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9448800000020

第20章 秉公之心,为国为民(4)

唐宣宗李忱,因为京兆长期治理不好,任命翰林学士、工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韦澳为人公正、耿直,一上任办公,豪门贵族中的作恶分子便收敛了手脚,不敢再做坏事。宣宗的舅舅郑光有一个管家一贯横行霸道,是地方上的一大祸害,多年不向国家交租税。韦澳逮捕了他,并给他带上了手铐脚镣。

一天,唐宣宗在延英殿上问韦澳此事,韦澳奏明了情况,宣宗问:“你打算怎样处置他呢?”韦澳回答说:“打算依法处决。”皇上说:“郑光很喜欢他,怎么办?”韦澳不满地说:“陛下将我调任为京兆尹,打算让我肃清国都地区长期积下的流弊,假若郑光的管家连年为害,能免重刑,那就说明陛下的法律只是对付穷苦百姓的,我不敢遵从您的诏命了。”宣宗说:“你说得对,但是郑光会缠着我不放的,你将那人痛打一番,免他一死,可以吗?”韦澳回答说:“我不敢不遵从诏命,希望您准许我暂且拘押他,等他们把所欠租税交足再释放他。”宣宗说:“当然可以,我为了郑光的缘故,影响了你执法,真是惭愧呀!”韦澳回到京兆官府就杖打了郑光的管家,并督促他们交足几百斛的欠租,才把那个管家交还给郑光。

◎故事感悟

韦澳敢于得罪国舅本身就需要勇气,而这种勇气则源于对正义的渴望与执着。韦澳定然明白这样做的后果,但为了肃清流弊,不惜以自家仕途作赌注。在他的眼里,唯有公正才是自己终生追求的。

◎史海撷英

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为古代的一种官名。学士最早设立于南北朝时期。唐代初年,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但无名号。到唐玄宗时,便在翰林院之外另外建了学士院,选一些有学问的朝官充任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批答表疏,应和文章,随时宣召撰拟文字。德宗以后,由于时事多艰,翰林学士也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经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将外、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因而也有“内相”之称。其加知制诰衔者也就等于暂代中书舍人,所以,充学士者经中书舍人往往能升任宰相。北宋的翰林学士承袭唐制,仍掌制诰。此后,翰林学士的地位渐低,然而相沿到明清时期,拜相者一般都为翰林学士之职。到了清代,更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的长官,不再单称翰林学士官了。

◎文苑拾萃

贞陵

贞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城北50公里处泾阳县白王乡崔黄村。贞陵因山为陵,城垣沿自然山势构筑,南垣长1680米,北垣长4080米,东垣长2985米,西垣长4440米,内城面积约为629万平方米。陵园的城垣四门前均有对称的土阙,并存有石刻,另外还有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只、石马5对、石狮4对、石人13尊,但都破损残缺。2001年6月25日,贞陵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抃秉公办数案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吴兢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赵抃于宋仁宗赵祯景祐年间(1034—1038年)中进士,初任地方官多处,后以政绩显著而升为殿中侍御史。由于他弹劾不避权贵,被时人称为“铁面御史”。

景祐元年,赵抃刚刚担往武安军节度推官,就遇到一位县民伪造印信案。法官审理后,将那人判为死刑。赵抃重新审核了有关案宗,发现印信是造在大赦之前而用在大赦之后。根据当时的法律,赦前不用,赦后不造,都不当死。所以,他将那人改判了其他刑,从而避免了一桩冤案。

不久,赵抃改任宜州(今湖北宜昌市)通判。当时,州内发生了一桩杀人案。凶手已被逮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尚未等到开刀问斩,那人却患了重病。赵抃马上派医生为他诊治,等病愈后再行刑。人们听说此事,无不称赞赵抃的人道仁爱之心。数年后,赵抃被调任为泗州(今江苏盱眙西北)通判。

上任不久,发生了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将士图谋兵变、准备杀死濠州太守的事。原因是濠州太守在发给官兵廪赐时,弄虚作假、中饱私囊,由此而激起了民愤。濠州太守得知后惊恐万状,但又束手无策,只好天不黑就紧闭城门,自己龟缩在家中不敢出来。值此危急关头,转运使派赵抃前去稳定政局。赵抃一到濠州,立即张榜示民,揭发那位太守犯下的累累罪行,并将他和他的主要帮凶捉拿归案。军民见赵抃如此公正,愤怒的情绪迅速平定下来,一场即将发生的兵变也随之不了了之。

此外,赵抃在任成都知府时,还针对妖祀聚众闹事,只处斩了首恶者,其他人均被释放;刁民李孝忠纠集200多人私造符牒、度人为僧案,也只是判斩了李孝忠一人。凡此种种,都受到人们的好评。

赵抃开为殿中御史之后,鉴于当时的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无力治事,只会一味地逢迎仁宗,便立即谏请仁宗远小人,亲君子。他说:“小人虽小过当力排而绝之,乃无后患”;而对贤人君子,“当保持爱惜”。

有一次,陈执中府里一位名叫迎儿的女奴被活活打死。有人检举说,她是陈执中亲自行杖而死的;也有人说,她是陈执中的小妾阿张虐杀的。无论死于何人之手,都属于主人陈执中之罪。但由于陈执中骗取了仁宗的信任,一直逍遥法外。赵抃一再上疏,坚决请求仁宗将陈执中法办。然而,仁宗仍不准允。赵抃一怒之下,连续上疏20多次。其中,他在一份奏章中将陈执中近些年来所犯罪行一一罗列,分为不学无术、错置颠倒、引用邪佞、招延、卜祝、私仇嫌僚、排斥善良、狠愎任情、家声狼藉8大类,再次奏请仁宗尽早降黜陈执中。与此同时,名臣欧阳修等也在弹劾陈执中。仁宗这才醒悟,遂罢了陈执中的官。

在宋代,党派斗争十分激烈。一旦奸佞当道,贤良蒙冤的事屡见不鲜。直臣吴充、鞠真卿等,曾为奸臣所劾被贬出京;清官马遵、吴中、吕景初等,因弹劾奸臣遭报复,被逐出京城。素以清廉公正的欧阳修,因受奸臣围攻,也不得不主动提出调往外郡。赵抃忍无可忍,又挺身而出,抨击奸人盈朝“致正人贤士纷纷引去”。他要求仁宗召回吴充等被逐者,挽留欧阳修。经他独力奋争,终于使“被逐者皆召还”,“一时名臣,赖以安焉”。

◎故事感悟

赵抃一生勤于政事,“不治赀业,不蓄声伎,自奉其俭”,无怪乎后人曾赞誉他“有郑子产之政,晋叔向之言,东郭顺子之清,孟献子之贤”,就连一代名相韩琦也称颂他:“真世人标表。”与此同时,赵抃时时刻刻在为公正二字而努力拼搏,宁死也不改其志。

◎史海撷英

通判

通判为古代的一种官名。这一官职的官员只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将专权,中央集权难以巩固。宋初,统治集团为了解决这一大问题,便出现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这就是解除武将兵权的最佳方法。在武将被解除兵权后,他们便以朝臣的身份出守州郡,官名为“权知军、州事”。朝廷为了防止州郡官权力膨胀,又在州郡设通判,作为副职,与权知军、州事共同处理政事。

此外,通判还有一个职责,就是“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到了南宋时期,通判更能直接向皇帝奏报州郡内包括州郡官、县官在内的一切官员的情况。而通判当时的级别多数仅为从八品,与权知军、州事的二、三品等级别相差悬殊,为大小之间相互牵制之意。如此看来,通判这一官职既为州郡官的副职,又起到了汉代的监御史(监郡)和督邮(监县)的双重监察作用。有了这样一个官职,中央与州、县的关系便如心之使臂、臂之使手了。所以,不仅五代时期藩镇武人专权、州郡成为独立王国的问题能够得以彻底解决,同时也有利于监察官吏之间的腐败现象。

◎文苑拾萃

南歌子

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去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苏轼妙喻拒故人

◎天下为公。——孙中山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在宰相府任职时,苏轼是翰林院官员。当时,一个跟兄弟俩都熟悉的老朋友找上门来。“无事不登三宝殿”,来人是想让苏氏兄弟帮忙,弄个一官半职的,结果等了好长时间也未能如愿。

这天,来客来找苏轼,对他说:“希望内翰能替老弟说句好话,帮老弟一把。”苏轼慢慢说道:“旧时听说有一个人穷得实在活不下去了,就打定主意,要去挖掘古墓。挖开一座古墓后,只见一个人,身上一丝不挂,坐在那里,对盗墓人说:‘你没有听说汉代有个杨王孙吗?我就是。所以要裸葬,就是为了矫正世人的薄养厚葬之风,哪有什么东西帮助你呢?’盗墓人不甘心,又凿开一座坟。不料这坟格外结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到里面一看,原来是个皇帝。皇帝说:‘你不认识我吧,我是汉文帝呀!你看我身边这些陪葬的物件,所有的器具都是陶做的、瓦制的,金银玉器一件也没有,拿什么来救济你呢?’”

“盗墓人不信自己这么倒霉,又去找古墓,这回找着两座连在一起的坟。盗墓人先把左面这座挖开,花了挺大气力,只听里面的人说:‘我是伯夷,人又瘦又弱,从脸上一看就是难民的模样,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下,哪有什么能满足你的愿望呢?’盗墓人听罢,大发感慨,想不到自己费了挺大的劲,居然一无所获。不如再凿右边这座坟,没准还能弄点东西。凿开之后,见里面的人同样又瘦又弱,有气无力地说:‘我看你还是到别的坟里转转吧,你就看看我这体格吧,能帮助你吗?我是左边那坟里人的弟弟叔齐,跟哥哥一起饿死的。你就死了这份心吧。’”苏轼的故事讲完了,老朋友也听明白了,哈哈大笑出门而去。

◎故事感悟

苏轼借以巧妙的比喻婉拒了故交的请求,公事公办,不愧为秉公办事的典范。自古以来,面子问题始终制约着人们的公私之心,苏轼做到了公私分明,何其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