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诚,诚实无欺
9447500000014

第14章 诚实做人,诚实做事(6)

◎故事感悟

陈庭元不顾自己的“乌纱帽”,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推行“包干到户”,为劳苦大众谋求福祉。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正直、诚实、爱民的好干部形象。

◎史海撷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举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钩,这也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文苑拾萃

中都文化

在历史上,安徽省凤阳向来有“帝王之乡”、“明皇故里”的美称。建国后,凤阳又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大包干”的发源地,是“改革之乡”。

凤阳的古今故事众说纷纭,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明太祖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就在凤阳营造了中国第一都城——“大明中都皇城”,成为后来南京、北京故宫的蓝本。目前,遗留的明中都皇故城、皇陵、鼓楼、龙兴寺等大量遗址、遗迹都已被列为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阳的民间文化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具有“东方芭蕾”称誉的“凤阳花鼓”,1955年应邀赴北京为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奖,现如今已成为电视、文艺演出节目中的亮点。“凤画”工艺独特,色彩丰富,寓意深刻,不仅是上乘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品,更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珍贵礼品。

陶铸从实际出发,纠正错误

◎圣,诚而已矣。——周敦颐

陶铸(1908—1969年),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人民群众熟悉和爱戴的革命前辈。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广东省也刮起了“共产风”和瞎指挥风,给农业生产、农村秩序和农民生活都带来了很大损害和困难。面对这越来越明显的问题,当时的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也和大家一样,逐渐地看清了它的严重性。

这时,陶铸同志果断地认为:不能再这样干了!他说:“我们的生产底子还很薄,产品就那么多,空喊过渡,就像一碗水倒来倒去,只能把水倒洒了,把人心倒散了。”

人民生活中存在的严重困难,使他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一样,非常沉重。1959年四五月间,在汕头举行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陶铸同志以《总路线与工作方法》为题总结了教训。他检查了头脑发热,搞高度密植、高估产、高征购,“放开肚皮吃三餐干饭”,反瞒产,“大炼钢铁”以及刮“共产风”等错误,主动承担了责任,对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采取了紧急措施,消灭了许多隐患。他还多次在干部会议、群众大会上作自我批评。

在湖安县召开的干部、群众大会上,陶铸同志说:“我到这里来是向全县人民做检讨的。我头脑发热,使群众饿了肚子,干部受了委屈。我们要共同吸取教训,今后不要再搞浮夸,要靠实事求是吃饭。”

陶铸同志从实际出发,深刻地检查缺点,纠正错误,使广东省比较快地克服了困难。

◎故事感悟

陶铸同志能够在盲目跟风的大环境中认清形势,诚恳地指出大生产带来的人力、物力浪费,从实际出发,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其作风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史海撷英

陶铸第三次回衡阳视察

1964年,陶铸第三次回湖南省衡阳视察。当时,正是国民经济刚刚度过三年困难后的调整恢复期。在衡阳的4天的时间里,陶铸深入到建湘机械厂、江南药械厂等厂矿实地考察。还特地两次实地察看了城北的青草桥、石鼓山、朱陵洞和城南的回雁峰等,一再对随行的衡阳市委领导说:这些名胜古迹都是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要结合城市建设把它们好好修复起来。他还别具匠心地勾画了开辟石鼓、雁峰公园的轮廓。

为了帮助衡阳搞好城市建设,陶铸还特地要求广州市的两位城建总工程师留在衡阳工作一段时间,具体主持几个项目的设计。在他们的帮助下,到该年年底,石鼓书院、回雁峰两处公园工程已完成,同时,陶铸将自己的散文《松树的风格》刻在回雁峰岩石上,为回雁峰景区增添了光辉和文化内涵。

◎文苑拾萃

《松树的风格》节选

陶 铸

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一点,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现在把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我对松树怀有敬畏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

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王季思诚实做事、真诚待人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同仁堂药店

王季思(1906—1996年),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专家之一,原名王起,字季思,笔名小米、之操、梦甘、在陈、齐人,祖籍浙江温州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堡。

王季思曾任中山大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1986年,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从治学、待人和对己等几个方面,王季思都体现出一个“诚”字,给后人作出了表率。王教授常说:“当教师,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文过饰非。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这表明你在进步,也可以让学生懂得应该诚以任事,诚以待人。”王季思教授不但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王季思教授就以《西厢记》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突破口。《西厢记》语言清丽,使人读来满口生香,如“萤窗雪案”、“书剑飘零”等词句都充满诗意。可是,正是它那文采本色兼具的语言,夹杂着大量的典故和元代的方言俗语,阻碍着人们理解它每字每句的准确含义。于是王教授就参照先人的考据和训诂,以严谨的态度注释《西厢记》。

王季思注意掌握第一手资料,几乎阅遍了元人的散曲和杂剧,写了大量的札记和资料卡片,细心地与话本散曲及同时代的杂剧的例句排勘比较,纠正了前人许多注家的臆断,给予了确切的解释。他在注释《西厢记》及《元曲选》等所做的各种各样的资料卡片共已有三、四箱。可见他治学是何等诚直严谨。当他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出版了《西厢五剧注》时,引起了学术界强烈的反响。曾有人写诗嘲笑他“不爱六经爱五剧”。其实这正表明王教授独具慧眼,认识元代散曲杂剧这种优秀文化遗产的宝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