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积:积善成德
9449600000003

第3章 赈灾济民(1)

苏琼贷粟救饥民

◎小人见利则争先,利尽则疏而向残害矣。——元·欧阳玄

苏琼(生卒年不详),字珍之,北齐武强人。初任刑狱参军,累迁清河太守。其郡多盗,苏琼至此后,民吏肃然。在郡六年,深受百姓爱戴。后迁升三公郎中,行徐州事,后为大理卿。北齐灭亡后,仕北周为博陵太守。隋开皇初卒。

东魏、北齐时期,吏治颇为腐败,官吏们都竞相聚敛,“赋敛日重,徭役日烦”,百姓几乎都要没有生路了。但是,在这贪浊的环境中,也还是有一些清正廉洁的官员的,他们虽不能改变朝政日颓的形势,但却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尽力使百姓安居乐业,苏琼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苏琼历任州郡长官,所到之处,皆为百姓所称道。南清河郡(治莒城,今河北高唐以南)原来盗贼横行,苏琼任太守后,“民吏肃然,奸盗止息。或外境奸非,辄从界中行过者,无不捉送”。郡中百姓十分放心,家中牛、羊等牲畜放牧在外边,不再每天圈回家中,而是说:“但付府君。”足见百姓对苏琼的信任,以及当地社会秩序的良好。

苏琼在任期间,尽力维护郡中百姓的利益。“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出息,常得郡县为征”。对这类以放高利贷的方式盘剥百姓的富僧,苏琼从不利用官府的职权帮他们压迫百姓。所以道研每次求见,苏琼明知他的来意,却只与他谈论佛教经典,询问义理,使道研一直没机会开口谈及此事。他的弟子问他缘故,道研说:“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道研师徒被苏琼这种方式弄得无可奈何,回去后只好把那些借债的契约都烧了。

苏琼对朝廷规定征收的各项赋役都预先做好安排,“蚕月预下绵绢度样于部内,其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至于调役,事必先办,郡县长吏常无十杖稽失。”由于苏琼规定明确,“兵赋次第并立明式”,豪强就无法与奸吏相勾结,将赋役负担转嫁到平民百姓头上。加上苏琼明察秋毫,“人间善恶及长吏饮人一杯酒,无不即知”,官吏不致妄加征发,故而百姓不致被滥加摊派。而因计划周到,安排合理,赋役交纳、征收皆不拖延,故“州、郡无不遣人至境,访其政术”。

苏琼在郡中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并逐步改变一些沿袭已久的奢华风俗。“每年春,总集大儒卫觊隆、田元凤等讲于郡学,朝吏文案之暇,悉令受书,时人指吏曹为学生屋。禁断淫祠,婚姻丧葬皆教令俭而中礼”。

苏琼的事迹中,最感人的是他在百姓受灾时的作为。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550—559年)中,南清河郡遭到大水灾,“绝食者千余家,(苏)琼普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付饥者”,以自己的名义向富户借贷粮食而赈济饥民。这种不顾自己前程,以救民为重的地方官,在当时确实是十分罕见的。不过,州里的做法却与此大相径庭,仍然要计户征收田租,还想审查苏琼擅自借贷粮食的事。僚佐对苏琼说:“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苏琼说:“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于是上表陈述灾情及借贷经过,最终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使检皆免,人户保安。此等相抚儿子,咸言府君生汝”。由此可见受灾饥民对苏琼的感激之情。

苏琼在南清河郡任职六年,百姓都十分感念他的恩德,即便是有些纠纷,也都在郡里解决,没有一个人到州里去告他的状。后来苏琼因为父母去世而解职,故人馈赠,他一无所受。

孝昭帝高演皇建(560—561年)中,苏琼担任徐州行台左丞、徐州行事。依照旧制,为防范南方的奸细,在淮河上要设置关卡,禁止商贩往来。以后,淮南受灾,苏琼上疏请求允许到淮河以北贩粮,淮北遇到灾荒,又上疏请求准许到淮河南岸购粮。“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故事感悟

在主昏政乱的时期,苏琼不随波逐流,与时浮沉,而是爱惜百姓,尽力加以保护。尤其是百姓受灾时,挺身而出,为救民甘愿获罪,又开通淮禁,促进经济交流,确实可称为浊世中的清正爱民之官了。

◎史海撷英

苏琼悬瓜

南北朝时,清河太守苏琼在任六年,为官清明,廉洁自守,从来不接受别人的馈赠。

有一次,郡中有一位告老还乡的尚书赵颖给苏琼送来了几个西瓜,并声称是自己园中产的,希望苏琼尝尝。苏琼推辞再三也推不掉,只好勉强收下西瓜。等苏琼把赵颖送出门外,回到房中后马上叫家人把西瓜装入竹篮,悬挂到屋梁之上。

郡里的人听说太守苏琼收下了赵颖送去的西瓜,也都纷纷携带礼品前来奉献。苏琼便叫家人从梁上摘下竹篮,拿给他们看。只见篮里西瓜原封未动,有的已经腐烂,送礼者面面相觑,只得羞愧地离开了。

◎文苑拾萃

西江月

(北齐)苏琼

韩愈文章盖世,

谢安情性风流。

良辰美景在西楼,

敢劝一卮芳酒。

记得南宫高第,

弟兄争占鳌头。

金炉玉殿瑞烟浮,

高占甲科第九。

隋文帝设义仓救灾民

◎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明·罗贯中

杨坚(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被尊为“圣人可汗”。

中国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农业国家。水、旱、雹、虫等灾,无时不在困扰着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耕耘的人们。个体小农无力承受自然灾害的打击,一遇灾年,饥民流离失所,饿死路旁。灾情严重还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因此,赈灾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历代统治者对此都不敢掉以轻心。中国古代救灾的措施很多,隋文帝创设的义仓制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隋朝始建,虽然社会经济已呈恢复上升趋势,但天下州县频遭水旱,百姓时有乏食之虞。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大旱,关中地区发生饥荒,隋文帝“运山东之粟,置常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少食之人,莫不丰足”。事后,隋文帝感到要在灾年赈饥济民,必须制定一个长久的办法,设置仓库积谷备荒。第二年,他采纳了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设立义仓。史书记载:“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义仓。收获之日,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每年收积,勿使损败。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

可见,义仓的设置是补官仓的不足,由民间劝募,在每年秋收后自愿捐赠所产粟麦,一般在一石以下,根据贫富差别而定。仓廒设在乡村基层,由民间自行管理。有了义仓,遇到灾荒,可马上开仓救急,避免了官府赈给不及时的弊病。设立不久,关中连年大旱,山东、河南大水,百姓饥馑。隋文帝便命大臣分赴各地,开仓赈饥。义仓在救灾中发挥了很好的效益。

◎故事感悟

义仓的设置对后代有很大影响。隋朝以后的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沿用此制,并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救灾安民制度的创立,当然首先要归功于隋文帝。

◎史海撷英

隋文帝复汉

北齐和北周时期,上层贵族曾一度热衷于鲜卑化与西胡化。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但由于北周武帝早逝,北周的汉化进程便一度搁浅。杨坚的先辈武川镇司马杨元寿由于辅助鲜卑有功而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了自己的汉姓,并推行汉化政策。杨坚对反对汉化的旧臣、豪强大吏、上层贵族等,诛夷罪退,毫不手软。他还罢黜了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大臣,包括对自己夺取帝位有功的人,然后将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开皇七年(587年),隋灭掉了后梁。开皇九年(589年),隋又灭掉了陈,统一全国。从此,隋文帝杨坚结束了中国上百年来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此后,他又采用长孙晟提议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战略,主要运用和亲拉拢、分化突厥,使突厥耗于内战,从而各个击破。开皇十八年(599年),突厥发起内讧,突利可汗投奔隋朝,杨坚以突利为启民可汗,筑大利城居之。仁寿二年(602年),隋军大破突厥,夺回了河套等地区,将边界扩展到阴山以北等地域。

◎文苑拾萃

《开皇律》

《开皇律》是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581年)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命令高颎、郑泽、杨素、裴政等人在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的新律。

开皇三年(583年),杨坚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为由,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从而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

《开皇律》共计12篇、500条,篇目分别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捕亡、断狱。与《新律》相比,《开皇律》删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罪1000余条。它的篇目与基本内容都是以北齐律为蓝本的,即“多采后齐之制”。

《开皇律》中,更定刑名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废除了前代的鞭刑及枭首、车裂等酷刑;又规定了“八议之制”,以维护贵族、官僚、地主的特权;将北齐律的“重罪十条”发展为“十恶”大罪,加强对危害封建统治秩序行为的镇压。

《开皇律》上承汉律的源流,下开唐律的先河,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制定《开皇律》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贵族官僚在法律上依然享有特权。

陈君宾储粮赈邻郡

◎凡是只认自家有便宜处做,便不恤他人,所以多怨。——宋·黎靖德

陈君宾(生卒年不详),陈朝郡阳王陈伯山之子,隋朝时曾任襄国太守。唐高祖武德初年率全郡归顺唐朝。贞观元年,任邓州刺史。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的救灾机构,遇有灾荒,主要靠地方官负责赈济灾民。州县官吏能做到尽职尽责,组织百姓度过荒年,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还能救助他州之民,更是难能可贵。唐太宗时期就曾有过这样一位出色的地方官陈君宾。

邓州(今河南邓县)位于豫、鄂交通孔道,是防守荆、襄的门户。隋末战乱对这里破坏尤甚,当地人民饱受摧残。史书上描述邓州的情形时说:“隋末乱离,毒被海内,率土百姓,零落殆尽,州里萧条,十不存一。”可见邓州遭受破坏多么严重。唐初统治者忙于全国统一战争,也未更多地顾及恢复生产。陈君宾上任后,首先发安民告示,招抚百姓返回家园,恢复生产。才一个月,流散各地的百姓纷纷回到邓州复业。

由于治理有方,只一年时间邓州的农业生产就已恢复,粮食获得丰收,州境一派繁荣景象。第二年,全国各地普遍遭霜、涝灾害,关中六州及蒲、虞、陕、鼎等州又遭大旱,灾情尤其严重,而邓州却没受饥荒影响,百姓家家有粮食储备,足见陈君宾治农积储有方。这年因灾情较重,唐太宗下令灾区百姓可以到各地就食。远在五六百里外的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虞州(今山西运城西南)的饥民都涌到邓州求食。陈君宾带动全州官吏及百姓,以户为单位,每家根据自己的能力收养安置流民,使入境的灾民顺利度过了荒年。当灾民返回家园时,邓州的百姓仍有余粮,于是又把粮食换成布帛,送给灾民添置衣物。

唐太宗对邓州官民妥善赈济他州灾民非常满意,给每位官吏都记了功,凡是安养饥民的百姓免除一年的户调,同时还特意颁布一道诏书嘉奖他们。诏书中说:“如此用意,嘉叹良深。一则知水旱无常,彼此递相拯赡,不虑凶年。二则知礼让兴行,轻财重义,四海士庶,皆为兄弟。变硗薄之风,敦仁慈之俗,政化如此,朕复何忧!上述评价并不过分。”

◎故事感悟

邓州官民顾全大局,深明大义,行助人为乐之风,赈救邻郡灾民,理应得到赞誉。但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陈君宾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的安民良策和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为官之道。

◎史海撷英

隋末农民起义

隋朝炀帝杨广统治时期,只顾玩乐,同时又连年大兴土木,还不断对外用兵,接连征伐不安分的高句丽。为此,隋炀帝还大规模地征调繁重的兵役和劳役,使整个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激发了贫苦人民的强烈不满,各地农民纷纷起兵反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农民反抗战争。

大业七年(611年),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人王薄在长白山(今邹平南)首先率众起义。此后的两三年间,起义席卷全国,起义军多达百余支,人数更是达到百万以上。在同隋军的作战中,起义军也逐渐从分散走向联合,形成了三支强大的起义队伍: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和江淮的杜伏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