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公元前140—前60年),字子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拜中郎将,奉命持节出使匈奴,但不幸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未遂。后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19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
苏武誓归汉
◎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荀子·王霸》
匈奴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他们以游牧为生,生性剽悍善战,经常袭扰内地,劫掠人口和财物,成为秦汉之际主要的边患。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匈奴被汉军打败以后,双方有好几年相安无事。匈奴和汉朝经常互派使者往来,但扣留使者的事也时有发生。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又准备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答应把扣留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持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等人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上礼物。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不料此时匈奴内部出了一件事,并牵连到苏武使团的成员。
苏武没到匈奴之前,有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时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重用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做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虞常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里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并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张胜对虞常的境遇表示同情,但没想到虞常的计划洩露了,虞常被匈奴人逮捕。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定要查出同谋的人。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牵连,不得不将事情原委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匈奴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随员常惠眼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种种刑罚,只承认跟张胜是朋友,说过话,拼死也不承认和张胜有牵连。单于大怒,想杀死苏武,被部下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活下去还有什么面目以对世人。”拔出佩戴的刀剑自刎。卫律慌忙把他抱住,但苏武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经过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人,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借这个机会又想逼苏武投降。卫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杀了,接着,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说:“我既没有与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声色凛然。卫律没法,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很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富贵荣华。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也能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大义懔然地站起来,说:“卫律!你生长在汉地,做了汉朝的臣下。你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颜无耻地做了奴隶,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决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单于报告。单于下令把苏武关进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饥寒交迫,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毛毡子啃着充饥。过了十几天,居然没有饿死,这让匈奴人很惊异。
单于见折磨苏武达不到目的,就把他流放到北海(今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边去放羊,把他跟他的部下常惠分隔开来,不许他们通消息,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能放你回去。”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这不过是说要长期监禁他罢了。
苏武到了北海,依然拿着表示他身份的节杖。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田鼠洞里的粮食和草根充饥。他托着旌节放羊,不管醒着还是睡着,旌节都拿在手中。天长日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部。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到汉朝求和。这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朝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的消息,你怎么说他死了呢?”
单于听了非常吃惊,他真的以为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归国时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故事感悟
苏武是中华民族气节如山的代表人物。手持的汉旌节可以磨掉所有旌穗,心里的汉朝威仪却不能受到半点侮辱。虽然被匈奴俘虏,却死也不能放弃汉家的铁骨。苏武这种坚贞不屈的壮举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苏武的气节鼓舞和激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孙,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海撷英
汉武帝的经济措施
在经济方面,汉武帝采取重农轻商、整顿财政的措施,颁布“算缗”、“告缗”令,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的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铢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方面汉武帝还有一条重要的举措,就是对当时的货币进行了统一。
◎文苑拾萃
苏武墓
苏武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武墓位于咸阳城西49公里处武功县武功镇龙门村。清乾隆巡抚毕沅题碑,同治间(1862—1874年)知县陈尔茀等题碣。
20世纪40年代末尚有围墙、院落、门楣,后被拆,仅存墓冢,高约1.5米。1979年,苏武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标识,确定保护范围,划定墓面积330平方米,设门楣建围墙。
1938年,菲律宾华侨成立“南洋武功苏氏宗亲会”,1993年更名“世界苏氏宗亲会”。1997年,“宗亲会”追本溯源,寻根谒祖,组团回武功拜谒苏氏墓。
种师道让金使屈膝下跪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
种师道(1051—1126年),原名建中,又名师极,字彝叔,洛阳(今属河南)人。北宋名将,北宋末期著名的贤士、军事家。
北宋时有三世为将的种氏一家。种世衡治边有方,名扬西夏;其子古、谔、诊皆有将才,关中号称“三种”。种世衡之孙种师道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种师道少时拜著名思想家张载为师,入仕途时初为文官,曾任熙州(今甘肃临洮)推官,原州(今宁州固原)通判。
当宋与夏划定边界时,种师道与夏使焦彦坚周旋,义正辞严,维护了大宋的利益。
种师道生活的年代正是宋与西夏纠缠不休的年代。西夏乃党项羌所建立的政权,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最盛时辖22州,与辽、金先后成为与宋鼎峙的政权。
11世纪40年代,宋与西夏多次交战,一度失利,不得不承认西夏国的独立,并以“赏赐”的名义向西夏缴纳了许多财物,但边界上一直冲突不断。
种师道从武后担当了抵御西夏的任务,历任洛州(今河北永年东)防御使,渭州(今甘肃平凉)知州。由于他抵御西夏有功,晋侍卫亲军军马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处于多事之秋的宋朝边境仍旧战事频繁,宋夏之争末期,宋金之役又接踵而至。
12世纪初,辽所臣属的女真部落独立,称金。金朝于1125年击溃辽国后挥师南下。宋徽宗赵佶惊惶失措,急忙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军渡过黄河,直逼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当时,北宋政府内部分裂成两派,投降派主张割地求和,主战派要坚守京城。在军民抗战要求的压力下,钦宗被迫任命主战派李纲保卫京城,并召种师道援京,加检校少保,靖难军节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
种师道奉诏急速领兵东还,来到洛阳,知金人已兵临城下,有人劝说种师道,金兵势大,不如暂驻汜水。
种师道却说:我的兵虽然不多,但趁敌方不明我虚实,鼓行而进,敌必怯惑。而且都城军民知我领军前来,必然为之振奋,何必忧敌。
于是,种师道率军,一路扬言“种少保领西兵百万来”,直抵东京,其他各处援军也先后到达,共计20万人。而金军全军只有6万人,不敢妄动,只好北撤,派使者与宋朝议和。
当时,种师道已75岁高龄,被人们尊称为“老种”。
金使者本来态度骄横,旁若无人,但一眼看见种师道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不由得双膝一软,向钦宗跪下了。
由于种师道反对议和,被钦宗解除兵权,当金兵再次南侵时又不得不起用他,但终因主战得不到朝廷的重视和信任,不久种师道病卒。
◎故事感悟
多么蛮横不讲理的人当碰上“骨头硬”的人时,就只能卑躬屈膝。即使国家衰败,决不向金人臣服,这种铿锵的“民族魂”,万古长存。
◎史海撷英
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
◎文苑拾萃
种师道的四次建议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76岁的种师道病卒。生前他曾提出四次关键建议。
第一次是姚平仲夜劫金营失败,种师道建议再次出兵劫营,或者每夜发兵几千人袭扰敌人,可以成功,宋钦宗不采纳。
第二次是完颜斡离不退兵,种师道建议乘金军半渡之际,发动奇袭,否则必为他日之患,宋钦宗也不采纳。
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后,种师道急令调兵京城。
第四次是临终遗奏,建议皇帝退守关中,众臣建议良臣李纲、宗泽代守开封,宋钦宗依然不采纳。
宋之苏武——洪皓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洪皓(1088—1155年),字光弼,乐平市洪岩镇岩前村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进士。洪皓曾任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1143年)始归。迁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寻因忤秦桧,出知饶州。卒谥忠宣。有文集50卷等,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鄱阳集》4卷,另有《松漠纪闻》2卷行世。事见《盘洲文集》卷七四《先君述》、《宋史》卷三七三有传。
宋朝时,北方的强敌本是辽国,后来女真人在辽国的后方发展起来,并同宋朝一起灭了辽国,这对宋朝来说本是好事,但女真人却在灭辽战争中发现了宋朝的虚弱,于是建立金国,立刻将兵锋对准了宋朝,并攻下了宋朝的京城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灭亡了北宋。宋钦宗的儿子赵构逃到杭州,组成了一个新的朝廷,是为南宋。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宋高宗赵构又准备将都城由杭州迁往建康(今南京),以避金兵锋芒。洪皓不顾职位卑微,上书谏阻。
洪皓的意见虽未被采纳,但却因此为高宗赏识。高宗特意召见他,擢升其为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
洪皓被派出使金国议和,并请金国放回宋徽宗、宋钦宗,但由于金国军力强盛,并没有议和之意,所以当时的使节出使金国非常危险。金国对宋使者不但待遇很差,有时甚至当俘虏对待,“凡宋使者如(王)伦及宇文虚中、魏行可、顾纵、张邵等,皆留之不遣”。洪皓行至太原,被金人扣留近一年。
第二年转至云中(今山西大同),见到金国权臣完颜宗翰。完颜宗翰不许洪皓请归二帝之要求,逼迫他到金廷操纵的伪齐刘豫政权去当官。洪皓严词拒绝:“万里衔命,不得奉两宫南归。恨力不能磔逆豫,忍事之邪!留亦死,不即豫亦死,不愿偷生鼠狗间,愿就鼎镬无悔。”完颜宗翰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两名兵士拿着宝剑,把洪皓抓起来往外推。
洪皓面不改色,从容而行。一位金国贵族见状,深受感动,不觉失声说道:“真忠臣也。”就给两个兵士使眼色,制止兵士暂缓行刑,并亲自跪下请求完颜宗翰免除洪皓一死。完颜宗翰虽然免洪皓死,但把他流放到遥远的冷山(今黑龙江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