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9448800000018

第18章 秉公之心,为国为民(2)

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

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

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

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

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薛允升秉公护法斩太监

◎唯公心而后可以有国,惟公心可以有家,唯公心可以有身。——袁淮《袁子正书》

薛允升(1820—1901年),字克猷,号云阶,陕西长安县(今属西安市)马务村人。薛允升进士出身,历任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署漕运总督、刑部右侍郎、刑部尚书等职,是晚清著名的法律学家,公正廉直的大臣。主要著作有《读例存疑》、《汉律辑存》、《唐明律合编》、《薛大司寇遗集》。

薛允升凭办事干练,善断疑难案件,所以步步升迁。他在秋审处和任侍郎时,平反昭雪了大量冤案,拯救了很多被地方官论死的无辜良民。薛允升身为掌刑之官,不仅熟悉法律,善剖疑案,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秉公护法,不徇私情,又生性和善,不会摆官架子,审囚时也不靠法官的威仪,不用刑讯逼供。当时人们议论说:薛允升提审囚犯时,就好像老太婆与伙伴们叙家常一样,法官不像法官,囚犯也不像囚犯,以至于犯人敢于大胆地向他吐露真情。这也是他办案不冤枉好人的一个原因。他平反的冤案不计其数,因此,他的声望日益增高。

清朝末期,政治黑暗,贿赂公行,清廉衙门很少。薛允升主持刑部后,首先整饬衙风。他选贤任能,并定立衙规,严禁受贿、徇私情事,属员有违犯者,严究不赦。因此,在他的任期内,刑部衙风是最好的。

薛允升秉公执法,最突出的一个案例,就是处理“太监拒捕杀人案”。

光绪二十二年四月间,太监李苌材、张寿山、阎葆维等一伙人到北京大栅栏庆和戏院看戏时,因与别人争座位发生口角,竟仗势横行,打散群众,砸毁剧院的柜房。中城练勇局的队长赵云起带人来弹压时,他们竟挥刀舞杖,李苌材砍伤了兵勇刘文生等二人,张寿山杀死了队长赵云起。这一事件发生在公共场所,一时间北京城里尽人皆知,民怨沸腾。朝廷究竟会怎样处理此事,市民们都在拭目以待。

光绪皇帝闻知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降旨刑部“从严议处”。薛允升时任刑部尚书,他查清事件始末,按照清朝的法律,拟就了对李苌材、张寿山等人分别处以斩首和流放边疆的判决,呈奏皇帝待批。不料太监总管李莲英为袒护其同类,请薛允升手下留情,并请慈禧太后出面从中阻挠。

薛允升为了严惩凶顽,申张正义,平息民忿,不顾个人安危,严词拒绝了说情的要员,并亲笔给皇帝写奏章说:“太监杀人一案,臣部巳按皇上‘从严议处’的旨意,拟定了判决书呈奏待批。现在却又降旨,要按‘伤人致死’条款从轻议处。臣部是问刑衙门,只知道查清案情,依法判刑,维护大清法律的尊严。太监杀练勇局赵云起,分明是拒捕杀人,根本不是一般的打架斗欧伤人致死,怎么能按‘伤人致死’定罪呢?更何况太监与平民不同,百姓们都知道我朝宫中家法甚严,太监犯法,从来都是加倍治罪。若违背法律,从轻惩处,百姓们不知道这是皇上的意思,还以为是刑部有意放纵恶徒。假如皇上认为宫廷里的不法分子应该肃清,太监犯法不宜宽容的话,就请按照刑部原拟的判决书批准执行。如果皇上想法外施仁,那就请皇上自行决定,愿意怎么批就怎么批吧!臣的刑部是不能背离朝廷的法律而改变原判的。”

这一奏章,句句有理,字字逼人,连慈禧太后也觉得无由再说,皇帝也只好批准将张寿山立斩,其余从轻分别法办。

就因为这件事,慈禧太后和李莲英都非常恼恨,竟唆使别人诬告薛允升有贪赃枉法的行为。但经吏部一查,薛允升为官两袖清风,所告事情全是假的。后来,薛允升有个远在天津的侄子薛济有些不法行为,慈禧等竟以薛允升“不知避嫌”为借口,罢去他尚书的职务,降了三级,调到宗人府当了一个小小的府丞(管祭祀的小官)。光绪二十四年,薛允升忿然辞官,回到长安家乡为民,达三年之久。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皇帝都逃亡到西安。这年的年末,刑部尚书赵舒翘被革职并判“斩监候”(死缓)时,又把薛允升召回任刑部尚书。这时,薛允升已经81岁。次年,薛允升在随驾返回北京途中,病死于河南。

◎故事感悟

薛允升秉公护法,不惧慈禧太后的淫威。虽然遭致了报复和磨难,但是他执法如山的精神却给后人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史海撷英

薛允升精通律法

薛允升出生于平民家庭,父亲薛丰泰是个循规守正的读书人。薛允升自幼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20岁乡试中举,清咸丰六年(1856年)及进士第。居官41年中,薛允升除了出任过江西饶如州知府、四川龙茂道、山西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和任京官礼、兵、工部侍郎等,总共不到10年外,其余的30多年都是在刑部任职,官至刑部尚书。

薛允升初在刑部任主事时,不久便调至秋审处坐办(专营审核各省所报死刑犯人案件的官员),又调律例馆(刑部里专门研究和解释正法和补充条例的部门)。他深知刑律之事关系民命,责任重大,要做到不放纵罪犯,不冤枉无辜,不仅要精通法律,还要善于剖析案情。因此,薛允升一到刑部,就悉心研究囚牢、刑律问题,上自《春秋》,下至历代法典,乃至前人办案的各种专著等等,他无不披阅,因此也成为一名法律知识丰富、精明强干的法律专家。他任刑部中、下级官员时,同僚中每有疑难问题,都愿向他询问,他都能完满地给以解答。他所拟定的文稿,别人便难以改动一字,即便是刑部的长官,也多是画诺而已。

◎文苑拾萃

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谁肯栽培木一章,黄泥亭子白茅堂。

新蒲新柳三年大,便与儿孙作屋梁。

宋太祖严禁官吏经商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名人名言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汉族,涿州(今河北)人,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出身军人家庭,高祖赵朓,祖父赵敬,赵弘殷次子。公元948年,赵匡胤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周世宗柴荣死后,恭帝即位。建隆元年(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使农业得到发展。他提倡重文轻武,使文化得到发展。他偏重防内,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作为政治家的宋太祖深知官吏经商有三害:一是势必分散精力,难于勤政;二是易于凭借特权,欺行霸市;三是热衷追钱逐利,导致腐败。

宋太祖为了消除诸多隐患,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特诏令各地官吏一律不准经商,违者严惩。然而许多官吏依然凭借职权,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经商活动,非法牟取暴利。

宋太祖发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十分恼火,于是,对全国官吏进行了一次调查。之后,对有确凿证据的经商官吏,进行了严肃处理:

琼州知州仁俊倒卖盐铁,受到降职处分,贬为平凉县令。

澧州刺史白仝诏与人合资,进行经商活动,削职为民。

兵部尚书曹匪躬,贩运了紧俏物资,被处以死刑,弃尸暴市。

宰相赵普开邸店营利,也不因为他曾策划“陈桥兵变”帮自己夺取皇位而宽恕,连同包庇受贿一事一起问罪,解除宰相职务。

宋太祖令行禁止,严惩经商官吏,杜绝了官吏欺行霸市、追钱逐利现象,使官吏勤于政事,促进了宋朝经济文化的发展。

◎故事感悟

宋太祖深刻地认识到为官者经商的后果,于是从源头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事实证明,宋太祖是一位为百姓干实事的一代明君。他这种始终站在百姓立场的做法令后人敬重。

◎史海撷英

审官院

审官院是一种官署名。最早设置于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是宋代主管中下级文官考课铨注的机构。其实早在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宋朝廷就设置了差遣院,负责少卿、监以下的考课、注授差遣等事务。到了淳化三年(992年),又设置了磨勘京朝官院,次年改称为审官院,并将以前的差遣院并入到审官院内,掌考校京朝官殿,分拟内外任使。神官元年设知审官院两人,以侍御史知杂事以上充任。到了熙宁三年(1070年),审官院又改称为审官东院,同时还设立了审官西院,负责原由枢密院管理的中高级武臣考课选任。元丰年间,对审官院又进行了改制,废除了审官东、西院,其权归为尚书省吏部。金承安四年(1199年)至大安二年(1210年),也曾一度对审官院进行了改制,掌奏驳任用官员不当等问题。

李通秉公办案

◎真理本身是正义,离了上帝,人也无所谓正义。——名人名言

赵俨(170—245年),字伯然,颍川郡阳翟县人(今河南禹县),三国时期魏国大臣,杰出的政治军事活动家。投奔曹操之后赵俨历任郎陵县令、司空府掾属、主薄、都督护军等职。曹丕继位之后,赵俨历任侍中、驸马都尉、河东太守、典农中郎将、度支中郎将、尚书,封关内侯、宜土亭侯。魏明帝继位之后,又出任大司马府军师、大司农、征蜀将军、征西将军、骠骑将军、司空等职。死后谥号穆侯。

李通,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阳西北)人,东汉末年,与同郡陈恭起兵于朗陵(今河南确山县)。汉献帝建安初年,李通率部到许昌归附曹操,因作战有功被封为建功侯,并做汝南郡阳安都尉,执掌一郡的军事大权。

李通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居功自傲,更不徇私枉法,受到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李通听说妻子的伯父在汝南郡所辖的郎陵县犯了法,刚正不阿的郎陵长赵俨为了严肃国法,不因罪犯是自己顶头上司的亲戚而加以宽容,而是公事公办,立即把罪犯抓了起来,并依法判了死刑。

李通正在为赵俨为民除害高兴时,他的妻子哭哭啼啼来找李通,苦苦哀求李通想办法营救她的伯父。李通不肯答应,她劝道:“逮捕判刑的权力虽在县里,但生杀大权却由郡里掌握,只要你说句话,不予批准,伯父就不会被杀掉。你就救救他吧。”妻子说着,声泪俱下。

不管妻子怎样哭求,李通一点也不动心,说什么也不答应。他严肃地劝妻子说:“我正和曹丞相打天下,怎能以私废公呢?你伯父犯了法,理应依法处死。我身为一郡都尉,必须秉公办事、公平执法、为国尽力,不能置国法于不顾!不管你怎么说,我绝不会干徇私枉法的事!”

不久,李通妻子的伯父按赵俨的判决,依法斩首了。

李通不仅没有怨恨赵俨,反而十分敬佩他,夸他忠于职守,执法不阿,说他是做大事的人。后来,李通还请赵俨喝酒,和他交了朋友。

曹操见李通为人耿直,大公无私,十分器重他,不久便提升他为汝南太守,改封都亭侯。

◎故事感悟

李通大义灭亲,涉及自己亲属,他不但不生气,反而予以大力支持赵俨。赵俨秉公办案,公正无私,两人大公无私的精神也为世人传为佳话。

◎史海撷英

侍中

侍中是古代的一种职官名。始置于秦,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汉时期,沿置了秦代的称谓,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为侍中平时都侍从在皇帝的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所以也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朝以后,侍中曾相当于宰相。隋朝时,改称为纳言,又称侍内。唐代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为宰相之职。到了北宋时期依然沿用该称谓,南宋时废止。

赵广汉不顾权贵除杜建

◎人只有一个公私,天下只有一个邪正。——朱熹

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赵广汉是一代名臣,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都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汉书》说:“广汉为人强力,天性慧于孝职。”他嫉恶如仇,以强有力的手腕治理地方治安,处置豪门权贵,深受百姓爱戴。

西汉时期,刚刚从京辅都尉升为守京兆尹的赵广汉就碰到了一件挠头的事——处理杜建一案。

杜建是赵广汉手下的一名中层官员,但资格颇老,也很有些根基,为人一向蛮横霸道。汉昭帝在世时,他参加了昭帝陵墓(今陕西成阳市西北)的预建工作,成了监造平陵的官员。

建造平陵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杜建认准这是个发财的机会,便指使门客从中非法牟取暴利。赵广汉掌握了这一情况后,先是警告杜建悬崖勒马。但杜建认为自己的关系盘根错节,赵广汉根本动不了他,于是当面唯唯诺诺,背后却依然为所欲为,根本不把赵的话放在耳里。

赵广汉见规劝无效,就决定将杜建正式逮捕归案。这下却招来了大麻烦,杜建的人还没押到牢里呢,为他说情的人就踏破了门槛。其中有宫廷里的太监,有名门豪绅,也不乏各层的官员。赵广汉知道,杜建不是一般的人物,处置他会有很大的阻力。但得罪人是小事,维护国家的法纪是大事,他不给来求情人留一点面子。杜家的族人和门客不由得恼羞成怒,便密谋把杜建从牢里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