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诲:诲人不倦
9449300000007

第7章 教诲为本(5)

令鉴真大师受益一生的一堂课

◎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国语》

鉴真(688-763年),唐代高僧,医家。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江都)人。14岁时于大云寺为沙弥,就高僧智满禅师学佛,后又赴长安从弘景法师受具足戒,先后达三年,遂返扬州,学识渊博。先后六次去日本传教。天宝十二年(753年)抵日本时,他已双目失明,但他仍努力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其著作有《鉴上人秘方》,惜未见流传。

鉴真大师在刚刚进入佛门时,寺里的住持只是让他做了个谁都不想做的行脚僧。

每天,鉴真大师都很勤奋地完成住持交给他的工作,两年来天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不满的。然而,他却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在做着很轻松的工作,而自己却一直做着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两年。想到这,鉴真就觉得很委屈,觉得住持对自己不公平。

有一天,太阳已经日上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感到很奇怪,就推开鉴真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住持很奇怪,便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干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都穿不破一双瓦鞋,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刚落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

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

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回答说:“当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干又硬,哪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再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诲,醒悟了。

◎故事感悟

住持的一番举动,实际是在告诉鉴真:不经历风雨,就像一双脚踩在又平坦又坚硬的大路上,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那些在风雨中行走的人,才知道痛苦和欢乐究竟意味着什么。教育不一定要长篇大论地去说教,有时候只需要一个眼神的交流,一个启蒙的做法,便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史海撷英

鉴真东渡

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途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第一次东渡前,准备随鉴真同行的徒弟与一个和尚开了个玩笑,结果那个和尚恼羞成怒,诬告鉴真一行造船是与海盗勾结。地方官员闻讯大惊,随即派人拘禁了所有僧众,首次东渡就这样失败了。其后的几次也接连失败,尤其以第五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今江苏南通)附近,就遭遇了狂风巨浪,鉴真一行无奈只好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到大浪。当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船队向南漂流了14天,仅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了海南岛的南部才靠岸。在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疲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

鉴真的最后一次东渡,也就是第六次东渡,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当船队扬帆起航时,一只野鸡忽然落在了一艘船的船头。鉴真认为,江滩上芦苇丛生,船队上惊飞野鸡也不足为奇,可日本的遣唐使却认为这是不吉利的征兆,于是船队只好调头返回,第二天才重新起航,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

鉴真带了很多佛经和医书到日本。在日本,他还主持了重要的佛教仪式,系统讲授佛经,成为日本佛学界的一代宗师。他指导日本医生鉴定药物,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和雕塑艺术,设计和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这座以唐代结构佛殿为蓝本建造的寺庙至今仍保存完好。鉴真圆寂后,他的弟子为他制作了一尊坐像,这尊坐像至今仍供奉在寺中,被尊为日本的“国宝”。

◎文苑拾萃

《唐大和尚东征传》

《唐大和尚东征传》为日本的元开(又称淡海三船)撰写,成书于日本宝龟十年(779年),通行本有《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等。

该书主要记叙了唐代高僧鉴真应日本僧人荣叡、普照等的邀请,在天宝二年(743年)至天宝十二年(753年)的十年间,六次东渡,五次失败,最后终于抵达日本,筑坛受戒,成为日本律宗之祖的事迹。有关鉴真的事迹,也见载于《宋高僧传》卷十四,但记载远不及该书翔实。它也成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尤其是律学入传日本,并形成独立的佛教宗派的重要参考史料之一。

鲁庙里的怪酒壶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汉·刘向

鲁桓公(?—前694年),姬姓,鲁氏,名允,一名轨,为鲁惠公之子,鲁隐公之弟。鲁国第十五代国君。由于他是惠公正室夫人仲子所生,所以被立为太子。又因惠公去世时尚且年幼,由公子息(鲁隐公)即位摄政。鲁隐公被杀后,于公元前711年即位,公元前694年死于齐国,在位18年。

有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的宗庙,发现案桌上有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就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

守庙人回答说:“这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内,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大家对这种现象都感到十分惊奇,便都抬头望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孔武,要当作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感悟

一切事物无不存在着一个确定的“度”——事物的界限、分寸、火候,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量变在一定限度内不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走向反面。孔子就是用身边很细微的事物来讲述这个道理的。这种教育方式,至今仍被推崇。

◎史海撷英

祭孔大典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活动。

祭孔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的第二年。这一年,鲁哀公将孔子的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也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时,又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更是纷纷建筑孔庙,孔庙也逐渐演变成为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皇帝在为孔子举行祭奠时,主要场所选在北京孔庙。而且,祭典的仪式也日臻隆重恢弘,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上百余次。

民国时期,政府明令全国祭孔,但其程序和礼仪则做了较大的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山东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