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9448800000019

第19章 秉公之心,为国为民(3)

就在他们图谋不轨之时,赵广汉已通过内线掌握了他们的动机。于是,他先派出一名手下官吏去警告那些主谋者,如果敢这么干,就都将依法把你们灭门!这一招果然奏效,那些密谋者们都消停下来了。接着,赵广汉又在证据确凿、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命令狱吏将杜建斩首弃市。事已至此,也就再没有人敢为杜建说话了。京城的百姓都交口称赞这件案子办得好。

处置杜建一案,充分显示了赵广汉的一身正气,不畏权势。他在果断和严厉办案的同时,也很注意方法和谋略,因为这样棘手的大案,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其时,皇室的内部发生了重大的变动,年仅21岁的昭帝病死,大将军霍光等大臣尊立年仅18岁的刘询为帝,这就是汉宣帝。作为守京兆尹的赵广汉,因推立宣帝参与决策有功,得到了宣帝的封赏,成为当时赐爵关内侯八人中的一名。宣帝登基的第一年(公元前73年),赵广汉就被调往颍川郡担任太守。

颍水郡治所大致在今河南省范围,因境内有颍水而得名,阳翟为郡治所,因赵广汉曾做过阳翟的县令,对那里的情况较熟悉。颍川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一位政绩优良、作风凌厉的官员前去治理整顿,赵广汉无疑是一位合适的人选。

赵广汉初到颍川任上,发现不少问题:豪族大姓通婚,势力交结庞大;官员也有与地方富豪结为朋党的,社会乌烟瘴气。恶名昭著的原氏、褚氏两大家族更是结为姻亲,蓄养门客,横行乡里,胡作非为。颍川郡的这些豪门大族在汉武帝时就已经出现了,他们通过大量兼并土地来使家族得以发展兴旺,而这些地方势力的扩张也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兵役和税赋。

赵广汉到颍川的几个月内,经过明察暗访,搞清了本郡豪门大族的基本情况。擒贼先擒王,他首先逮捕了原氏、褚氏两大家族中作恶多端的头领,并在公布了他们的罪状后,立即斩首。赵广汉不畏强暴,诛杀原、褚首恶,震惊全郡。

在办理原、褚大案的同时,赵广汉也在着手准备解决富豪、官吏拉帮结派的问题。这些人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互立山头,广养门客,各自形成了一股恶势力,既互相倾轧,又联手对抗,不但败坏风气,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实施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赵广汉采取一些非常措施:首先叫手下人设置竹筒,类似现在的保密信筒,专门接受告发的信件,这样便于知情者的检举揭发。在收到告发信以后,一经核实,便依法治罪。同时,他故意隐去揭发者的姓名,而说成是某某豪门大姓子弟所告发,引发他们的内讧。自此后,强宗大族的内部果然出现了分裂,并逐渐成为冤家对头。一时奸党散落,社会风气大大好转。

由于赵广汉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措施,社会上的各种消息很快都能传到他的耳中,一些不法分子为此再也不敢顶风作案了。

经过赵广汉大刀阔斧的整治,颍川的面貌在短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广汉秉公执法的美名一时间也在坊间流传开来。

◎故事感悟

赵广汉不畏权贵,敢于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在法纪面前不动摇。可以说,赵广汉的一生都在为正义而奋斗着,他这种秉公执法、敢于舍身护法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举报箱的由来

设置举报箱在我国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了。据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设有“举报箱”了。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李悝便协助魏文侯建立了举奸揭凶、惩污治吏的举报制度,并于“僻巷”——人们不常到的街道设立了“蔽竹”,也就是现代的举报箱。这是一个圆形的筒,长约尺许,上面有一个大约三寸见方的小口,以便举报人把写有揭发内容的竹简塞入筒内。

西汉的汉宣帝时期,赵广汉出任颍川太守,到任后,他发现土豪劣绅结党营私成风,形成一霸,当地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为了打击犯罪,为民除害,赵广汉令手下人制成了一种形状像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书”。这也是举报箱。有了举报箱,官吏和群众就可以写信告密了。根据群众举报所获的线索,赵广汉组织力量积极打击犯罪活动,稳定了社会秩序。

◎文苑拾萃

颍水

颍水发源于中岳嵩山,迤逦东下,流经河南登封、禹州、许昌、临颍、周口、安徽界首、太和、阜阳、颍上等地后汇入淮河,为淮河的第一大支流,也是历史上的文化滥觞之地。《水经·颍水注》中称:颍水自竭东迳阳翟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阳翟就是今天的禹州市。因颍水流过而得名的城市有颍川、临颍、颍州、颍上、颍口等。

刘仁瞻秉公斩子

◎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朱熹

刘仁瞻(900—957年),字守惠,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五代十国南唐大臣。他以骁勇名于当世,曾任吴右监门卫将军,历任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袁州(今湖南省宜春市)刺史。刘仁瞻治军严明,将士听命。李璟袭位后,使掌亲军。刘仁瞻在任寿州(今安徽省寿县)节度使时,适后周来攻,他坚强固守,终因营田副使孙羽等献城,而己又重病在身,不得已而降。

自古以来,法与情、公与私纠缠在一起,因而徇情枉法、徇私枉法的事特别多。所以,不徇私情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德。

隋朝的时候,朝廷准备选拔一位有才能的人任华阴长吏,丞相杨素推荐荣毗担任此职。杨素的田地住宅多在华阴,他的手下放纵恣肆,荣毗一概不饶。杨素对荣毗发牢骚:“我举荐你,等于用来惩罚我自己。”这是个执法不徇私情的例子。

下面要说的,是南唐时候的一件事儿,执法对象是自己的儿子,给的处分是腰斩,这种大义灭亲的举动就更难做到了。

一次,南唐的寿春城被后周的军队围攻,时间已长达一年。城虽未破,但城内的粮食已经吃完,困守孤城,和等死没有两样。于是,守城将领刘仁瞻请求上级准许让另一将军边镐守城,自己率队出城,与后周军队决一死战。

这个建议被齐王李景达否定了,还把刘仁瞻臭骂了一顿,刘仁瞻气得病倒了。

刘仁瞻的小儿子刘崇谏见父亲受了委屈,也气得够呛,但他不是病倒了,而是在夜里划了条小船要去淮北投敌。不巧,半路上被一名小军官抓住,送了回来。

刘仁瞻一听此事,更是气得七窍生烟,为明军纪,下令腰斩自己的小儿子。

刘仁瞻治军很严,没有人敢求情。只有监军周廷构在中门大哭,恳求不要杀刘崇谏。刘仁瞻置之不理。周廷构又派人向刘夫人求救,刘夫人说:“我们做父母的对小儿子崇谏不是不爱惜,但是执掌军法就不能徇私情。如果饶恕了崇谏,那就对不起国家和百姓了,我和刘将军还有何脸面再见将士们呢?”

就这样,刘仁瞻忍痛杀了自己的小儿子,将士们无不感动得流泪。

◎故事感悟

治军打仗如果没有铁的纪律,即使有百万之众,也只相当于一盘散沙。所谓“军令如山倒”。刘仁瞻就是深刻地认识到了该问题的存在,忍痛杀掉了自己的儿子,这一举动将法不容情诠释到了极致,其精神感动着一代代后人。

◎史海撷英

刘仁瞻之死

显德二年(955年),周世宗亲征南唐,意在夺取南唐在淮南的领土。在周世宗亲征淮南的战役中,南唐虽然节节败退,但也涌现出很多忠臣义士,刘仁瞻便是其中之一。

显德四年(957年),经过17个月艰苦围城,后周军终于入驻寿州。周世宗为拉拢刘仁瞻,封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当时,瘫痪在床的刘仁瞻已经没有能力拒绝了。很多唐军的将士都不愿投降,便朝刘仁瞻的床前三叩首后自刭殉国。当夜,五代名将刘仁瞻卒,周世宗下诏厚葬,追赠为彭城郡王,并率全军为其送葬。

私财赈灾的张轨

◎因公废私是最大化的天下为公。——格言

张轨(生卒年不详),字元轨,济北临邑人(今山东省临邑县)人,历任北魏、西魏记室参军、仓曹、都督、行台郎中、中书舍人兼著作郎、黄门侍郎兼吏部郎中、河北郡守、丞相府从事中郎、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待、度支尚书、陇右府长史等职。张轨为政清廉,公私分明,关爱百姓,任河北郡守期间,他政绩、名声显著,被人们赞为“循吏”。张轨去世时家无余财,只有书籍数百卷。

北魏末年,内忧外患严重。胡太后和她宠信的中书令郑伊和给事黄门侍郎徐细密谋,要把自己的亲儿子孝明帝元诩毒死。528年2月,孝明帝暴死。胡太后立挑王的儿子年仅3岁的元测为帝。大将军尔朱荣则率兵杀入洛阳,拥立长乐王元于攸为帝,将胡太后和小皇帝元测扔进大浪滔滔的黄河之中。事后,他还以祭天为名,将文武百官2000多人聚集到行宫,全部杀死,顿时血流成河。后来,元于攸又设计杀死了野心勃勃的尔朱荣。

由于宫廷政变频繁,战乱绵延不绝,首都洛阳城内随处可见断壁颓垣,百姓纷纷外逃,居民只剩下十分之一二。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粮价暴涨,民不聊生。洛阳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饥民。

身为仓曹的张轨看到这种悲惨的情景,心急如焚、夜不能寐,可是又苦于没有办法救民于水火。有人劝他:“既然大人掌管着官仓,为什么不开仓贷粮?”张轨说:“因私害公,绝不是我的夙愿。虽然这样做是为了解救百姓的危难,但是我怎能违背平时的志向呢?”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自己家里的衣服、器皿都拿出去换粮食,赈济缺粮的饥民。当人们背着口袋、扛着箩筐、端着簸箕把粮食拿回家的时候,憔悴的脸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饥民们家家在院子里焚香祷告:“老天爷有眼,保佑好心的张大人幸福平安!”

这个扶危济困的张轨是高平县令张崇的儿子。他少年好学,有远大的志向和广博的学识。起初他住在洛阳,与乐安人孙树仁是莫逆之交。由于非常贫穷,没有好衣服,出门时他常常和孙树仁换衣服穿,被当时人传为佳话。这段贫苦的生活经历,可能是他对饥寒交迫的百姓产生深厚同情的根本原因。后来他去了西部,直到尔朱荣被杀,尔朱氏兵败之后,他才拄着手杖从潼关再东进入洛阳。武卫将军贺拔岳任命他为记室参军,掌管机密,不久做了仓曹。

后来贺拔岳镇守北魏北部边境,在高平被侯莫陈悦诱杀,骠骑大将军宇文觉任命张轨为都督,让他跟随自己去讨伐侯莫陈悦。侯莫陈悦被平定之后,张轨出使洛阳,见到领军斛斯椿。斛斯椿问他:“高欢即将谋反的心思已经路人皆知,人们都翘首西望,度日如年地期盼着宇文泰力挽狂澜。不知道宇文泰是否比得上贺拔岳?”张轨直言不讳地回答:“宇文公文才足以治理国家,武略足以平定叛乱。至于他的远见卓识就不是我这样目光短浅的人所能够预测的了。”斛斯椿说:“确实像您所说,宇文泰真是可以依仗的人。”

宇文泰任关西大行台时,任命张轨为郎中。北魏孝武帝元修从洛阳向西逃亡迁都长安之后,任命张轨为中书舍人,封寿张公子爵,兼著作佐郎,负责编修皇帝的起居注。后来又提升为黄门传郎,兼吏部郎中,又出任地方官,做河北郡守。在做郡守期间,张轨的名声和政绩都非常显著,被人们赞美为“循吏”。

后来,北魏执掌实权的高欢挟持孝静帝元善见迁都邺城,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年间,人们议论到善于治理地方的官员,大多推崇张轨。不久他又入朝做官,任丞相府从事中郎,行武功郡事。当章武公宇文导做秦州刺史时,任命张轨为长史。西魏废帝(元钦)元年(552年),晋升张轨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散骑常侍。第二年,赐姓宇文氏,行南秦州事。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年),张轨征拜度支尚书,又被任命为陇右府长史,在任职期间逝世。谥号“质”。

张轨临终之时,家无余财,书房中高高叠起的数百卷书籍就是他的全部遗产。此情此景,令凭吊者唏嘘不已,众人无不赞美他清廉朴素,堪称楷模。

◎故事感悟

饥荒之年,为挽救垂危百姓,张轨不惜以私财赈灾。然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自己死后却无余财,唯有百卷书籍留世。张轨怀着一颗天下为公的心,视百姓为衣食父母,视朝廷为安身之所,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实为后世典范。

◎史海撷英

仪同三司

仪同三司为古代的一种官名。始于东汉。原指非三公(司马、司徒、司空)而给以与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晋后,将军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至南北朝末期,便以仪同三司为官号,并设置了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唐以后,这一官职仅为散官。明代时废除。

◎文苑拾萃

《陇头歌》三首

北朝民歌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韦澳敢于得罪国舅

◎大义灭亲。——名言

唐宣宗李忱(810—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权),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后,以皇太叔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13年。李忱曾经为祖宗基业作过不懈努力,延缓了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又无法彻底扭转这一趋势。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