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诲:诲人不倦
9449300000014

第14章 率性直言(2)

韩起坐镇晋国,派遣荀跞主持勤王。荀跞奔波几年,依然动乱。韩起便向晋顷公提议,应该加大处事的力度,于是另外派出在家服丧期已满的赵鞅协助荀跞,晋顷公答应了。

公元前517年夏,在韩起的保举下,赵鞅第一次出国,在士弥牟的陪同下,与宋乐大心、鲁叔孙昭子、卫北宫喜、郑子大叔,以及曹、邾、滕、薛、小邾共十国的代表在晋国的黄父(在今山西省沁水县)召开了平定周室混乱的紧急会议。赵鞅照会各国代表,要求与会各国都要立即提供粮草支援周敬王;同时还约定,明年出兵护送周敬王回王城。

赵鞅在主盟国际会议期间,做事干练,手腕强硬,而且敢作敢当,已初显一副政治家风范。赵鞅在与诸侯代表分析后认为,诸侯既然已裁决出王子朝为叛军,那么晋国作为霸主就应为周王室出兵,剿灭。赵鞅力主由诸侯出兵,替周王室剿灭叛军,一劳永逸,省得夜长梦多。

事实证明,赵鞅主持的黄父会盟相当成功,使平乱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黄父会盟的次年,即公元前516年,王子朝之党基本被肃清出王畿之地。

◎文苑拾萃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

李群玉

黄叶下空馆,寂寥寒雨愁。

平居岁华晏,络纬啼林幽。

节物凋壮志,咄嗟不能休。

空怀赵鞅叹,变化良无由。

所思杳何知,侧身仰皇州。

苍烟晦楚野,寒浪埋昭丘。

赵壹赋命薄,陈思多世忧。

翻然羡鱼鸟,畅矣山川游。

薛公龙泉姿,其气在斗牛。

南冠束秀发,白石劳悲讴。

圭衮照崇阅,文儒嗣箕裘。

旷然方寸地,霁海浮云舟。

澧浦一遗佩,郢南再悲秋。

叫阍路既阻,浩荡怀灵修。

莫奏武溪笛,且登仲宣楼。

亨通与否闭,物理相沉浮。

天子坐宣室,夔龙奉谟猷。

行当赐环去,岂作遗贤羞。

道听途说不可信

◎惠物辞所赏,励志故绝人。——南朝·宋·谢灵运

楚文王熊赀(?—前675年),楚武王(熊通)子,芈姓。公元前690年,武王于伐随途中卒,次年,熊赀继位为楚国国君,为楚文王。熊赀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因武王在位长达51年,文王继位时已人到中年了,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

战国时期,著名的阴阳家艾子带着自己的弟子在楚国游历半年后,回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

当他们刚刚踏入城门时,就碰到了一个熟人迎面走来。

这个人名叫毛空。他平时消息灵通,什么街谈巷议、市井新闻他都知道,但他却有个爱说空话的毛病,经常无中生有或无限夸大,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空”。

艾子见到毛空,就问他:“老空,最近有什么新闻吗?”

毛空觉得遇到了知音,便眉飞色舞地说:“有,有!你走了这么长时间,可发生了不少新鲜事,听了会吓你一跳。”

艾子说:“到底有什么新鲜事?”

毛空说:“有一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100个鸡蛋!”

艾子不相信,就说:“哪会有这种事呢?”

毛空说:“那有可能是两只鸭子生的。”

艾子还是不相信,说:“也不可能,鸭子就是鸭子,怎么可能会生出鸡蛋呢?”

毛空见艾子不相信,又说:“是我记错了,是鸭蛋。”

艾子说:“那也不对呀!就算是两只鸭子,它怎么可能生出那么多的蛋呢?”

毛空见艾子不相信,就一次一次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增加到10只鸭子。

艾子笑道:“为了让人相信,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就行了吗?”

毛空说:“我宁可增加鸭子,也不能减少我已经说出口的鸭蛋数目啊!”

艾子无可奈何地笑了一笑。

毛空见艾子不信这件事,又说:“还有一件新鲜事呢。”

艾子问:“还有什么事?”

毛空说:“就在上个月,天上掉下来一块肉,足有30丈长,10丈宽。”

艾子摇摇头说:“哪会有这样的事呢?”

毛空说:“那么就是20丈长。”

艾子还是不相信,说:“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说:“大概是10丈长吧。”

艾子问道:“世界上哪有10丈长、10丈宽的一大块肉啊?你见过吗?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那只鸭子是谁家的?”

毛空红着脸回答不出来,只好支支吾吾地说:“我是在路上听人说的。”

艾子对弟子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这样道听途说啊!”

◎故事感悟

艾子用实际例子教育弟子,无根据的传闻是不可靠的,既不要听也不要信,更不要传。大凡人世间喜欢道听途说的人,都是些没有主见,只会随波逐流的人。懂得听取教诲,才能更加让自己充满信心。

◎史海撷英

郑居天下之中

楚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五国的国君在-邑(今山东省西南部)会盟。最终,齐国成为五国中的霸主。楚文王为了逐鹿中原,向正在成为霸主的齐国示威,于五国会盟的次年举兵伐郑,史称“郑居天下之中”。

◎文苑拾萃

楚国的歌舞

楚国是南方各民族融合的中心,所以楚国的音乐也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和融合性。《文选·宋玉对楚王问》中记载:“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下里巴人》当时应该为楚人、巴人杂居地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演唱起来时,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闹。其余歌曲因难度较大,人们能演唱的也逐渐减少。这一记载,真实地反映了楚国这一音乐之邦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允许夷夏并存、雅俗共赏,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楚人的开阔胸怀和融夷夏为一体的开放精神。

楚国的舞蹈是同音乐相伴而来的。自商周以来,楚国就一直盛行巫舞。王逸《楚辞章句》中说:“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可见,巫舞当时其实就是一种宗教舞蹈,在楚国一直长盛不衰。屈原笔下的《九歌》等篇,也都生动地反映了巫舞的各个方面。

猪代牛耕

◎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唐·房玄龄

周宣王(生卒年不详),中国周朝第十一位国君。在位时间(公元前827—前781年)。姬姓,名静(一作靖),周厉王之子,死后被追谥为世宗。厉王时国人暴动,大臣召穆公虎将太子静隐藏在自己家中,被国人包围。召公以己子代替太子,使太子得以脱身。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厉王死于流放地彘(今山西霍县),大臣拥立静为王。宣王即位后,整顿朝政,使已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宣王的主要功业是讨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

从前,有一个名叫商於子的人,家中很贫穷。

每年春天,家家都在争抢农时,抓紧时间开犁耕田播种,盼望秋天获得个好收成。商於子的左邻右舍有的用牛耕田,有的用马耕田,最次的也用驴耕田,他也很想像邻居那样去耕地,等秋天有些收成,这样就不用再挨饿了。可是他家既没有牛,也没有马、驴这些牲口,唯一的牲口就是家里养的那头肥猪。

于是,商於子就决定牵出这头大肥猪代替牛去耕田。可是大猪死活也不肯上套,他费了好大力气才把猪套上。可刚刚套上,大猪就又挣脱了,他又千方百计想把猪套上,但每次都是刚刚套上,就被大猪挣脱了。这样反反复复,不知经过了多少次,整整一天都在家里给猪上套了,也没有耕出一垄地。

商於子气得坐在地头上休息,大猪也累得躺在旁边呼哧呼哧地喘着气。

这时候,有位宁毋先生带领学生从商於子身旁走过。宁毋先生看见商於子垂头丧气的样子,就问道:“先生,您为什么这样不高兴呢?”

商於子指着大猪回答说:“我想用猪代替牛耕田,谁知道这头牲畜不听使唤,套上去就挣脱了,害得我一整天也没耕一垄田,能不让人生气吗?”

宁毋先生就责备他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耕田应当用牛,因为它力气大,能拉犁起土;它的蹄子坚硬,不怕陷在烂泥里。猪再大,也不如牛的力气大呀!并且它的蹄子一到泥里就陷进去了,怎么能耕地呢?”

商於子一听,更加生气了,扭过头去,没有回答。

宁毋先生说:“《诗经》里不是说过吗?‘乃造其曹,执豕于牢’,这是告诉同伴,应该把猪从圈里抓出来,杀了当菜肴,这才是猪的用处。可是你现在让猪代替牛耕田,不是把事情搞颠倒了吗?我可怜你才告诉你,你反而生气不答理我,这是为什么呢?”

商於子说:“你认为我搞颠倒了,我还认为你搞颠倒了呢?我难道不知道耕田必须用牛,就好像治理老百姓必须用贤人一样吗?用猪代替牛,虽耕不成田,害处还不大;但是,用坏人代替贤人治理老百姓,天下就会遭殃,害处极大。你为什么不用责怪我的道理去责怪治理老百姓的人呢?”

宁毋先生回过头去,对他的学生们说:“这个人大概就是个怀有满腔激愤的人啊!”

◎故事感悟

虽然商於子用猪代替牛耕田有悖常理,但他也是生活所迫才这么做的。由此引发出的一番话,真实反映出了当权者应该警惕任用坏人,以免其坑害百姓。

◎史海撷英

称彘之乱

称彘之乱是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一场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

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等到了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族阶层社会地位也不断下降,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此外,在“国人”当中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及社会下层群众。

在周代,城邑通常都有两层城墙,从内到外分别为城和郭,城内称“国人”,城外的称“野人”或“鄙人”。

西周的土地基本制度是“井田制”,也就是把大块的田地分割成九块,排成“井”字形。中央的一块田地由大家合耕,收获归国家所有,为公田;其余的八块收获物归各家所有,为私田。井田制下受田的人,平时都要向授予者交纳贡赋,战时还有服兵役的义务。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每位生活在土地上的贵族和庶民取得贡赋,有权向接收土地者收回土地。

西周行使取得贡赋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庶民助耕公田,二是诸侯采邑主朝觐贡献。到了周夷王时,已有诸侯不朝觐了。同时,随着私田的不断开发,西周的井田制度也遭到了破坏,国人不断依靠从山林湖泽捕鱼、打猎营利,这些对西周朝廷的经济收入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由此也就引发了国人的暴动。

◎文苑拾萃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因此又名《诗三百》。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即15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两种,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五经”之一。

远水不救近火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

鲁穆公(?—前376年),战国初鲁国国君,即姬显,是鲁国第二十九任君主。鲁元公的儿子,在位33年。他注重礼贤下士,曾隆重礼拜孔伋(子思),咨以国事;容许墨翟在鲁授徒传道,组织学派,便鲁国一度出现安定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是鲁国的邻邦,但是,鲁穆公不仅不与齐国结盟,反而把自己的王子和公主都纷纷送到远离鲁国的晋国和楚国去结亲做官,想在鲁国遭难时,能得到晋国和楚国的援助。

一天,一个名叫犁钮的大臣对鲁穆公说:“如果这里有人掉到大河里,马上就要淹死了,岸上的人说:‘越国人最善于游泳,快派人去越国求救吧。’大王,您说这人救得活吗?”

鲁穆公笑着说:“真傻啊,越国那么远,越人再善游水,这个人也别想活命。”

“那么,”犁钮又问,“如果鲁国京城发生火灾,有人对您说,‘海里的水最多,快派人到海边运水来救火’,大王认为能行么?”

“不行,不行,”鲁穆公说,“等海水运到,京城早就烧成灰烬了。”

“是呀,”犁钮说,“这就叫做‘远水不救近火’。现在晋、楚两国虽然强盛,但都远离鲁国。如果鲁国有难,就会像远水救不了近火一样。而齐国与鲁国相邻,大王却不同齐国结交,这实在是危险啊!”

◎故事感悟

犁钮以形象的比喻,劝鲁穆公修改外交政策,并向鲁穆公说明,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客观分析,理智地寻找最便捷、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史海撷英

鲁穆公礼贤

春秋战国时期,邹鲁地区是当时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带。而鲁国又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诸侯国,因此在当时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战国初年,鲁国拥有当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尤其是到了鲁穆公即位期间,由于鲁穆公开明的文化政策和好贤礼贤的处事之风,大批的有识之士都聚集到鲁国来。其中包括孔子的孙子子思,孔子弟子曾参的儿子曾申,孔子学生子张的儿子、子游的女婿申祥等。这些人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儒者。可见,当时在鲁国儒家势力仍然占据着思想领域的首席地位,势力十分强大。

然而,鲁穆公的礼贤也并非只限于儒家,对各家思想和各派文化人也都兼礼。在受到鲁穆公礼遇的各派人士中,除了子思、曾申等名儒外,还包括与墨子一样背弃儒学投身法家的吴起,当然也包括墨子。这也是墨家在儒学思想盛行的鲁国得以生息敷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