯定地说。

陈庭元支持“包干到户”的消息,立刻在凤阳县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家大报头版头条发表“读者来信”,批评这种“大包干”的做法;中央某部门的一位领导看到“内参”反映的情况后,也托人带信要与陈庭元当面辩论;而全县的各级干部更是议论纷纷,各执己见。

为了统一思想,在凤阳县全面推行“包干到户”,陈庭元组织召开了一次全县三级干部的辩论大会。会议刚一开始,就有一个队的干部流着眼泪说:“毛主席搞了几十年,我们不能一夜之间就把地全部分掉。”

这个干部的话音刚落,另有一个干部站起来发表反对意见:“我们不能总抱着过去的东西不放,搞‘包干到户’,农民高兴,省委书记不是也支持吗?”

“可是中央又没有发文件?”

“我们搞改革,最重要的是要看实践。”

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这时,陈庭元站起来说:“刚才那位干部的话是正确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家可以想一想,两年前的凤阳县,那是全国出了名的‘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讨饭县’。后来,我们在全县推广了马湖公社的‘联产到组’的试点经验,全县开始逐渐富起来。如今,小岗生产队又搞起了‘包干到户’,今年的收成将比马湖公社还强好多,这不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吗?”

最后,陈庭元说:“不论哪种形式,搞了就搞了,不能再翻烧饼,三翻两不翻的,就要煳了。还是那句老话,只要地里能多打粮食,砍头我去!”

这次辩论会之后,在陈庭元的坚持倡导下,凤阳县第一个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了农业生产“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几年之后,该县的粮食产量就翻了几倍,成了丰衣足食的安乐乡。而他们的改革经验,也有力地影响和推动了全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