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都校。
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
宝瑟弦僵,玉笙簧冷,冥鸿天杪。
但侵阶落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吾食禄于君,不食佣于民”
◎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汉·刘安
张瑾(?—1683年),字去瑕,号涤园,江南江都人。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
“吾食禄于君,不食佣于民”。这是清朝康熙年间云南昆明县知县张瑾的名言。张瑾不仅以此表达了他的爱民之心,而且把爱民之心变成爱民行动,终于成为一个敢于为民做主的著名清官。
张瑾自幼饱尝战乱之苦,长年辗转他乡,深切了解百姓渴望安居的愿望。因此,他做了地方官之后,能时时把百姓的安危系于心头。他在昆明县任官仅三年,即“以劳卒于官”。就在这短短的三年中,他为了使百姓安居乐业,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为民请命,并千方百计安定人民生活,取得了明显效果,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张瑾到昆明时,正值三藩之乱刚刚平定,往日陋规尚沿袭未除,人民生活相当困苦。昆明县为省城附郭县,这里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要远远重于其他州县。康熙初年,云南的军卫田隶于藩府,“租素重”。平叛之后,“民土军屯既多以兵火辍耕”,但原征额却固定不变,而且转为昆明县的额征,以致“民不能供”。此外,“军兴时徭役繁兴”,省、府、县各级官署器用“率里民供应,而取给于县,积以为例”。这样又造成了“昆明之徭,尤重于赋”的状况。一个县的百姓不仅要供应本县,还要供应府、省,加上里蠹科派,奸民包收,种种弊端使得昆明百姓无法忍受。张瑾深知,要想使百姓安居,首先要大大减轻他们的负担。他很清楚,“治冤狱易,均徭赋难”。他的儿子看到徭役繁重,实难处理,也劝他最好辞官回乡。但是,张瑾不忘身为父母官的责任。他郑重地对儿子说:“臣不以艰难遗君,父不以危亡弃其子。”于是,他不畏艰难,毅然挑起了为民除弊兴利的重担。张瑾将百姓生活之困苦,以及赋役征收过于繁重的情况详报上官,请求减免昆明百姓承担的旧日军卫田租额。由于这一数字相当可观,上官未予批准。张瑾见为民请命没有结果,便把原已辍耕的军卫田划为荒田列入本县所辖,“招流亡,给牛种,薄其征以济军卫之赋。一年垦田3370亩,三年得万余亩,则又以均其徭”,终于使农民负担明显减轻。
同时,张瑾严格要求属吏,“又使里蠹不能科派,奸民不能包收,城狐社鼠不能侵渔为弊”。旧例,昆明县百姓每日要供县公费银十两。张瑾明确表示:“吾食禄于君,不食佣于民。”并亲赴总督衙门,要求批准免去这一费用,并减少对府以上各级官署的供应。总督范承勋笑着问他:“今家几何人?”张瑾回答:“子一,客与仆各二。”范承勋不信,派人了解,果真如此,而且“其子且夜寝于地”,于是非常感动,下令免去县的公费银,“而上之取给者亦减”。
云南的昆明池,“受四山之水,夏秋暴涨,挟沙石怒流”,入昆明县境的闸河,往往由于沙石壅塞而使河水溢出,淹坏农田。因此,昆明县每年要动用大量民工疏浚闸河。靠近昆明的晋宁州,“受东南诸箐之水,旧迹有河道入江,上官议凿之以通闸河”。张瑾闻知此事,首先想到百姓的利益。若照此办理,必给百姓带来很大困难,一到汛期,昆明田地将大量被淹;若不断疏通河道,每年要动用数万民工,同样是百姓的负担。因此,他绘出了地形图,与上官据理力争:“一河不能两受,闸河独受昆明之水,已不能吐纳,沙石旁溢为害,岂可更受晋宁水乎?且其地高若建瓴,沙石荦确尤甚,殆不可治。”上官坚持己见,执意按计划施工。张瑾为了百姓利益,不怕丢官,直接告到总督范承勋那里,他指着图大喊道:“高下在目,何忍陷民于死?”一旁观看的官员“皆失色”,而范承勋却被他为民请命的举动所感动,说:“县令言是也。”遂决定废除原计划。于是,“岁省民力四万七千”,百姓农田亦得以保全。
“昆明一县,辖于二大府、两司、三道”。当时,总督、巡抚“不相下,出则并驾”。一次,二人将阅兵,“抚军以街狭,不容两舆,令知府毁云津桥南北市屋,民大哗”。仅仅为了两官相争,竟要随意拆毁民居,置百姓死活于不顾,为此,张瑾很是不安。他立即驰奔云津桥现场,当他看到敢怒而不敢言的百姓都在期待着他时,便请知府停止拆屋。知府无可奈何地说:“不去屋,将去太守。”意思是说,不拆掉这些房子,我这个知府就保不住了。张瑾听罢,对他说:“当去县令。”表明了自己为民做主、不怕丢官的决心。于是,“疾走军门”,劝告抚军,既是阅兵,就要大扬军威,数千人挤一狭巷,有损军容。不如总督、巡抚各率其军,分两门出城,至某地汇合,使“观者不测,可耀十万军容也”。抚军听罢大悦,遂罢拆屋之议,百姓房屋得保全。
张瑾在昆明三年之间,先后多次不顾个人安危,为民请命,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同时,为使百姓安居乐业,他还大兴水利,使“田以常稔”;开设集市、牧场,使“货廛、牧场相比”;又申请将吴三桂的安阜园由县接管,“耕之以食孤贫废疾”。
昆明百姓对张瑾这样一位地方官是极为信任和爱戴的。一次,“偶误传其去官,一城大哗。拥制府马后叫留数日”。待其去世后,“士民数千人奔哭”,后偶得其画像,“城内外皆相传写,请祀名宦”。正如张瑾同乡焦循所言,张瑾“不畏上官而爱民如子,处兵燹之后,百利皆兴,可为后之师范也”。
◎故事感悟
张谨不顾自己的安危,舍身为民请命,极力维护百姓的利益。这种不畏上官、爱民如子的官员,到哪里都会备受爱戴。
◎史海撷英
康熙移天缩地
清朝康熙统治时期,陆续修建了畅春园、承德避暑山庄、热河木兰围场等园林建筑,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又继续兴修了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这样就将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
承德避暑山庄这座比北京颐和园要大上一倍的皇家园林,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休息场所,而是与木兰围场一样,成为康熙政治棋盘上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风格修建的宫殿庙宇,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蒙藏等各种上层人物进入山庄后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
六世班禅为乾隆祝寿,就住在避暑山庄;派遣驻藏大臣,明确灵童转世和金瓶掣签制度等,也都在这里。蒙古王爷们朝见皇帝住在这里,皇帝接见外国史臣也在这里。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存放在这里,嘉庆和咸丰两位皇帝先后死在这里。可以说,避暑山庄见证了清王朝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文苑拾萃
长相思
(清)康 熙
桃花飞,杏花飞,片片飞花林中随,把酒轻锁眉。
槐花落,桂花落,点点落花逐流水,征人归不归。
歌千阙,词千阙,天长地久情切切,与君吟留别。
诗一行,赋一行,墨染白素泪成霜,那堪秋风凉。
长相思,长相忆,相忆相思君知否,情浓两处愁。
长相伴,长相守,相守相伴妾所求,恩深水长流。
田文镜请赈灾民
◎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汉·刘安
田文镜(1662—1732年),汉军正黄旗人,监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讲学士,雍正朝授兵部尚书衔,兼河东(河南、山东)总督。康熙十年(1732年)十一月,以久病请解任,十五日批准,二十一日(1733年1月6日)命予田文镜祭葬,谥端肃。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田文镜以监生入仕,任福建长乐县县丞,开始他的政治生涯。随后缓慢升迁,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过六旬的田文镜历官40载,只当个内阁侍读学士,政绩平平。然而,雍正帝登基之后,仅短短几年时间,田文镜竟成了朝野闻名的能臣,而且是雍正帝最为称许的三大臣(鄂尔泰、李卫、田文镜)之一。这当然与他多年在官场历练出的精明才干以及实心办事的态度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遇到了能够识别、提拔他的英明君主。田文镜之所以能取信于雍正帝,那还是在一个偶然的事件上,他敢于为民请命,如实反映民间疾苦,因而获得了雍正帝的器重。
雍正帝是个有作为的君主,自登基之日起,就很关心百姓的疾苦。他曾下谕户部,“治天下要道,莫过安民”,并在直隶、山东、河南等省遇灾时,下令“缓征额赋”,及时遣官赈济,使百姓得以安枕。他还要求各处官员凡遇灾情,都要及时上报,以救黎民于水火。但是,雍正帝的要求并非各省官员都能做到。有些官员在遭灾之后,故意将灾情报重,以侵吞朝廷发下的赈济钱粮。还有些官员则遇灾不报,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只图捞取政治资本,沽名钓誉。
雍正元年(1723年)春,山西平定州、寿阳县、徐沟县、祁县等州县以及汾州府属等地方,因头年旱灾荒歉,民间生计维艰。但是,作为山西地方长官的巡抚德音及布政使森图却匿灾不报。去年他们为显示政绩曾奏报山西风调雨顺,为掩饰前言,只有置百姓生死于不顾。不仅如此,他们还加紧催征钱粮,以至“黎民饥馑”,人怨鼎沸。对于山西的灾情,雍正帝曾听川陕总督年羹尧提及。而年羹尧为照顾德音的关系,并未详谈。雍正帝为了解情况,特地询问德音等,而德音仍以山西无灾上报。
这时,身为内阁侍读学士的田文镜受命告祭西岳华山,途经灾区,目睹饥饿流亡的惨状,心中十分不安。尤其当他听说山西地方官以无灾上报,陷黎民于水火,更是怒不可遏。本来山西受灾,与田文镜毫无关系。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完全可以不管这里的事情而回京交差。但是,作为朝廷的官员,他的良心使他不能袖手旁观,他决定不顾人微(侍读学士为从四品官,相当于地方的知府)言轻,为民请命,救民于水火。他将平定州等处受灾的情况以及百姓的疾苦详细记录,回京后将所见所闻如实地向雍正帝汇报,并提出立即赈济灾民。雍正帝听了田文镜的汇报,确认山西的灾情,更佩服这位年过六旬老人的“直言无隐”。他当即下令,将德音、森图交吏部查议,同时委派田文镜赶赴山西赈灾,并强调:“务使恩泽实霑,抚养得所,毋羁时日,以致群黎失业。”
田文镜受命之后,立即奔赴灾区。他一方面停止征收,一方面出官帑向邻省籴粮救灾。当时,陕西督抚闻讯运米万石,而直隶一些州县则因米贵禁粜。平定州等处原本山多田少,百姓大都依靠陶冶器具至各省易米为生。由于直隶米不能进山西,实难解燃眉之急。于是,田文镜再次为民请命,向雍正帝反映了各省分疆划界、漠不相关的状况。雍正帝当即下谕直隶巡抚,“晓谕邻近平定州等处州县,不得禁粜”,并说:“昔春秋时,诸侯各君其国,尚申遏粜之禁。今天下一家,海内之民,皆吾赤子,自宜缓急共济。”同时告诫各直省督抚共知之。这对于解救山西灾民起了很大作用。
此次山西赈灾,使灾民获救者达七八十万之众。这自然是田文镜为民请命的结果。田文镜也正是因此而受到了雍正帝的信任和提拔,从而使他的才能得到发挥。
◎故事感悟
田文镜不顾以下犯上,直言灾情,做到了一个朝廷命官应做的事情,因此得以提拔与重用。他的所作所为,也使雍正能正确了解民情,使得更多的灾民得到救助。
◎文苑拾萃
《清史稿》
《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