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公:天下为公
9448800000008

第8章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6)

陶元淳为了百姓的安居兢兢业业,疲于奔命,将为百姓的幸福视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他以一颗无私的心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他所热爱着的那片土地,不幸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史海撷英

昌化县

昌化县始置于唐代,唐垂拱二年(686年),析于潜县置紫溪县,隶属杭州,现位于今浙江临安市潜川镇城后村。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昌化县改名为武隆县,同年又复改名紫溪县,并析紫溪县另置武隆县,县治在今浙江临安市昌化镇(曾名武隆镇)。神龙元年(705年),武隆县又被更名为唐山县。大历二年(767年),唐山、紫溪两县并入於潜县。长庆二年(821年),又置唐山县。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改唐山县为金昌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唐山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改名为横山县,不久又被改为吴昌县。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吴昌县被改为昌化县。南宋时,昌化县属于临安府。到元代时,昌化县又属杭州路。明、清时期,则隶属于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杭州府被废,昌化县改省直辖。民国三年,设道,昌化县属钱塘道。民国十六年,废道,昌化县又改为省直辖。

1949年昌化县解放后,隶属于临安专区。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属为嘉兴专区。1955年昌化县划属建德专区。1958年,於潜县并入,昌化县隶属嘉兴专区。1960年8月,昌化县并入到浙江省的临安县。

◎文苑拾萃

和唐张谓韵

(清)陶元淳

道路非难作吏难,

一洲鳌背立郊坛。

人言琼管曾开府,

我道囚山合挂冠。

万里亲知春梦断,

一生事业暮潮寒。

新恩已是投荒处,

却望新恩福地看。

如此穷途欲进难,

朝天漫上越王坛。

跼高不合伸强项,

逐裸何须岸大冠。

徼外山河逢客醉,

心头铁石向人寒。

长安日下犹言远,

穷海孤臣那得看。

胡宝瑔病危献策

◎奉献是一种美德。——名言

胡宝瑔(1694—1763年),字泰舒,江南歙县人,清朝大臣,雍正元年举人。乾隆二年,胡宝瑔考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乾隆八年,迁侍读,考选福建道御史。乾隆十一年,转户科给事中,迁顺天府府丞。授府尹,历宗人府丞、左副都御史,擢兵部侍郎,兼府尹如故。乾隆十七年,胡宝瑔任署山西巡抚;乾隆十八年,实授;乾隆二十年,调江西;乾隆二十七年,胡宝瑔因病辞官。乾隆二十八年,卒,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赐祭葬,谥恪靖。遗疏请入籍青浦,许之。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河南巡抚胡宝瑔病危的消息传进京城之后,乾隆皇帝极为关切,曾数次赐予他药物及食品,并派太医予以诊治。作为国君的乾隆皇帝之所以对这位大臣如此厚爱,那是因为胡宝瑔任官30年来一直是勤勤恳恳,不辞辛劳。甚至在病危之际,仍念念不忘他在河南任上负责的水利工程,上疏乾隆帝,提出最后的宝贵意见,致使乾隆帝深为感动。

乾隆六年(1741年)之后,胡宝瑔几次被派遣外出办事,如到东北清查黑龙江、吉林开垦荒地,到直隶赈济灾民,他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乾隆十三年(1748年),胡宝瑔又奉命跟随大学士傅恒征金川。他“日驰常三百余里,遇险则徒步,蹑危崖断栈,从者多不相及”,有时竟“三昼夜一食”。金川告捷,虽由傅恒指挥,但“赞画机宜”,胡宝瑔“劳绩最著”。凯旋之后,乾隆皇帝“亲斟金卮赐公酒,海内荣之”。

乾隆十七年(1752年)以后,胡宝瑔始放外任。先是任山西巡抚,他“抚饥民,理冤狱,劾贪吏,整关隘堤防,诸政并举”。后又调湖南、江西,清理两地矿政,同样颇见成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胡宝瑔调任河南巡抚。当时黄河屡屡决口,河南、山东、安徽被涝者六十余州县。朝廷派侍郎裘日修与胡宝瑔共同调查治理水患。胡宝瑔一到河南,就把治水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奔波于全省各地,详细了解情况。经过多方调查研究,他与裘日修上书治理黄河,建议将河南境内四条干河疏浚加宽加深,辅之以“截沙湾,塞决口,拓旧堤”,“分要工、次工、缓工,次第兴修”。乾隆帝赞扬说:“胡宝瑔不辞劳瘁,能体朕意,尽力调剂,以苏穷民,甚可嘉也。”第二年,河南段的治黄工作完成,乾隆帝亲制《中州治河碑》,褒奖胡宝瑔与裘日修,“不惜工,不爱帑,不劳民”。

胡宝瑔深知治理水患绝不是一劳永逸之事,因此在取得初步成效后,继续专心防患。他“督令州县经理沟洫,每一州县中开沟自十数道至百数十道,长自里许至数十里,宽自数尺至数丈,皆以足资蓄泄为度”,“自是连岁大稔”。二十五年(1760年),他又建议对已建堤坝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得到了乾隆帝的批准。

这年冬天,胡宝瑔被调往江西。次年七月,黄河又于河南境内决口,乾隆帝再次将他调回河南。这时的胡宝瑔已68岁,但他不顾体弱多病,仍以治水为己任,全心扑在治河上。他上疏建议将逼近决口处的贾鲁、惠济两河增筑堤堰,两岸多挑渠巷,同时建滚水坝,以导黄河水入两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正在胡宝瑔专心治水时,由于长年奔波,积劳成疾,他终于病倒了,而且病情相当严重。乾隆帝闻讯,派专人去探望。这时,胡宝瑔请来人向皇帝转呈他的一个奏折。这是处于病危之际的胡宝瑔上的最后一个奏折,奏折里既没有谈自己的病,也没有向皇帝提出任何个人要求,通篇所谈,仍旧是他念念不忘的治水问题。他汇报了自乾隆二十三年河工告竣之后的各项水利工程,其中谈到各州县所开沟渠,应“每岁或春融,或农隙,随时加浚宽深”。乾隆皇帝看到胡宝瑔的病危建言,大为感动,他敬佩这位老臣鞠躬尽瘁的精神,因此急速赐药派太医,争取抢救胡宝瑔;同时,又将胡宝瑔在河南各州县开沟渠的做法令直隶总督仿行。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月十八日,胡宝瑔病故。乾隆帝“深轸惜”,特加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赐祭葬。胡宝瑔的去世,使黎庶“悲思”,士友“追念”,时人“陨涕”,人们为“朝廷失一公忠任事之贤臣”而惋惜。这一切,正是对胡宝瑔的最好评价。

◎故事感悟

胡宝瑔为官期间任劳任怨,即便生命垂危之际,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工作。他虽然病故了,但却永远活在当时百姓们的心中。

◎史海撷英

侍读

侍读是一种官名。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置了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主要的职责是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宋咸平二年(999年),又设置了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金翰林学士院、元翰林兼国史院、明清翰林院等,均有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时期,翰林院还有侍读、侍讲等。清朝时,在内阁还设置了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

◎文苑拾萃

山东上年被灾州县颇多

(清)乾隆

齐鲁民何辜,

连年未逢稔。

每念沟壑填,

深宫那安枕。

昨始入兖境,

所见犹未甚,

寸衷稍自慰,

为之食甘腍。

孰知数日来,

触景堪愁朕,

村落多萧条,

老幼率憯懔。

腹饥嗷鸿哀,

衣薄状鹤凚,

纵屡加赈施,

未足苏凄凛。

休助古有经,

损益道须审,

用是截漕艘,

亟命发仓廪。

嗟哉守土臣,

旬宣其勤恁。

王仁福以身护堤

◎将百姓利益铭记于心的官员是值得称赞的。——名人名言

王仁福(?—1867年),字竹林,江苏吴县人。王仁福少诚悫,勇于任事。他祖宦河南,殁后,仁福扶柩归葬。同治五年,署祥河厅同知。后卒于任上。

鸦片战争之后,社会动荡,清朝官员也随之开始了明显的分化。一些有识之士为拯救危机而振臂疾呼,然而相当多的官员却不顾国家安危,过着奢靡的生活。但还有少数人依然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地工作。其中同治朝以身殉职的河道官王仁福算是较为突出者。

王仁福的祖父曾任官河南,后卒于任。他为官虽“有隐德”,然功绩不显赫。这对王仁福的影响很大。王仁福决心继承祖父的事业,遂于咸丰初年赴河南,以捐纳获得布政司经历。清代的捐纳制度始于康熙朝。当时由于战争及救灾、治水等各项工程繁多,资金紧张,清政府遂决定凡出资助政府者可获得官位,这就等于允许有钱人用钱来买官。初时,许多以捐纳得官者还能为百姓办些事。到鸦片战争以后,捐纳滥行,许多人花钱买了官,上任之后拼命搜刮百姓,再以此买更大的官。然而,王仁福却不同,他虽以捐纳获官,但绝不是为了搜刮百姓,而是要在祖父工作过的地方作出成绩,以报答父、祖的教诲。他做了布政司后,勤勤恳恳,很快便改任东河通判,协助东河总督,负责治理河渠事务。

自从当了河道官之后,王仁福一心扑在治河上。他率役疏浚沟渠,加固堤坝,成绩显著,很快便以防汛有功加同知衔。王仁福为了治河,索性又出资正式做了东河同知。当时的开封,城外壕沟沙淤如平地,王仁福奉檄浚治。他亲临工地,日夜督办,工程如期完成。

由于王仁福在治河任上竭尽全力,同治五年(1866年),新任东河总督苏廷魁把他调到工作最艰巨的祥河同知任上。等待王仁福的绝不是个美差,自从黄河改道北徙之后,河南水患不绝,加上当时军事频繁,“国家岁入悉以输兵犹不给,河工之帑骤减,曾不常时十之一二”,于是造成“岁修不敷,堤埽残缺,料无宿储”,而祥河更是“汛地当冲,险工迭出”。因此,对于祥河同知,“人皆视为畏途”。但王仁福却毅然接受了这项工作,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新的治河岗位。史载,王仁福赴祥河同知任,使“旁观者皆咋舌”。这里既表达了人们对他的钦佩和赞叹,同时也包含了对他前途的担心。

王仁福到任后,“尽力修守,不避艰危”。他经常是“畚挶躬亲”,出现在治水第一线。他还多次亲赴上官衙署,以解决河工经费问题。人们很难在河道衙门里找到这位河道官。

同治六年(1867年)八月,大雨,“水骤长,汹涌澎湃,激注埽前,掣埽去如剖木”,堤坝岌岌可危。王仁福奔走于风雨泥淖中,抢护堤坝整整七昼夜。后因款料俱竭,又一时无法向外求援,王仁福决定发动百姓,以身护堤。当地居民被王仁福的行为所感动,纷纷响应,聚集堤坝前。风在刮,雨在下,王仁福面对成千上万的百姓,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对奋勇护堤的众人说:“我为河官,挤汝等于死,我之罪也,当身先之。”说罢,第一个冲上了大堤,人们尾随而上。这时,一个大浪打来,把王仁福卷入水中,人们虽奋力抢救,却未能得其尸。身为河道官的王仁福为了尽忠职守,在特大洪水面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时他仅仅49岁。

王仁福以身殉职的精神感动了所有在场的百姓和大小官员,人们拼死与洪水搏斗,终于战胜了洪水,使“残堤得保”。事后,人们为纪念王仁福,将他的衣冠入敛。东河总督苏廷魁也将他的事迹上报朝廷,皇帝下诏依阵亡例赐恤,并准附祀河神祠。人们将永远怀念这位为治河事业十几年如一日、鞠躬尽瘁的河道官。

◎故事感悟

为了践行一个誓言,王仁福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他以自己的身躯捍卫了百姓的生命安全,留给人们不尽的思念。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感动着当时的人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美谈。

◎史海撷英

清代捐纳制度

清代捐纳制度是与科举制度互相补充的一种制度,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银钱做官。捐纳制度始于顺治朝,完备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冗滥于咸丰、同治两朝,终于宣统朝。它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清朝选拔官吏的重大途径,先后存在了200多年,对于清代的社会政治,尤其是晚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产生过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王鼎一心为公

◎君子至公引类,小人徇私立党。——何坦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号省匡,陕西蒲城西街达仁巷人,清代著名抗英名相,嘉庆和道光皇帝的老师。清嘉庆元年(1796年)王鼎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和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他曾改革河务、盐政,平反冤狱,颇有政绩。鸦片战争中,他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后于1842年6月8日深夜立下遗嘱,自缢于圆明园,享年74岁。

王鼎,在宦海奔波一生,为人正直,一心为公,忧国忧民,为民解困,做了不少好事。

王鼎在任军机大臣期间,多次奉清朝皇帝之命外出查办疑难案件。几十年间,他共历九省,办大小案40余案。每案他都酌情审理,秉公执法,“判断明允”,并惩处贪官污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