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节:气节如山
9450500000002

第2章 导言

什么是气节?气节就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磅礴天地的精神。气者,气骨,浩然之气;节者,节操,高风亮节也。古人云:事业文章,随身销毁,而精神万古如新;功名富贵,逐世转移,而气节千载一日。气节,是一种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正义、永不屈服的高尚品质,是一种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气节的提出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士可杀而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歌颂节操的诗句,如《北齐书》中:“大丈夫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于谦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李白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尤其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册,最壮丽、最明亮的就是那气贯长虹的气节实践。儒家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指气节。苏武誓归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傅冠“留取千秋不二心”、阎应元危难受命宁死不屈、伯锡尔视死如归、李大钊“宁可断头流血,决不出卖灵魂”、铁骨铮铮的赵尚志、王瑀不拜回纥可汗、死不屈节的志愿军战俘、太史伯兄弟秉笔直书、请斩秦桧的胡铨……这些民族中的精英人物为民族大义视死如归,不顾身家,他们是国之脊梁,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魄!

追古抚今,一个人的气节如何,在民族危亡之时,是以民族大义为重舍身取义,还是丧失民族气节苟且偷生,是对一个人最实际的考验;在强权高压之时,是不畏权贵坚持真理,还是奴颜婢膝做“软骨头”,是对一个人最实际的考验;在沉渣泛起之时,是仗义直言揭露批判,还是听之任之,甚至助纣为虐,是对一个人最实际的考验;在身处逆境之时,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还是身心扭曲一蹶不振,是对一个人最实际的考验。而更多更现实的考验则是如何对待功名利禄,或者说在名利诱惑面前如何表现。

人生之旅,气节相伴;立身做人,以节为本。有气节,才有节操;有气节,才有志气、勇气、义气。只要气节在,人就立得起来,就行得正走得直,就可以顶天立地;在灾难降临的时候,不妥协、不退缩、不苟且、不更其守!坚持着真理去接受历史的考验!

气节虽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然而又是当今社会不能不重提的话题。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东西对人们、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更是严峻的考验。如果缺乏政治警觉,放松思想改造,把握不住自己,丢掉了气节,就会“一失节成千古恨”。

路是人走出来的,人是节立起来的。人生百年头,气节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